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噪耳机

首页 > 知识 > 安全知识百科 > 居家安全 > 内容
降噪耳机

保护用户听力:降噪耳机是可以保护听力的。为何这么说呢?我们假设周围的噪音为不变,没有降噪耳机时能满足听音需求的手机音量为20格;换为降噪耳机后,由于噪音减小,仅需10格就可以满足听音需求。所以从这方面来看,降噪耳机对于听力的保护作用还是非常突出的。

营造品质生活:降噪耳机最早是被用来在飞机上降低噪音的,这是降噪耳机被制造出来的最原始的用途。在各种环境噪音嘈杂的情况下,降噪耳机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周围的环境噪音(视降噪等级而定),让用户享受安静的旅行生活。对于要求高品质生活的用户来说,降噪耳机确实解决了令人头疼的噪音问题,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主动降噪功能就是通过降噪系统产生与外界噪音相等的反向声波,将噪音中和,从而实现降噪的效果。主动式降噪耳机带有与外界噪声抗衡的降噪电路它们大部分采用体积较大的头戴式设计,可利用耳塞棉和耳机外壳等构造阻挡外界噪声,进行第一轮隔音,同时也为了有充足的空间安装主动降噪电路以及电源。

根据媒体市场调查发现,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人在跑步锻炼、骑行、开车等都会选择佩戴降噪耳机。医生表示,佩戴降噪耳机可能对屏蔽外界杂音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很多人戴耳机喜欢把声音开大,这样时间一长是对听力有一定损害的。因此,不管是降噪不降噪,只要是耳机,长时间佩戴的话,都会对人的听力造成伤害。

因为如果长时间耳机声音过大,声音会不断刺激耳膜,造成听力损伤,同时佩戴时间过长也一样,会引发噪音性耳聋。

根据科学建议,在安静环境佩戴耳机,耳机声音应该控制在40到60分贝这个区间。当然想要减小这类伤害,我们除了要控制音量外,也要合理控制佩戴时间,以及对耳机质量的要求。要是出现因佩戴耳机发生的听力下降、耳鸣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1、 挑选功能

因为降噪耳机的工作离不开电池供电,因此降噪耳塞基本都要配有电池盒,当然这也就成了耳塞的线控器。考虑到用户可能的实际环境和方法,比如将耳机与手机连接,这是一种很常见的使用方式,因此有些耳塞就搭配了接听电话的功能,配有麦克风降噪。类似的附加功能还有一些,我们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参考。

2、 看型号,看参数

一般来说,“降噪”二字会用“NC(Noise Cancelling)”的缩写来表示,因此大多数降噪耳机的型号都会带有这两个字母。或者会有“主动降噪”四个字。有些商家可能会在推荐产品时说“XXX耳机有降噪功能”,以此来打动消费者,而这其中有些商家会打擦边球,将普通的入耳式耳塞(被动降噪)说成是降噪耳塞,这种说法虽然理论上没有错,但是却不符合一般的理解。如果耳机型号上找不到NC,我们也可以看参数,还可以看是否有带电池,大多数主动降噪耳机的包装盒上都会有“降噪效果多少分贝”等文字,一般最强的降噪效果可以达30分贝,以此来判定这是一款主动降噪耳机。

是的。

降噪耳机是利用技术手段达到降低噪声的耳机产品,其技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耳罩对耳朵的良好包围结构形成封闭空间阻隔外界噪音的被动降噪技术;另一类是通过电子技术来抵消噪声的主动降噪技术。

被动降噪技术,主要是通过包围耳朵形成封闭空间来隔绝外界环境,或者采用硅胶耳塞等隔音材料来阻挡外界噪声。这种隔音效果完全是采用物理结构实现的,造价一般较为低廉。

被动降噪技术对高频信号隔绝效果很好,对中低频噪声降噪效果不好,而我们生活中的噪声大多是中低频段,因此被动降噪效果非常有限。目前降噪效果好的耳机一般都是混合型降噪,即同时利用主动降噪技术和被动降噪技术。

另外,由于采用封闭的结构,佩戴时间久了会造成耳朵不适。而且采用硅胶耳塞的耳机还会产生听诊器效应(即耳塞线或单元处受外界碰撞或空气摩擦,产生的振动通过耳塞线直接传递到耳道内,产生让人很不愉快的摩擦声)。

从分类上来说,降噪耳机可以分为被动降噪式与主动降噪式两种。所谓被动降噪,即采用隔离减震等物理手段,来减少环境噪音对听音的影响,大家常见的包耳式头戴耳机以及入耳式耳塞,都是非常典型的被动式降噪耳机。

降噪耳机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BOSE的研发科学家们,将一种让两种声波相互抵消的新型技术,运用到了宇航员和飞行员所使用的通话耳机中,这便是最早的主动降噪耳机。最初由于成本非常高,所以只在特种领域少数使用;而到了现在,已经满大街都是了,可以说是一项非常典型的军转民技术。

购买这样的被动式降噪耳机,大家首先需要注意佩戴的舒适度。头戴式耳机是否夹头,耳垫能否顺利的将耳朵完全包裹等等。而对于入耳式耳机,我们可以选择另购记忆海绵套,来替换原有的硅胶耳塞套;记忆海绵套不仅更加贴近耳型,隔绝噪音的效果也更加出色。

发表我的评论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聚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