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作为现代人越来越热衷的一种休闲方式,给现代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然而人们在享受户外运动愉悦的同时,也常常忽略户外运动的危险性,尤其是登山,稍不留神可能就给驴友造成身体上的伤害。下面专注于公共安全常识的小编就跟您聊聊登山途中受伤急救的那些事儿。
登山急救的七个步骤
在户外的情况下,无论是资源,时间,还是人力都是有限的。有时要舍小取大,才能尽量减少损失。在遇到突发事故时首先要镇定下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抢救周边的东西以达到最佳效果。下面本安全网专注于公共安全常识的小编就告诉您遇到户外事故时可有效急救的七个步骤。
登山是很多运动爱好者的首选之一,但是在登山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安全措施没有做好二遇到危险,这时候要怎么急救呢?遇到突发事故时首先要镇定下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抢救周边的东西以达到最佳效果。下面本安全网专注于公共安全常识的小编就告诉您遇到户外事故时可有效急救的七个步骤。
1、检查呼吸和脉搏。呼吸如果停止,生命就危在旦夕。呼吸的暂时终止,有如下的可能原因,雷击,被重物击中,被绳子勒窒息,雪洞或帐篷里通风不足引起的二氧化碳中毒,或是胸膜被穿破。如果伤员不及时得到治疗,有生命危险。有时,把伤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如二氧化碳中毒),或除去另伤员窒息的物件,伤员就会自动恢复呼吸。如果呼吸困难是由于胸膜被戳穿造成胸负压被破坏,那应当立即先用手堵住伤口,然后再用纱布密封包扎伤口。
2、当发现伤员还不能呼吸,应当立刻将伤员的呼吸通道打开,为实施人工呼吸作准备。具体操作如下。如果没有颈椎受伤的迹象,将一支手放在伤员的额头,轻轻将额头向后扳。另一支手轻微的抬起伤员的下颚直到下颚几乎与地面垂直。如果有颈椎受伤的迹象,应省略把额头后扳的步骤,直接将下颚向上向前抬起。实施正确的人工呼吸最好参考有关的专门书籍或参加培训,这里只简约提一下大致步骤。捏住伤员的鼻子,深吸一口气,用嘴盖住伤员的嘴,将气慢慢(用2秒的时间)吹入伤员的嘴中直到看到胸部隆起。重复一次。然后实施胸部挤压:以100次/秒的速率挤压胸部正中两乳之间,挤压深至约4-5厘米,做15次。重复这个两次吹气,15次胸部挤压的程序,直到伤员恢复呼吸。
3、对严重出血的伤口立即实施包扎止血。如果伤员正在大出血,可以立即用手施压按住伤口,或是抬高受伤的肢体,待血流被控制住,再去找消毒纱布裹扎伤口。当伤口处理完后,救护者自己应立刻尽量清除手上的血液,避免感染疾病,更不要不作处理就去看护其他的伤员。
4、保证在实施这一步骤时,伤员和救护者都处在安全的地方。必要的话,在实施救护前,将伤员做一次转移。如果是要移动脊椎受伤的伤员,一定要小心不要挪动脊椎,保持头和脖子和颈椎的相对位置。保护伤员,减少伤员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受伤时,人的身体消耗很大,对外界环境的冷,热刺激也更敏感。此时要尽量保护伤员,在冷的环境中要尽量保持伤员的体温,尽可能地满足伤员此时的要求。并尽量用放松的口吻与伤员交谈,告诉他救援正在进行中,让他安心。
5、检查其他伤势。当性命攸关的大伤已经被关照了之后,伤员也被稳妥安置后,此时应当对伤员从头到脚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有些伤,尤其是内伤,一开始时看不出来,或者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没有表露出来,只有当进行全身检查的时候才有可能察觉。
