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常识> 自然灾害> 正文

九十条你需要知道的地震知识

2019.05.07 11:022820

1.什么是地震?

答: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的不同可将地震分为三类:天然地震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是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脉动地震是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2.天然地震有几种类型?

答: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构造地震,即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火山地震,即由火山作用引起的地震。陷落地震,即由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3.构造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答:我们通常所说的地震是指构造地震。地球是一个多层球体,最外层的地壳相当薄,平均厚度约33千米,它与地幔的最上层共同形成了厚约100千米的岩石圈。在构造力的作用下,当岩石圈某处岩层突然发生破裂、错动时,便会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在瞬间急剧释放出来,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该处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直到地球表面,引起地表震动,便形成了地震。

4.什么是断层,它与地震有关吗?

答:断层是地下岩层沿一个破裂面或破裂带两侧发生相对位错的现象。地震往往是由断层活动引起的,是断层活动的一种表现,所以地震与断层的关系十分密切。

5.全球每年发生多少次地震?

答:地球上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不过,人们大多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有一二十次。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有一两次。

6.什么是地震波,它有哪些类型?

答: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这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向任何方向传播,又可分为纵波和横波。面波传播速度小于横波。

7.什么是震中距,如何划分地震的远近?

答: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对于观察点而言,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震中距在100千米至1000千米的称为近震,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内的称为地方震。

8.什么是震源深度?

答: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千米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千米至300千米的地震为中源地震。同样强度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破坏越严重。

9.什么是震级,它是怎样测定的?

答: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有关。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震级通常是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面运动的振动幅度来测定的,由于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台台址条件等差异,不同台站所测定的震级不尽相同,所以常常取各台站的平均值作为一次地震的震级。

地震发生时,距震中较近的台站常因仪器记录振幅“出格”而难以确定震级,此时就必须借助更远的台站来测定。所以,地震过后一段时间会对震级进行修订。

10.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几类?

答: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程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地震又称为巨大地震。

11.什么是地震烈度,它与震级有什么不同?

答: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把“尺子”,简称烈度。烈度与震级不同,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的烈度也会不同。

12.地震烈度是怎样评定的?

答:地震烈度是由人的感觉、器物和房屋被破坏的程度及地表被破坏的程度等进行综合评定的,反映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地震破坏程度的平均水平。

13.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什么?

答: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它将烈度划分为十二个等级。一度至五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为主。六度至十度以房屋震害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十一度、十二度以房屋破坏和地表破坏现象为主。按照该评定标准,烈度为三度至五度时人们有感,六度以上有破坏,九度至十度破坏严重,十一度以上为毁灭性破坏。

14.什么是烈度分布图,什么是烈度异常区?

答:烈度分布图又叫等震线图。震后调查结束后,将各烈度评定点的结果标示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图上,然后由高到低把烈度相同点的外包线(即等震线)勾画出来,便构成了地震烈度分布图。

震中区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一般而言,震中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降低。但是也存在局部地区的烈度高于或低于周边烈度的情况,如果这种烈度异常点连片出现,则可划分出一个局部的烈度异常区。

15.震源深度对震中烈度有影响吗?

答:震源深度对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很大。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造成的破坏越严重。

据统计,当震源深度从20千米减少到10千米,或从10千米减少到5千米时,震中烈度均可提高1度。这常常是有些地震震级并不太高,但破坏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16.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有几个主要地震带?

答: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分布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17.什么是板块构造,它与地震活动有关吗?

答: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约100千米范围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称为板块,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运移,有的板块会俯冲到地幔内数百千米深的地方。

据统计,全球有约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约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这就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18.什么是板缘地震,什么是板内地震?

答: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叫板缘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叫板内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的地震多属此类。

19.什么是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答:通过对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显示,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这就是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20.什么是地震序列?

答:一次中强以上地震的前后,在震源区及其附近,往往有一系列地震相继发生,这些成因上有联系的地震就构成了一个地震序列。

由于强震发生后,往往还会有较大的余震,甚至发生更强烈的地震,所以震后还须防备强余震的袭击。

21.什么是主震余震型地震?答:主震余震型地震的特点是:主震非常突出,余震十分丰富。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震级相差0.7级至2.4级。

22.什么是震群型地震?

答:有两个以上大小相近的主震,余震十分丰富。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震级相差0.7级以下。

23.什么是孤立型地震?

