西洋参病害

首页 > 知识 > 安全知识百科 > 自然灾害 > 内容
西洋参病害

一、病害的种类、发病原因及症状

1.立枯病:

①侵染及发病条件。在西洋参幼苗出土时即开始发生。幼苗植株过密、通风不良或温度低、湿度大易发病。借风雨和农事操作传播,一般4月中下旬开始,5月中下旬停止。在山东文登地区,一般是立枯病和猝倒病同时发生。

②症状。西洋参出苗前受立枯病菌浸染,可使小苗不能出土;小苗出土后发病部位在幼苗的茎基部(距表土3~5厘米的干湿交界处)。被害组织初期呈浅黄褐色,而后呈现黄褐色的凹陷长斑,逐渐深入颈内而腐烂,致使西洋参幼苗倒伏死亡。

2.猝倒病:

①侵染及发病条件。腐霉菌或疫霉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在条件适合时,从幼苗的茎基部侵染西洋参。病菌通过风、雨和流水传播。在低温、高湿、土壤通气不良、苗床植株过密的情况下易发生病害,尤其以漏雨参床和湿度大的地块发生最严重。

首先,西洋参整个生长期需温暖湿润的气候,但温湿度过高和过低,都易造成病虫害发生,温度过高易得生理病害,畦面和作业道,放树叶。麦草等物。湿度过大易得斑点病。参床要做成弓背形防止积水,四周挖排水沟,参床不露雨。

其次要勤检查,见到病株及时拔掉,烧毁,病株穴位要消毒。勤拔草,有些杂草也容易造成病害,同时争夺养分,见有杂草立刻拔除。勤浇水,干旱季节和干旱地区要勤浇水,否则植株生长的衰弱、也易得病害。勤松土,土壤疏松有利十各种微生物的活动,植物生长快。当土壤板结时,立枯病最容易发生。

比如斑点病,又叫黑斑病,主要发生在叶部也叫叶斑病。严重时危害植物的花、果实、种子、茎等。多雨季节斑点病发生流行蔓延。雨季到来交替打波尔多液。在6~7月份气候干旱、无雨、空气湿度大,温度在20℃左右,潜藏在种子是、土壤中,枯枝落叶的病原菌,开始活动,侵害植株。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一年可发生多次。被害位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如同水浸样的斑点,逐渐扩大成暗褐色斑,末期中间呈黄褐色,外侧有轮纹,严重时叶片枯死。当侵害到叶柄、花梗、茎叶时,初呈绿色长斑,后为褐色,蔓延很快;湿度大时病斑上有一层黑色霉状物,严重时早期死亡,果实初感染呈黄褐色,后期暗褐色,使果实变干,外面露一层暗绿色霉,种子不成熟。

西洋参主要有根腐病、锈腐病、疫病等根部病害,防治方法如下:

1、根腐病:也是西洋参主要病害之一。人们往往看见参地里生长正常的西洋参植株很快失水萎蔫,将参挖出查看,参根几乎全部腐烂,只剩下连接参茎的一截参根和黑色空洞的根皮。根腐病经常成片发生,导致参苗成片死亡,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防治方法①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防止参床土壤中水分过大。②土壤处理:田间试验证明,土壤熏蒸效果较好,但操作复杂,时间掌握不好或熏蒸剂释放不完全,会对种子及参苗造成危害。另外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15~20克进行土壤消毒,能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③生育期病害控制,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以石灰水、多菌灵等药液浇灌病区周围土壤,以便将病菌的侵染抑制在最小的范围内。绿亨1号主要对土壤真菌,特别是镰刀菌、腐霉菌、伏草菌及丝核菌等有很强的杀死作用,播种和栽参前及生育期都可用,每平方米1克的用药量,将药剂溶解在3000克水中,浇在1米2土壤上。作畦时可用耙子拌匀。集安人参研究所在老参地上应用,西洋参出苗率比对照提高18%~20%,保苗率提高14%~15%。吉林农业大学与抚松人参研究所共同试验结果,对防治西洋参根腐病效果明显。

一、加强肥水管理,培养健壮的植株,提高抗病能力。 及时疏松土壤,注意各个生长时期的水肥匹配供应,并喷施新高脂膜,保墒保肥效防水分耗散,确保植体有一个良好的、长环境和条件。

二、及时预防,防治结合。结合生产季节和天气变化,及时用药,并加施新高脂膜增提药效,防病虫侵袭和有效灭杀病虫。在越冬前,要对土壤作灭杀病虫处理,并喷施新高脂膜,防寒保温防病虫迁徙。

三、壮根状茎,提高含量。叶片开始扩展的时候,向叶面上喷施药材根大灵。使叶面光合作用产物(营养)向根系输送,提高营养转换率和松土能力,使根茎快速膨大,药用含量大大提高。

发表我的评论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聚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