6、制定行动方案:撤离,或是遣人报信并原地留守等待外援。此时作为救护领队,已对所有的伤员伤势有了全面的了解。这时应花一些时间,和大家一起,针对本队的现有资源和人力,结合伤员的伤情,当时的地形,及天气等客观条件和有无外援等因素,制定出一个最有效的撤离方案。指导原则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使伤员得到最有效最快的治疗。
7、执行行动方案。无论实施哪种方案,都要保持对伤员进行密切的观察,并对天气和地形小心留意,当情况发生变化,应对制定的方案进行相关的改变。
佰佰提示:
本安全网提醒您,在遇到事故时应沉着大胆,细心负责,分清轻重缓急,果断实施急救方法;先处理危重病人,再处理病情较轻的病人,在同一患者中,先救治生命,再处理局部;观察现场环境,确保自己及伤者的安全;充分运用现场可供支配的人力、物力来协助急救。
登山遇险后该如何进行急救
登山是很多运动爱好者的首选之一,但是在登山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安全措施没有做好儿遇到危险,这时候要怎么急救呢?下面专注于公共安全常识的小编就为您分享一些关于登山自救的安全常识。
人在遇到突发事故时总是会因为处理事情杂乱无章而造成重大损失,遇到突发事故时首先要镇定下来然后按照科学的方法自救以达到最佳效果。下面专注于公共安全常识的小编就为您分享一些关于登山自救的安全常识。
当登山者跌落而没有自我制动的保护,或在冰河旅行中绳索串连的队伍中的一员跌入缝隙时,登山者须进行自救,即用冰镐来制止下滑。自救是未系绳索的登山者用以制止下滑的唯一机会。因此,它也是必须学会的第一重要的攀雪技巧。 登山者以及同队队员的性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自救技术。每一个登山者都必须熟练、可靠地掌握各种姿态下的自救。可以在愈来愈陡、愈来愈硬的雪地(有安全的落点区)上进行练习,来确定每个人的极限情况。
1、一手抓住冰镐头部,拇指在镐尾上,其它手指在镐锋上自救抓握法;另一手握住冰镐柄尖头以上的位置。两手均握紧。
2、镐锋在肩部上方位置压入山坡,冰镐柄成对角线斜过胸前方,贴着另一侧髋部握紧。冰镐柄较短时以同样的姿势握住,虽然冰镐柄尖头到不了另侧髋部。
3、胸和肩紧压镐柄,脊柱弓起,稍离雪面。背部弓起至关重要:它把登山者的重量置于镐锋和脚趾(或膝盖)上,即抠入雪中实现控制的那些点上,形成弓形的最佳方式是集中精力拽住镐柄的末端,镐柄较短会更困难。这种拉力形成弓形并使重量移向镐锋那边的肩膀。注意:那些不愿使胸和脸没入雪中的人可能会使背部弓起过高。
4、两腿挺直,分开,脚趾抠入雪中(如果穿钉鞋,使脚趾离开雪面直到最后几乎停住)。
5、紧握冰镐。紧握冰镐头部会使镐锋挨着肩部和颈部。另一只手必须靠近镐柄的末端以防止镐柄尖头为轴心转入大腿,造成重伤。尤其在松软的雪上,挺直分开的两腿以及抠入雪中的脚趾可增加阻力,加大稳定性,在硬雪或冰上并穿着钉鞋时,两脚必须抬离山坡直到速度减慢,这样鞋钉就不会止住登山者并把他向后抛去。双膝可帮助下滑者保持稳定但在硬雪或冰上却无法让他停住,尤其是当他正好穿着光滑的防风裤时。
佰佰提示:
本安全网温馨提示在实施急救措施的时候,千万不可过分关心姿态的优美,因为那可能会导致行动迟缓,从而使下滑增加到一个完美姿态也无法制止的速度。
登山急救药箱该如何准备
如果行程一天或两天以上,一个急救药箱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本安全网专注于公共安全常识的小编就为您分享一些相关的安全常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户外运动作为现代人越来越热衷的一种休闲方式,给现代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然而人们在享受户外运动愉悦的同时,也常常忽略户外运动的危险性,尤其是登