答:有突出的主震,余震次数少、强度低。主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9.9%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震级相差2.4级以上。

我国的地震

24.为什么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

答: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影响,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的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在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

25.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答: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5个地区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及新疆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至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等地。

26.什么是南北地震带?

答:从我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中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烈地震,被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

27.我国地震灾害为什么严重?

答:我国地震频繁、强度大且绝大多是发生在大陆地区的浅源地震。我国许多人口稠密地区都处于地震的多发地区,约有一半城市处于地震多发区或强震波及区。

地震的次生灾害有哪些

28.什么是地震直接灾害?

答:地震直接灾害是指由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大范围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等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或倒塌、地面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水体的振荡、地光烧伤人畜等。

29.什么是地震次生灾害?

答: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状态或社会正常秩序的地震灾害,被称为地震次生灾害。

30.地震火灾是怎样引起的?

答:地震火灾多是因房屋倒塌后火源失控引起的。由于震后消防系统受损,社会秩序混乱,火势不易得到有效控制,往往酿成大灾。

例如,1923年9月1日的日本关东地震发生在中午人们做饭之时,震后立即引燃大火。震裂的煤气管道和油库开裂溢出大量燃油,助长了火势蔓延。由于消防设施瘫痪,大火烧了数天之久,烧毁房屋44万多座,造成10多万人死于地震火灾。

31.地震水灾是怎样造成的?

答:地震引起水库、江湖决堤或由于山体崩塌堵塞河道造成水体溢出,都可能造成地震水灾。

32.为什么震后容易流行疫病?

答:强烈地震发生后,灾区水源、供水系统等遭到破坏或受到污染,灾区生活环境严重恶化,故极易造成疫病流行。社会条件的优劣与灾后疫病是否流行,关系极为密切。

例如,1556年1月23日中国陕西省华县发生8级地震,史载死亡人数“奏报有名者”达83万之众。实则直接死于地震的只有十数万人,其余70余万人均死于瘟疫和饥荒。

33.地震海啸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我国有危害吗?

答: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除了地震以外,海底火山爆发或海底塌陷、滑坡等也能引起海啸。

由深海地震引起的海啸称为地震海啸。海啸形成后,大约以每小时数百千米的速度向四周海域传播,一旦进入大陆架,由于海水深度急剧变浅,使波浪高度骤然增加,有时可达二三十米,从而会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灾难。

34.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吗?

答: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防震减灾工作,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7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于1998年3月1日起施行。

这部法律是我国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第一部法律,它是我国几十年来防震减灾工作经验的高度概括。这部法律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

35.什么是地震预报?

答:地震预报是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

36.地震能预报吗?

答: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

实践表明,目前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37.地震预报应当由谁发布?

答: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

38.什么是地震前兆?

答: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为地震前兆。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微观前兆,指人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宏观前兆,指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

39.地震微观前兆是怎样观测的?

答:观测小地震的活动要使用地震仪。观测其他地震微观前兆则须使用前兆观测仪器。观测和记录地磁场变化的有磁变仪、核旋仪、地磁经纬仪等。观测地电、地应力、重力、水氡、水位、水质成分及其他微观前兆现象,也都有相应的仪器。

40.你知道《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吗?

答:这个条例是1994年由国务院颁布的,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各类地震观测仪器正常工作,以取得可靠数据,每个公民都应自觉贯彻这个条例。

41.震前地下水为何会有异常变化?

答:地震前地下岩层受力变形时,埋藏在含水岩层里的地下水的状况也会跟着改变。这些变化都有可能通过井水、泉水等反映出来。

42.震前地下水有哪些异常变化?

答:水位和水量的反常变化、水质的变化、水温的变化、其他变化,如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

43.地下水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

答:不一定。由于地下水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它的异常变化并非一定与地震有关。

44.动物行为异常有哪些表现?

答:多次震例表明,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它们往往在震前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向人们预示灾难的临近。最常见的动物异常现象有:惊恐反应、抑制型异常、生活习性变化。

45.动物行为异常必是地震前兆?

答:不一定。引起动物行为异常的原因有很多,如天气变化、环境污染、饲养不当及动物生病、怀孕等。因此,动物行为异常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

46.什么是地声,它有什么特点?

答:地震发生前,往往有声响从地下深处传出,这就是地声。

地声与人们熟悉的声音不同且多种多样。有时像列车从地下奔驰而来,有时像采石放连珠炮,有时像机器的轰鸣声,有时像狂风呼啸,有时像石头相互摩擦。

47.地光有什么特点?

