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红眼病的治疗方法是有很多的,所以得了红眼病之后,最主要的还是治疗而已。而且如果了解到了红眼病的传播方式,这对于红眼病的治疗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下面就来仔细说说有关红眼病的传播方式。
作为四大传染病之一的红眼病,医学称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一种由病毒引起,在夏季高热、高湿条件下,极易导致大流行的急性传染性眼病,要特别引起重视。红眼病的症状有哪些?红眼病怎么传染?如何预防红眼病?下面一起随佰佰安全网来了解下红眼病知识。
红眼病的症状有哪些?
红眼病多是双眼先后发病,患病早期,病人感到双眼发烫、烧灼、畏光、眼红,自觉眼睛磨痛,像进入沙子般地滚痛难忍,紧接着眼皮红肿、眼眵多、怕光、流泪,早晨起床时,眼皮常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
关于红眼病的症状有的病人结膜上出现小出血点或出血斑,分泌物呈粘液脓性,有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假膜,角膜边缘可有灰白色浸润点,严重的可伴有头痛、发热、疲劳、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该病一般不影响视力,如果大量粘液脓性分泌物粘附在角膜表面时,可有暂时性视物模糊或虹视(眼前有彩虹样光圈),一旦将分泌物擦去,视物即可清晰。如果细菌或病毒感染影响到角膜时,则畏光、流泪、疼痛加重,视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红眼病主要感染途径
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最常见为眼--手--眼的传播。如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洗脸用具、水龙头、门把、游泳池的水、公用的玩具等。因此,该病常在幼儿园、学校、医院、工厂等集体单位广泛传播,造成暴发流行。另外接触病人用过的毛巾、手帕、洗脸用具、电脑的键盘等,或到病人接触过的泳池、浴池,都有可能感染此病。
例如:如果有人得了红眼病,用手摸了眼睛,然后再摸其他物品,这些物品就有可能成为传染源;其他人接触了这个物品又去揉眼睛,很快就会被传染上。因此,被污染的手摸了眼睛、被污染的水接触了眼睛,都可能感染此病,污染源就是红眼病患者的眼睛分泌物。至于相互盯着看会传染红眼病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红眼病会复发吗?
有人认为看一眼红眼的病人,就会得红眼病,这是没有科学道理的,目前只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才会患病。患红眼病的症状特症是:单眼或双眼结膜充血,大量粘液脓性分泌物,但一般不影响视力。如果不及时治疗,有的则转成慢性结膜炎。这不是红眼病复发,而是重新感染。
红眼病用什么药?
西药治疗
冲洗眼睛,红眼病时,眼屎多,结膜囊内分泌物聚集,每天要用3%硼酸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眼睛2~3次。并用消毒棉签拭净 眼缘。也可用中草药方剂洗眼或湿敷,如用凉茶水洗眼或湿敷,亦可用蒲公英50克水煎后洗眼。每日2~3次。
点眼药水:选用抗菌眼药水,常用的有:0.25%氯霉素眼药水,0.1%利福平眼药水,0.05%卡那霉素眼药水,氯氟沙星眼药水等。每1~2小时点眼一次。睡前涂金霉素、红霉素等抗菌眼药膏。
对混合病毒感染的结膜炎,除应用上述药物外,可选用抗病毒眼药水如疱疹净眼药水,无环鸟苷眼药水,肽丁胺眼药水等。为了减轻炎症反应,可配合使用醋酸可的松眼药水。
需要指出的是,患了红眼病的不能包扎眼睛,因为包扎眼睛后会影响内分泌物的排出,这不仅机械刺激角膜、结膜,也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繁殖基地,使结膜炎症加重,且由于包扎结膜囊温度升高,有利于细菌生长,同时又影响了外用眼药,不利治疗,所以,得了红眼病后绝不能包扎,也不能热敷。
中药治疗
情况一:病症轻微者,为风热上攻。症状为眼红、痒痛交作、畏光流泪、怕热、目中干涩有异物感、眼分泌物黄白而结。治当疏风散热,佐以解毒。
药方:银花、连翘、野菊花、夏枯草各15克,竹叶、薄荷、桔梗、大力各9克,芦根18克,甘草3克。水煎分3次服。
情况二:病症严重者,为火毒炽盛。症状为一眼或双眼满目发红,甚至出现小出血点,胞肿明显,眼痛头痛,眼分泌物多而粘结,或流淡血水,眼中灼热,怕光。治宜泻火解毒。
药方:柴胡、板蓝根、野菊花各15克,黄连、黄芩、陈皮、大力、薄荷、僵蚕、升麻、大黄各9克,元参12克,甘草3克。水煎分3次服,数剂可愈。
红眼病该如何预防?
通过了解以上传播方式,我们知晓在夏秋季节,细菌易生长繁殖,容易造成流行。那么,该怎样预防呢?
1、如果发现红眼病,及时隔离,所有用具应单独使用,最好能洗净晒干后再用。
2、要注意手的卫生。勤洗手,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要勤剪指甲。
3、患红眼病时除积极治疗外,应少到公共场所活动,不使用共用毛巾、脸盆等。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及时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避免用手揉擦眼睛十分重要。
5、饮食忌食葱,韭菜,大蒜,辣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热性刺激食物,最好不吃带鱼,鲤鱼,虾,蟹等海腥发物。
6、得了红眼病后要积极治疗,一般要求要及时、彻底、坚持。一经发现,立即治疗,不要中断,症状完全消失后仍要继续治疗1周时间,以防复发。
温馨提醒:由于结膜炎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可造成广泛流行,故应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眼部卫生,同时在治疗该病时也要注意选择正规医院。更多疫情灾害知识尽在本网站。
( 作者: 陈淼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