山、攀岩、丛林穿越、游泳等户外运动,稍不留神可能就给驴友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因此我们在登山时准备一个小药箱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下面本安全网专注于公共安全常识的小编就为您分享一些相关的安全常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急救药箱:通常,急救药箱能够帮助我们处理的只是一些轻微的病症,复杂的估计也很难搞掂,还是去医院的好。我们能做的只是进行简单的外伤的处理或感冒发烧、并尽快尽速将伤病员撤出山区而已。急救药品最好用坚固的盒子装盛,一般最好的药品主要应付以下几种情况比如水泡、晒伤、擦伤、毒蛇咬伤、中暑、轻微感冒或着凉等。
急救箱必备药材
外伤类:云南白药喷雾剂,云南白药粉剂一小瓶(可配合白酒治疗红伤)、创可贴、绷带、胶布、伤湿止痛膏、蛇药等
感冒类:白加黑,康泰克,感冒通等
肠胃类:霍香正气胶囊、黄连素、宝济丸等
防中暑:十滴水、霍香正气水等
抗菌素:增效联磺片、乙酰螺旋酶素,西瓜霜喷剂或其它含片等
其他:风油精、氯霉素眼药水(清洗伤口)、红霉素软膏(可处理眼疾,也可防止伤口感染)、息斯敏等
当然,还有很多装备在一些活动也是必须的,但上述的装备基本上是所有活动中都需要考虑到的基础装备。
总而言之,希望上述所言能够帮助山友们也包括俺自己在面对小概率事件的时候能够多一分从容不迫的冷静,少一分手足无措的慌乱,这就足够了。
登山受伤急救安全常识
人在遇到突发事故时总是会因为处理事情杂乱无章而造成重大损失,遇到突发事故时首先要镇定下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抢救周边的东西以达到最佳效果。下面专注于公共安全常识的小编就为您分享一些关于登山急救方面的安全常识。
户外运动作为现代人越来越热衷的一种休闲方式,给现代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然而人们在享受户外运动愉悦的同时,也常常忽略户外运动的危险性,尤其是登山、攀岩、丛林穿越、游泳等户外运动,稍不留神可能就给驴友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如果驴友在登山时受伤,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愈快处理效果愈好),然后想办法尽快送医救治。下面专注于公共安全常识的小编就为您分享一些关于登山急救方面的安全常识。
急救的原则是:遇到事故时,应沉着大胆,细心负责,分清轻重缓急,果断实施急救方法;先处理危重病人,再处理病情较轻的病人,在同一患者中,先救治生命,再处理局部;观察现场环境,确保自己及伤者的安全;充分运用现场可供支配的人力、物力来协助急救。
处理前观察
在做具体处理前,需观察患者全身,并掌握周围状况。判断伤病原因、疼痛部位、程度如何,或将耳朵靠近听听呼吸声。尤其要注意面部、口唇、皮肤的颜色或确认有无外伤、出血、意识状况和呼吸情形,仔细观察骨折、创伤、呕吐的情况。
随后,更要选择具体的处理方法。尤其对呼吸停止、昏迷、大量出血、中毒的情况,不管有无意识,发现者均应迅速作紧急处理,否则将危及患者生命。在观察症状的变化中,遇症状恶化的需按急救法施以应急处理。
现场要尽量组织好对伤病者的脱险救援工作,救护人员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观察后处理。
在活动中发生的外伤或突发疾病有很多种,所以应针对不同伤情及病情采取不同急救措施。
在做急救处理时,首先注意伤者或病者的意识变化,呼吸情况及体位。若患者意识不清或昏迷,需注意确保呼吸道畅通,谨防呕吐物引起的窒息死亡。为确保呼吸畅通需让患者平躺。头侧向一侧,若脸色发青需抬高脚部,而面色苍白发绀、冷汗等,需头低脚高位,需让其侧卧位为宜,防止呕吐物误吸窒息。