答:地光是临震前的一种宏观现象,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在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时间出现的情况。

地光的颜色分为红色、黄色、蓝色、白色等。地光形状各异,分为带状光、片形光、球状光、柱状光、火样光等。地光出现的时间一般很短,所以不易观测。

房屋怎样建设

才能更好地避震

48.为何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

答:据统计,世界上130次巨大的地震灾害中,90%至95%的伤亡是由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居民住房、单位办公楼、学校校舍、工厂厂房及水、电、气、通信等生命线工程的抗震程度决定着震灾损失的大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明确规定,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防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施工。

49.地震为什么会造成房屋破坏?

答:地震时造成房屋破坏的“元凶”是地震力。这是一种惯性力,地震时地震波引起地面震动,产生的地震力会作用于建筑物。如果房屋承受不住,轻则损坏,重则倒塌。

50.影响震时房屋破坏程度的因素是什么?

答:首先与地震本身有关,地震越强,震中距越小,震源深度越浅,房屋遭到破坏就越严重。其次是房屋本身的质量,包括其结构是否合理、施工质量是否到位等。再其次是房屋所在地的场地条件,包括场地土质的坚硬程度、覆盖层的深度等。同时,局部地形也会对震时房屋破坏程度造成影响。

51.什么样的场地不适合建房?

答:选择建筑场地,须考虑房屋所在地段地下比较深的土层组成情况、地基土壤的软硬、地形和地下水的深浅等。抗震较差的场地主要有:活动断层及其附近地区。饱含水的松砂层、软弱的淤泥层、松软的人工填土层。古河道、旧池塘和河滩地。容易产生开裂、沉陷、滑移的陡坡、河坎。细长突出的山嘴、高耸的山包或三面临水的台地。

52.怎样建房有利于抗御地震?

答:房屋平面布置要力求与主轴对称,并尽可能简单。房屋重心要低,屋顶用轻质材料,尽量不做或少做既笨重又不稳定的装饰性附属物,如女儿墙、高门脸。房屋的高度和平面尺寸要有所限制,房屋之间应适当留建防震缝。房屋结构要力求匀称,构件要联成整体,要采取措施加大连接点的强度和韧性。墙体在交接处要咬合砌筑,承重墙上最好设置圈梁,并在横墙上拉通。横墙应密些,尽量少开洞,屋顶与墙体应连成整体,预制板在墙或梁上要有足够的支撑长度。建筑材料要力求比重轻、强度大并富有韧性。保证施工质量,土坯砖块要错缝咬砌,灰浆要饱满。

53.如何加固已建房屋?

答:加固墙体,墙体有两种,一种是承重墙,另一种是非承重墙。加固的方法有拆砖补缝、钢筋拉固、附墙加固等。加固楼房或房屋顶盖,一般采用水泥砂浆重新填实、配钢筋加厚的方法。加固建筑物突出部位,如对烟囱、女儿墙、屋顶的水箱间、楼梯间等部位,采取适当措施设置竖向拉条,拆除不必要的附属物。

54.如何及时维修老旧房屋?

答:老旧房屋要注意经常维修保养。墙体如有裂缝或歪闪,要及时修理。易风化酥碱的土墙,要定期抹面。屋顶漏水应迅速修补。大雨后要马上排除房屋周围的积水。木梁和木柱要预防腐朽虫蛀,如有损坏应及时检修。

55.城镇哪些住房环境抗震较差?

答:处于高大建筑物或其他高悬物下,如高楼、高烟囱、水塔、高大广告牌等。处于高压线、变压器等危险物下,震时容易短路起火。处于危险品生产地或仓库附近,震时容易引起危险品泄漏、爆炸。

56.农村和山区哪些住房环境抗震较差?

答:陡峭的山崖下和不稳定的山坡上,震时易形成山崩、滑坡。不安全的冲沟口,如平时易发生泥石流的地方。堤岸不稳定的河边或湖边,震时易发生岸坡崩塌。

57.为什么灾难来临时自救互救至关重要?

答:多次强烈地震的救灾过程表明,灾民自救互救能最大限度赢得时间、挽救生命。

58.什么是预警时间?

答:从地震发生到房屋被破坏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仍可分为三个阶段:地面颠动阶段,一般伴有声、光等现象,即出现预警现象。地面大幅度晃动阶段。房屋发生倒塌阶段。从地面颠动到房屋倒塌,有一定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就叫预警时间。

59.什么是避震空间?

