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

首页 > 知识 > 安全知识百科 > 信息安全 > 内容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人为制造的,有破坏性,又有传染性和潜伏性的,对计算机信息或系统起破坏作用的程序。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隐蔽在其他可执行的程序之中。计算机中病毒后,轻则影响机器运行速度,重则死机系统破坏;因此,病毒给用户带来很大的损失,通常情况下,我们称这种具有破坏作用的程序为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按存在的媒体分类可分为引导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和混合型病毒3种;按链结方式分类可分为源码型病毒、嵌入型病毒和操作系统型病毒等3种;按计算机病毒攻击的系统分类分为攻击DOS系统病毒,攻击Windows、系统病毒,攻击UNIX系统的病毒。如今的计算机病毒正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其中包括一些独特的新型病毒暂时无法按照常规的的类型进行分类,如互联网病毒(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一些携带病毒的数据越来越多)、电子邮件病毒等。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寄生性

计算机病毒寄生在其他程序之中,当执行这个程序时,病毒就起破坏作用,而在未启动这个程序之前,它是不易被人发觉的。

2、传染性

计算机病毒不但本身具有破坏性,更有害的是具有传染性,一旦病毒被复制或产生变种,其速度之快令人难以预防。传染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在生物界,病毒通过传染从一个生物体扩散到另一个生物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它可得到大量繁殖,并使被感染的生物体表现出病症甚至死亡。同样,计算机病毒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被感染的计算机工作失常甚至瘫痪。与生物病毒不同的是,计算机病毒是一段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代码,这段程序代码一旦进入计算机并得以执行,它就会搜寻其他符合其传染条件的程序或存储介质,确定目标后再将自身代码插入其中,达到自我繁殖的目的。只要一台计算机染毒,如不及时处理,那么病毒会在这台机子上迅速扩散,计算机病毒可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如软盘、计算机网络去传染其他的计算机。当您在一台机器上发现了病毒时,往往曾在这台计算机上用过的软盘已感染上了病毒,而与这台机器相联网的其他计算机也许也被该病毒染上了。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判别一个程序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的最重要条件。病毒程序通过修改磁盘扇区信息或文件内容并把自身嵌入到其中的方法达到病毒的传染和扩散。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1、移动式存储介质

计算机和手机等数码产品常用的移动存储介质主要包括:软盘、光盘、DVD、硬盘、闪存、U盘、CF卡、SD卡、记忆棒(Memory Stick)、移动硬盘等。移动存储介质以其便携性和大容量存储性为病毒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也是其成为目前主流病毒传播途径的重要原因。例如,“U盘杀手”(Worm_Autorun)病毒, 该病毒是一个利用U盘等移动设备进行传播的蠕虫。autorun.inf文件一般存在于U盘、MP3、移动硬盘和硬盘各个分区的根目录下,当用户双击U盘等设备的时候,该文件就会利用Windows自动播放功能优先运行autorun.inf文件,并立即执行所要加载的病毒程序,导致破坏用户机器且遭受损失。

电脑破坏内存的方法主要是大量占用你的计算机内存、禁止分配内存、修改内存容量和消耗内存4种。病毒在运行时占用大量的内存和消耗大量的内存资源,导致系统资源匮乏,进而导致死机。

病毒破坏文件的方式主要包括重命名、删除、替换内容、颠倒或复制内容、丢失部分程序代码、写入时间空白、分割或假冒文件、丢失文件簇和丢失数据文件等。受到病毒坏的文件,如果不及时杀毒,将不能使用。

病毒在电脑中一旦被集火,就会不停的运行,占用了电脑大量的系统资源,使电脑的系统资源,使电脑的运行速度明显减慢。

电脑病毒还会破坏操作系统的正常运行,主要表现方式包括自动重启电脑、无故死机、不执行命令、干扰内部命令的执行、打不开文件、虚假报警、占用特殊数据区、强制启动软件和扰乱各种输出/入口等。

分类

破坏性

良性病毒、恶性病毒、极恶性病毒、灾难性病毒。

传染方式

引导区型病毒主要通过软盘在操作系统中传播,感染引导区,蔓延到硬盘,并能感染到硬盘中的"主引导记录"。

文件型病毒是文件感染者,也称为“寄生病毒”。它运行在计算机存储器中,通常感染扩展名为COM、EXE、SYS等类型的文件。

混合型病毒具有引导区型病毒和文件型病毒两者的特点。

宏病毒是指用BASIC语言编写的病毒程序寄存在Office文档上的宏代码。宏病毒影响对文档的各种操作。

连接方式

源码型病毒攻击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在源程序编译之前插入其中,并随源程序一起编译、连接成可执行文件。源码型病毒较为少见,亦难以编写。

入侵型病毒可用自身代替正常程序中的部分模块或堆栈区。因此这类病毒只攻击某些特定程序,针对性强。一般情况下也难以被发现,清除起来也较困难。

发表我的评论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聚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