打开气道
抢救者将患者衣领扣、领带、围巾等解开,同时迅速将患者口鼻内的污泥、土块、分秘物、呕吐物等清除,保持呼吸道畅通。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必经之道。由于意识丧失患者口腔肌肉舌肌松弛、舌根后坠,会厌下坠,造成咽喉部气道阻塞。仰头举颏法可使下颌骨上举,后部舌根被提起,使气道打开,呼吸得以畅通。抢救者将一手置于患者前额并下压,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和中指放于颏部下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前抬起,帮助头部后仰。头部后仰程度以下颌角与耳垂间连线与地面垂直为正确位置。
注意清除口腔内异物不可占用过多时间,整个开放气道过程要在3-5秒内完成,在心肺复苏全过程中,自始至终要保持气道畅通。
急救体位
患者体位应为“仰卧在坚硬平面上”。如果患者是俯卧或侧卧,在确定患者无颈椎、胸、腰椎损伤的情况下,可将他翻转为仰卧,放在坚硬平面上,如木板床、地板或背部垫上木板,这样,才能使心肺复苏行之有效。不可将患者仰卧在柔软物体上,如沙发或弹簧床上,这样不利于心肺复苏的操作,即使心肺复苏也是无效的。
翻身的方法病人在腹卧位时:抢救者先跪在患者一侧的肩颈部,将病人两上肢向头部方向伸直,然后将被抢救者外侧的小腿放在施救者近端的小腿上,施救者用一只手托住患者的后头颈部,另一只手托住患者远端的腋下,使头、颈、肩、躯干呈一整体同时向施救者侧翻转成仰卧位,最后,将其两臂还原放回身体两侧。
人工呼吸
若患者昏迷并无自主呼吸,抢救者应立即对患者实施胸外按压,每胸外按夺30次,口对口吹气2次(30:2),每次吹气时间为1-2秒钟内。每次吹气量应为600-800毫升。
看、听、感觉呼吸
患者气道畅通后,抢救者利用看、听、感觉在3-5秒钟内,检查患者有无自主呼吸。检查方法:抢救者侧头用耳贴近患者的口鼻,一看患者胸部(或上腹部)有无起伏;二听患者口鼻有无呼吸的气流声;三感觉有无气流吹拂面颊感。
紧急止血
抢救者对有严重外伤者,还应检查患者有无严重开放性出血或闭合性出血伤口,若有急性较大出血,表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口渴,心率等症状,应当采取紧急止血措施。避免因大出血引起休克而致死亡。对于开放性伤现场采取包、压、捆、塞四种方法处理,有活动出血,采取局部结扎止血。
检查脉搏,判断心跳
每胸部按夺5个30次,吹气2次后,抢救者可采用触摸颈动脉,是否有搏动判断时间不超5-10秒钟内。检查时应轻柔触摸,不可用力压迫。禁止两侧颈动脉同时触摸,以防阻断脑部血液供应。
若没有脉搏搏动,可再实施胸外心脏按挤压,每胸外按压30次,吹气2次再做5个30次,吹气2次后再判断(30:2),按压速度为每分钟至少100次,深度至少5cm。
按压与吹气之比为30:2反复进行。连续做5次胸外按压或进行2分钟内,5次胸外按压再判断,检查脉膊、呼吸恢复情况和瞳孔有无变化。
保护脊柱
因意外伤害、突发事件造成严重外伤,在现场救治中,要注意保护脊、颈、胸、腰椎,必要时在专业人员监护下进行搬动转运。避免脊髓损伤造成截瘫,特别高位颈、脊遭损伤会致生命危险,不正确搬运出会加重椎体骨折而致残。
处理完毕后
在紧急处理完将患者交给医师之前,需对患者进行保暖,防止体温发生根据病情采取不同体位,平卧位、半卧位,肢体也要功能位,以使症状恶化。接着联络医师、救护车、患者家属。
原则上搬运患者,需在充分处理过后安静地运送。搬运方法,随伤患情况和周围状况而定。在搬运中,患者很累,要适度且有规则的休息,并随时注意患者的病情。
登山过程中常见疾病的急救安全常识
户外运动作为现代人越来越热衷的一种休闲方式,给现代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然而人们在享受户外运动愉悦的同时,也常常忽略户外运动的危险性,尤其是登山、攀岩、丛林穿越、游泳等户外运动,稍不留神可能就给驴友造成身体上的伤害。下面专注于公共安全常识的小编就为您分享一些登山途中常见伤病的一些急救安全常识。