答:避震空间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比如,房屋倒塌后室内所形成的三角空间,就属于避震空间。

室内易形成避震空间的地方主要有炕沿下或结实牢固的家具附近;内墙或承重墙的墙根和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地方。

60.避震时须把握什么原则?

答:地震时每个人的处境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不会千篇一律。

是跑出室外还是在室内避震,要根据客观条件而定。要行动果断,不要犹豫不决。在公共场所要听从指挥,不要擅自行动。记住只有保全自己,才能救助别人。

家庭防震应该注意什么

61.家庭应怎样做好防震准备?

答:对自家住房的抗震能力、室内水电煤气等设施的状况、各类物品的存放条件、疏散通道是否畅通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处在已有地震短临预报地区的家庭,还应准备自救必备的物品。

62.室内物品怎样摆放有利于避震?

答:室内家具物品的摆放要防止倾倒或坠落,要有利于形成三角空间以便震时避险。要保持对外通道的畅通。处置好易燃易爆物品,以防发生次生灾害。

63.怎样防止震时家具倾倒或坠落?

答:把悬挂的物品拿下来或设法固定。高大家具要固定,顶上不要放重物。组合家具要连接,固定在墙上或地上。橱柜内重的东西放下边,轻的东西放上边。放有易碎品的橱柜最好加门、加插销。

64.为什么卧室的防震措施最重要?

答:地震有可能发生在人们睡觉的时候。人在睡觉时的警觉性最差,从卧室撤往室外的路线往往较长。因此,卧室的防震措施至关重要。

65.怎样在室内设置避震场所?

答:可将坚固的写字台、床或低矮的家具下腾空。把结实家具旁边的内墙角空出来。有条件的可按防震要求布置一间抗震房。

66.为预防次生灾害应处理好哪些危险物品?

答:易燃物、易爆品、易腐蚀的化学制剂,用不着的应尽早清理掉。

67.家中应常备哪些震后急需品?

答:生活日用品,如水、食品、衣物、毛毯、塑料布等。常用药品,如治疗感冒的药、治理肠胃病的药、一般外伤用药等。照明用品,如应急灯、手电筒、蜡烛等。身份证件等重要物品。

上述物品应集中存放在家庭防震包或轻巧的手提箱里。

68.睡觉时哪些物品应放在床头?

答:眼镜,如果你是近视眼,这是必不可少的物品。手机,这是与他人联系的重要工具。手电筒,黑暗中必须使用它。

在不同的场合,我们怎样避震

69.震中区的人为何感到先颠后晃?

答: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是几种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就人们的感受而言,分为上下颠动和水平晃动两种形式。

70.怎样判断地震的远近与强弱?

答:地震时震中区的人感到先颠后晃,随着震中距离的加大,颠与晃的时间差会逐渐增加,颠与晃的强度会逐渐减弱。

71.避震时应怎样保护自己?

答: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低头并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可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顶在头上。闭眼,以防异物伤害。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72.家住楼房怎样避震?

答:室内较安全的避震地点,如坚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坚固的家具边、开间小或有支撑物的房间、内承重墙的墙角、震前准备的避震空间。

73.家住平房怎样避震?

答:震时不要滞留在床上、不要躲在房梁下、不要躲在窗户边、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伤或摔伤。

74.在工作岗位怎样避震?

答:尽快躲在坚固的办公桌下或桌旁,震后迅速有序撤离。正在工作的工人要立即关闭机器,切断电源,迅速躲在安全处。电厂、煤气厂、核电站等特殊工作场所应按地震应急预案的规定行动。

75.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答:在影剧院、体育场馆,观众可趴在座椅旁、舞台脚下,震后在工作人员组织下有秩序地疏散。

正在上课的学生,应迅速在课桌下躲避,震后在教师指挥下撤离。

76.在户外怎样避震?

答: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避开危险物、高耸的悬挂物。避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或危墙、雨棚、易燃易爆品仓库等。

77.在野外怎样避震?

答:不要在山脚下、陡崖边停留。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

避开水坝、堤坝,以防发生垮坝或洪水。

避开桥面或桥下,以防桥梁坍塌。

78.遇到次生灾害怎么办?

答:在室内遇到火灾应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

遇到化工厂着火并有毒气泄漏,不要朝顺风的方向跑,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不要使用明火。

79.被困在室内应如何保护自己?