“野外无小事”,任何一个小的问题的发生,都有可能导致大的事故。尤其是在野外遇到突发性的病人或伤者,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愈快处理效果愈好),然后想办法尽快送医救治。无论如何我们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和掌握创伤与疾病的急救。下面专注于公共安全常识的小编就为您分享一些登山途中常见伤病的一些急救安全常识。
登山过程中一些容易发生的疾病,并非只见于山区,在平地亦有,但因在登山中多见,故称登山运动常见疾病。它包括冻伤、雪盲、日照性皮炎、口腔疱疹、上呼吸道感染、鼻出血、胃肠疾患、痔疮等。
1、口腔疱疹
本病多见于口唇、鼻唇沟,其次为口腔内颊部,表现为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水疱,其发病原因与紫外线照射、空气干燥及消化功能紊乱有关。本病常因患部有明显疼痛及肿胀而影响进食。治疗方法为外涂龙胆紫及消炎药膏。
2、雪盲
即日照性眼炎。高山上空气稀薄,太阳光的穿透阻挡少,加上山地冰雪的反射作用,因此日光的照射远较平地为烈。
雪盲的主要病因是高山紫外线照射强烈,红外线的照射亦有一定作用。
雪盲症状,初时似有异物颗粒摩擦,随后眼睛迅速发生严重的刺痛或灼痛,羞明、流泪、眼睑痉挛、视物不清,查体可见整个眼睛肿胀、球结膜明显充血,有粘液样分泌,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
患者出现症状后应去暗处休息,戴防护眼镜,点可的松眼药水及0.5%潘托卡因,止痛消炎。轻症者3~4小时即可恢复,重症者可持续5~7日。所遇病例均可完全恢复。但在急性期因疼痛畏光,睁不开眼睛,等于暂时失明,严重影响到在高山的活动能力。
预防方法:在7000米以下的冰雪地带或烈日下进行,戴深色防护镜;在7000米以上高山年,戴专门防御紫、红外线的高山眼镜。
3、胃肠疾患
因缺氧使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故腹泻、便秘均常发生,以前者多见。使用帮助消化的稀盐酸,胃蛋白酶等,有一定效果。此外应避免暴饮暴食,注意腹部保暖。
4、高山冻伤
在登山常见疾病中,冻伤发病率较高,尤多见于初次参加登山的运动员。新手缺乏防护的实 际经验,加之初次登山时高山反应重一些,对防冻容易疏忽。
高山冻伤与缺氧有明显关系。缺氧可引起人体体力、精神的衰退和全身尤其是肢体末梢的循环障碍,以致抗寒的能力大大下降。对缺氧适应不良者,冻伤发生率更高。
高山冻伤与海拔高度也有关系。海拔愈高,气温愈低,风速愈大,冻伤发生率愈高。发生冻伤的部位以四肢和颜面为最多。
高山冻伤可分为4度:1度病变在表皮,表现为红斑;2度侵及真皮,有水泡、肿胀;3度侵及皮下;4度侵及肌肉和骨骼,主要表现为坏死。
1、2度者容易治愈;3度者有可能治愈,亦可能损失部分组织;4度者要损失冻伤的组织(需手术切除)。
冻伤后应先在基地营作一段治疗,切忌过快地送至高温地区,否则患处组织容易溃烂、感染,愈后较差。
治疗方法:①对没有起疱的部位进行按摩。②在受冻肢体的向心端作普鲁卡因封闭。③抽出水疱内液体。④未破皮者外敷中药桑寄生膏。⑤尽早用热水(40℃左右)浸泡。⑥红外线理疗。⑦4度冻伤初期采用保守疗法,待分界线形成后切除坏死组织。在保守治疗中,应注意控制感染,改善局部循环,适时晚期手术治疗。
5、日照性皮炎
本病常发生于颜面及颈部等暴露部分。
大多数日照性皮炎患者仅有局部皮肤发红发黑、脱屑的现象,无明显痛苦,不需治疗。部分对紫外线较为敏感的登山者,照射部位可出现红肿水疱,甚为疼痛,继之出现黑褐色色素沉着,多在面颊部出现黑色晒斑。皮肤经反射照射,对日光的适应性可逐渐提高。
治疗上主要是涂青霉素等消炎软膏,有疱疹者涂龙胆紫防止感染,局部的炎症数日即愈。
主要的预防方法是:初到高山,不可在烈日下长时间(半小时以上)赤身运动或劳动,暴晒时间只能逐步增加。在山地烈日下进行时,颜面等暴露部分应涂防晒膏,也可用白纱布自制面罩防晒。
6、上呼吸道感染
本病包括鼻炎、咽喉炎、扁桃体炎、气管炎等。致病原因与登山时呼吸的形式有关。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以鼻式呼吸为主,而在登山活动中,由于缺氧而不得不张口呼吸,改为口式呼吸为主。这就使得寒冷干燥的空气在过于频繁的呼吸活动中破坏了上呼吸道的黏膜保护层,使之坏死脱落,有时就被病菌侵入了而发炎。
主要症状为喉痛及咳嗽,多为刺激性的干咳。这种干咳也经常在夜间发作而干扰睡眠,以致影响休息。单一咽喉炎和难以控制的干咳发病率最高,有时可高过90%。
雾化吸入(加安息香酊)有一定效果。止咳药除可待因外,其余效果不大。有明显炎症,则用抗菌素。
7、痔疮
在高山发生痔疮是常见的。在中国登山队的活动中差不多每次均有这种病例发生。英国1961年的登山科学考察队中曾普遍发生痔疮。
这与高山的特殊环境条件有关。登山运动员在高山的帐篷生活中,经常限制在狭小的范围,睡觉在睡袋里,食物和饮料也大受限制,因此使得体内血流不畅。
从病因学上看,缺氧和寒冷都会引起末梢血管收缩,加之血液浓缩,红细胞明显增多,红细胞压积增高,这样静脉血流在血管的某些环节,如肛门附近的血管丛,容易形成郁血。此外,过度呼吸和负荷过重引起腹压增高以及经常便秘,这就使得痔疮在高山条件下成为一种多发的疾病。
病情从轻度的少量出血,直至重度的嵌顿型痔性脱肛,发病较重时严重影响活动能力,甚至不能行走。
除了应在登山前对隐性的轻症进行早期治疗外,在登山活动中,即使由于天气恶劣被困居在帐篷之内,仍需尽可能地做些体操运动,以畅舒体内的血流。
8、鼻出血
本病大多为下鼻甲黎氏区的小量出血,偶尔有后鼻道数百毫升的大量出血,主要与空气干燥有关。但由于缺氧引起的血压增高、红细胞过度增多、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等,亦是发病的因素。
小量出血用药棉堵塞或滴血管收缩剂即可。后鼻道的大量出血,需用纱布压迫填塞。在高山脱水现象较严重,除注意补充水分外,可滴甘油等润滑剂,预防鼻道干裂。
佰佰提示:
本安全网提醒您在登山途中带上急救装备,为自己和家人准备一个急救包是非常必要的,您可以选择一些常用药品,如腹泻药、防暑药、驱蚊虫药、酒精、红霉素软膏、晕车药、消炎药等,同时也带上绷带、创可贴、药用胶布、剪刀、消毒药水、碘酒、蛇药、清凉油等急救用品。
登山时被冻伤的急救常识
所谓冻伤是低温袭击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损伤。引起冻伤的原因主要是:低温、身体长时间暴露、潮湿、风水所造成的大量热量流失。而促进或加重重要因素有以下几点: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睡眠不足、肢体静止不动、醉酒等。那么今天本安全网专注于公共安全常识的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登山者冻伤的相关安全常识。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一些驴友,他们对户外运动尤其的热衷,比如说登山,前几天报纸登出驴友登山遇难的消息,这不禁让我想到冬季登山冻伤该怎么办呢?相信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那么今天本安全网专注于公共安全常识的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登山者冻伤的相关安全常识。
一、冻伤根据程度的分型:
简单的说,冻伤的程度与烧伤一样分为四种,即:红、肿、热、疱。
1度冻伤,临床表现:
为局部皮肤红斑及轻度水肿。解冻复温后:局部皮肤立刻变红或紫红、肿、充血。病人感到局部热,痒或烧灼痛。预后恢复:症状数日后消失恢复,皮肤不留痕迹,功能不受影响。
2度冻伤,临床表现:
皮肤有水泡或大疱形成,泡内有黄色粘稠液体或粘稠血浆。解冻复温后:局部较为剧烈的疼痛,并对冷热刺痛不敏感。预后恢复:症状于数日后消失恢复,皮肤不留痕迹,功能同样不受影响。
3度冻伤,临床表现:
全皮坏死。解冻复温后:皮肤呈褐色、黑色,出现明显坏死。有时皮肤也会变白然后坏死。预后恢复:皮肤恢复后留有斑痕和功能障碍。属较为严重的冻伤表现。
4度冻伤,临床表现:
身体某部位坏死脱落,如肢端,肢体。解冻复温后:皮肤逐渐变成褐色、黑色,出现明显坏死。有时皮肤也会变白然后坏死。预后恢复:皮肤留有斑痕和功能性障碍,留有残疾。
二、根据环境与部位,冻伤的分型:
1.依冻伤环境分为:“战壕足”,“水浸手、水浸足”等。
2.依冻伤部位分为:可分为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
三、引起冻伤的原因和急救:
1.一般低温环境下(0度左右)局部热量丢失增多,体温降低;
2.衣袖、裤管绑扎过紧,血脉流通不畅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冻伤;
3.饮食热量摄入不够;
4.损伤所致的出血、休克造成局部热源减少。
局部冻伤症状:冰凉、苍白、坚硬、麻木;红肿、刺痛、灼痛、水疱;皮肤由青紫色、灰白色转为黑色,咖啡色
局部冻伤侵害的位置:面部、鼻子、耳廓、肘部、前臂、腕部、手指、脚趾、踝。
暴露处陷于积雪可伤及臂,腹壁、外生殖器。
冻伤紧急处理办法:迅速脱离寒冷环境尽快复温。那么如何复温呢?把人浸泡在40—42度的水中,浸泡期间要不断加水,以使水温保持。待身体复温后停止浸泡。局部用水或者肥皂水清洁后用冻伤膏。2度以上冻伤,需敷料包扎好。皮肤较大面积冻伤或坏死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类毒素。
在野外无温水的条件下,也可把伤者放在未冻伤人的腋下或腹股沟等地方复温。注意,严禁火烤,雪搓,冷水浸泡或猛力捶打伤者患部。
全身性冻伤原因:常发生于高山探险或其他意外:在寒冷环境下逗留时间过久,保暖防寒措施不够,陷于积雪或浸在冰水中醉酒、饥饿。
全身冻伤临床表现:开始时皮肤苍白冰凉。复温后面部有水肿、寒战。随体温逐渐降低,患者感觉麻木、四肢无力、极度疲倦、神志恍惚出现幻觉。检查发现,呼吸慢而浅,心跳过缓,最终昏迷。严重时心跳、呼吸停止。>>急救基本方法之人工呼吸
全身冻伤侵害的位置:一般都伤及内脏。骨骼、肌肉、肝脏、肾脏、胰腺。可引起:心室纤颤(心跳200—400/分钟,一般如此跳动1—2分钟人就会死亡)、胃粘膜出血。恢复期,可有血栓形成和组织缺血坏死。
全身性冻伤紧急处理办法:全身保暖,迅速妥善将伤者移至温暖环境,脱掉衣服,盖被子。用布或衣物裹热水袋,水壶等,放在腋下,腹股沟处迅速升温。或浸泡在34—35度水中5—10分钟,然后将浸泡水温提高到40—42度,待伤者出现有规律的呼吸后停止加温。伤者意识存在后可饮用热饮料或少量酒。猝死时立即心肺复苏。>>急救基本方法之胸外心脏按摩
佰佰提示:
为什么在山上的时候不能喝酒?一般饮酒之后两小时才能产生热量。饮酒后马上感觉到的热,实际是皮肤上的毛细血管正在张开,身体本身所具有的热量正在向外部散发流失。这样一来只能加重冻伤,因此本安全网提醒您上山的时候禁止饮酒。
骨折的急救常识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一些驴友,他们对户外运动尤其的热衷,比如说登山。登山极易发生危险,尤其是在野外遇到突发性的病人或伤者,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愈快处理效果愈好),然后想办法尽快送医救治。在户外最容易发生的意外就是骨折,下面专注于公共安全常识的小编就为您分享一些关于处理骨折的安全常识。