答:保持呼吸畅通,搬开可移动的杂物,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

80.在废墟中如何设法逃生?

答:听到人声时敲击铁管、墙壁,发出求救信号。观察四周有没有通道或光亮,分析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

试着排除障碍,开辟通道。若开辟通道费时过长、费力过大或不安全时,应立即停止。

81.暂时不能脱险应怎样保护自己?

答:不要大声哭喊,不要勉强行动。寻找食物和水,无饮用水时,可用尿液解渴。如果受伤,想办法包扎。

震后救人的原则

82.震后救人的原则是什么?

答:先救近处的人。先救容易救的人。先救青壮年。

83.怎样寻找被埋压人员?

答:先仔细倾听有无呼救信号,也可用喊话、敲击等方法询问。根据现场情况,分析被埋压人员所处的位置。

84.扒挖时怎样保证被埋人员安全?

答:使用工具扒挖埋压物,当接近被埋人员时,不可用利器刨挖。要特别注意不可破坏原有的支撑条件。尽早打通封闭空间,以便注入新鲜空气。当灰尘太大时,可喷水降尘。可先将水、食品或药物递给被埋压者。尽量先将被埋压者头部暴露出来,清除其口、鼻内的尘土,再使其胸腹和身体其他部分露出。对于不能自行出来者,应使其尽量暴露全身再抬救出来,不可强拉硬拽。

85.应给予被救者哪些特殊护理?

答:蒙上双眼,使其避免强光刺激。不可让其突然进食过多。避免被救者情绪过于激动。对伤员就地做紧急处理。

86.如何救治和护送伤员?

答:仔细观察和询问伤员的伤情。对颈、腰部疼痛的伤员要让其平卧在硬板上。搬运时保证其头颅、颈部和躯体处于水平位置,以免造成脊髓损伤。

昏迷的伤员要平卧并将其头部后仰、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的分泌物。给伤员喝水时,一定要先从少量开始。可用衣被、绳索、门板、木棍等组合成简易担架搬运伤员。

震后应该注意什么

87.震后露宿时应注意什么?

答:避开危楼、高压线等危险物。选择干燥、平坦的地方露宿,在山上露宿时,最好选择东南坡。注意保暖。

88.搭建防震棚要注意什么?

答:场地要开阔。在农村要避开危崖、陡坎、河滩,在城市要避开危楼、烟囱、水塔、高压线。不要建在阻碍交通的道口。在防震棚中要注意管好照明灯火、炉火和电源,留好防火道。防震棚顶部不要压砖头、石块或其他重物。

89.震后哪些食品不能吃?

答:被污水浸泡过的食品,除了密封完好的罐头类食品外,都不能食用。死亡的畜禽、水产品。压在地下已腐烂的蔬菜、水果。来源不明、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不能辨认的蘑菇及其他霉变食品。加工后在常温下放置4小时以上的熟食等。

90.灾后如何解决饮水问题?

答:首先要将洁净的饮用水尽早运往灾区。同时,要在灾区寻找水源,并对当地水质进行检验,确定能否饮用。对暂不适于饮用的水要进行净化处理,水质达标后才能让灾民饮用。

( 责任编辑: 周海 )

展开剩余全文
分享到
  • 微信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人人网
  • 腾讯微博
发表我的评论
提交评论

相关阅读

余震间隔时间是多久?时间并不固定

余震间隔时间是多久?时间并不固定

2022.09.09 3933
地震灾害具有哪些特点?

地震灾害具有哪些特点?

2020.12.31 4671
云南地震带是怎样颁布的

云南地震带是怎样颁布的

2020.09.06 2124
云南地震原因是什么

云南地震原因是什么

2020.09.04 3411
地震设防等级与类别

地震设防等级与类别

2019.03.23 4046
加载更多

为您推荐

高科技预报地震,地震预警的秘诀是什么?

高科技预报地震,地震预警的秘诀是什么?

2021年12月29日 10:39 2594
地震有哪几种类型?

地震有哪几种类型?

2017年06月16日 17:56 8814
地震后需防范哪些次生灾害?

地震后需防范哪些次生灾害?

2017年06月15日 10:34 4841
地震来临时躲哪最安全?

地震来临时躲哪最安全?

2017年06月14日 12:13 10596
地震过后怎么防止传染瘟疫?

地震过后怎么防止传染瘟疫?

2017年06月13日 17:46 5094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