“野外无小事”,任何一个小的问题的发生,都有可能导致大的事故。尤其是在野外遇到突发性的病人或伤者,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愈快处理效果愈好),然后想办法尽快送医救治。户外运动作为现代人越来越热衷的一种休闲方式,给现代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然而人们在享受户外运动愉悦的同时,也常常忽略户外运动的危险性,尤其是登山、攀岩、丛林穿越、游泳等户外运动,稍不留神可能就给驴友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在户外最容易发生的意外就是骨折,下面专注于公共安全常识的小编就为您分享一些关于处理骨折的安全常识。
脊柱骨折的户外急救
从高处坠落或被从高空坠落的物体直接砸在头,颈、肩部,容易导致脊柱骨折。脊柱骨折最大的问题是脊髓横断,造成终身瘫痪。当人受伤后感觉脊柱疼痛,都要想到发生了脊柱骨折。伤者要主动将脊柱保持在统一轴向,不要做脊柱的前屈、扭曲、侧弯动作。一旦确定为脊柱骨折,做这样的动作,将会导致脊髓断裂,终身瘫痪。救助者要尽量安慰伤者,去除紧张,恐惧引起的身体乱动。有条件的,立即使用颈托:无条件的,可在专人固定头部的情况下,在伤者颈部用衣物、毛巾、皮带、报纸等做成临时固定颈托,将其包绕固定。四人合力,保证脊柱轴向不变,将伤者安置在硬板上,再用八根布带将伤者固定运送。
颅骨骨折的户外急救
高处坠落首当其;中的是颅脑外伤。头颅外伤后,常常伴随骨折,不同部位的颅骨骨折所反映的症状也不同。比如,当看见颅脑外伤的人眼眶或巩膜(白眼球)有淤血,鼻子嗅觉锐减,甚至鼻孔流血时,应怀疑颅前凹骨折;如果看到颅脑损伤后出现口眼歪斜、耳聋、耳鸣,耳道流血或淡黄色甚至橙色液体,应怀疑颅中凹骨折,脑脊液外漏;颅底骨折时,除了耳鼻流血或液体之外,还有意识障碍,肢体活动受限等。
对于耳鼻流液者,要考虑是否是颅内流出来的血液和脑脊液,要彻底让其流出,不要用填塞止血法止血,防止感染或脑疝形成。搬运时注意检查有无脊柱骨折。一旦伤者昏迷,只要没有脊柱骨折,都可将其摆成恢复体位,以利于彻底引流液体;一旦出现喷射性呕吐,这样的体位还能保证伤者不窒息。
骨盆骨折的户外急救
高处坠落还可能造成骨盆骨折。骨盆骨折半数以上伴有合并症或多发伤,最严重的是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及盆腔脏器合并伤,救治不当有很高的死亡率。由于骨盆是造血机构,出血凶险、止血困难,需做进一步的止血手术。
遇到骨盆骨折的伤员,立即用三角巾或较宽的布将其骨盆紧紧包住固定,一定要牢固,以防运送时骨折处相互摩擦导致再度出血和疼痛,同时要将两膝关节屈曲绑扎固定,使骨盆固定更加牢固可靠。然后,利用木板担架迅速运送至医院抢救。
肋骨骨折的户外急救
肋骨骨折也是常见的骨折,主要因为暴力造成,尤其胸廓经前后挤压最易骨折。另外,胸部肌肉急剧强烈地收缩,如咳嗽,打喷嚏,也可能造成肋骨骨折。单纯性肋骨骨折,呼吸急促,胸部无伤口,但局部皮肤可见血肿。处理比较简单,用棉织品垫在骨折伤痛处,再用三角巾或棉织品加压包扎即可。
多发性肋骨骨折病情凶险,伤者面色苍白,口唇及指甲发紫,胸部剧痛范围较广,常有反常呼吸,即吸气时胸廓下陷。一般来说,伤者脑部多有创口,常有血胸和气胸,抢救不及时很快死亡。现场急救,用约十厘米宽的胶布围绕大半个胸壁固定3~4圈,每圈压住下一层的2/3即可。固定时,先让伤员呼气,此时胸廓比较小,固定一次后,再次呼气固定,反复3~4次即可。目的是减少胸廓的活动范围,不仅可减少呼吸时胸廓活动范围增大造成的疼痛, 同时又不因胸廓被固定而无法呼吸。如果胸壁有创口,首先要立即封闭伤口。鼓励患者用手捂住伤口,以制止出血。嘱咐伤者取伤侧半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送往医院急救。
( 作者: 朱文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