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众多的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困境,突出反映在资产管理上。那么,企业要如何管理避免财产损失?
在市场经济时代,我国各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相当激烈,对于企业而言,其财务管理异常重要,其必须要以专业的资产管理理论来解决日常出现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加强其资产管理。那么,企业如何避免财产损失呢?佰佰安全网今天与您探讨相关的财产安全小知识。
什么是企业财产损失?
企业财产损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或其它原因,造成的资产的短缺、毁损、盘亏、被盗等损失(不包括企业发生的合理损耗)。企业财产损失包括固定资产损失和流动资产损失。
企业财产损失的类型
《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关于转发国家税务总局<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京国税发[2005]262号,以下简称京国税发[2005]262号)在转发《13号令》时,对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财产损失类型进行了归纳,归纳后的财产损失分为:
(1)货币资产损失,包括现金损失,应收、预付账款损失。
(2)非货币性资产损失,包括存货损失(指有关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类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发生的盘亏、变质、淘汰、毁损、报废、被盗等造成的净损失),固定资产损失(指企业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发生盘亏、淘汰、毁损、报废、丢失、被盗等造成的净损失),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损失(指企业已经发生的因停建、废弃和报废、拆除在建工程项目以及因此而引起的相应工程物资报废或削价处理等发生的损失)。
(3)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发生的损失,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委托金融机构贷款发生的损失,委托理财损失。
(4)资产评估损失。
(5)企业出售公有住房发生的损失。
(6)金融保险企业呆账损失。
(7)其他特殊财产损失,包括因政府规划搬迁、征用等发生的财产损失,对外提供与本身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担保支出,企业间因销售发生的商业信用,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规定允许从事信贷业务之外的企业间的直接借款损失,抵押资产损失。
(注:按照《13号令》的规定,企业的各项财产损失,按财产的性质分为货币资金损失、坏账损失、存货损失、投资转让或清算损失、固定资产损失、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损失、无形资产损失和其他资产损失;按申报扣除程序分为自行申报扣除财产损失和经审批扣除财产损失;按损失原因分为正常损失(包括正常转让、报废、清理等)、非正常损失(包括因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损失,因人为管理责任毁损、被盗造成损失,政策因素造成损失等)、发生改组等评估损失和永久实质性损害。)
造成企业财产损失的原因有哪些?
固定资产损失原因
1、制度不够健全
当前,国有企业没有健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单位、财务部门的职责分工制度和管理岗位责任制,欠缺管理牵制制度。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虽然明确了固定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和分工原则,由于没有制度约束,在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单位和财务部门配合不够,固定资产的增加、调拨和清理报废工作虽然能按一定的工作流程进行,但由于在时间上没有严格的限制,单据流转速度慢,造成财务入账时间滞后。有的固定资产因责任部门工作失误,造成资产重复进账或漏进等现象。
2、固定资产购置管理不善
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购置的随意性很大。专款专用原则的废除,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企业内部制约机制不健全,又造成了资金使用的随意性。一些企业不进行资金来源与使用的平衡,不统筹考虑资金的使用成本,项目投资缺乏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导致新增固定资产发挥不了资产的使用效益,形成新的不良资产,使国有企业本来紧缺的资金又是雪上加霜。
3、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
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列支渠道不规范,有的企业故意在成本、费用中列支,冲减当期利润。有的长期在应收款下挂账;
4、固定资产清查不与财务帐紧密联系,清查不能发挥实际效果
在现实工作中,固定资产的清查难问题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妥、财务帐与实物帐不符、实物帐与实物不符等原因造成的。有的单位虽然定期清查固定资产,但未能与财务帐目一一对应,结果是虽然定期清查了,但不能发挥清查工作应有的作用。有的企业库存管理混乱,物品出库手续制度不统一,仓库帐目分散混乱,不是由专人保管,而且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在实际盘点时,就会出现实物已经出库,相关手续没有或缺失等诸多情况。这样的结果不言而喻,其后果将会造成企业资产的损失。
5、工程费用审核不严
除了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工程外,企业还要投放大量的资金用于固定资产的改良和大修理,因此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和费用的控制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一些企业有自己所属的施工单位,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使工程预决算的审核缺乏力度。另外,财务人员不深入施工现场,对工程预决算审查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使财务预决算审核的管理不到位,起不到财务监督的作用。
流动资产损失原因
首先,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由于宏观经济对企业的影响,有些企业在进行流动资产投资过程中由于对流动资产的实际需求没有周密计划,所以会出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盲目投资造成大量的物资浪费,降低了净资产收益率。
其次,财务造假造成流动资产流失。许多企业的经营者和财务人员为了当期少数人的业绩和利益在财务上弄虚作假,造成企业财务状况严重失实,形成大量的潜亏,使企业没有后劲,面临破产;大量的国有资产被私人占用、挪用,流失现象严重;有的单位负责人利用手中的权利, 利用公款消费, 造成企业流动资产大量流失。
再次,日常管理不规范。 有些企业流动资产缺乏有效管理,不按期盘查核实, 无专人负责, 出现随便拿随便用现象; 有的单位为发展第三产业, 安置富余人员, 将大量资金、设备转移, 长期挂账不清, 部分利益受损。
企业如何避免财产损失?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一)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合理界定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核算管理范围,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大财务控制力度。对固定资产计划、采购、验收、保管、使用、维护、修理、处置、报废直至退出企业全过程,建立合理的核算、管理流程,从制度上保证固定资产业务操作上的规范化、秩序化与高效率,堵住财务管理上的漏洞,维护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及账务的及时准确。适时地改造更新设备,对价值较大的固定资产报废和转让,需由使用部门提出,列出清单,报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备案,经领导批准后核销。严格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原则,清晰职能部门资产管理分工、职责、权限。将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算与监督到位,保证固定资产账账相符及账实相符,同时,完善设备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加强固定资产实物、运转维护、保养等管理责任制,努力提高企业设备台时的产量定额或单位产量的台时定额,提高固定资产运营效率,节约固定资产使用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强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网络信息化,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高效性与便捷化。 建立、完善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及管理稽查、考核、奖惩制度等。
(二)建立权责运行机制,促进各项指标顺利完成
通过科学、明细、合理的组织结构设置和职责权力的严格划分,使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成员都应清楚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承担的责任、拥有的权利。实行成本核算,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益,应积极推行企业厂部与车间两级全成本核算,将固定资产折旧纳入车间(科室)成本范围,实行固定资产有偿占用,通过成本核算促进车间(科室)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利用,树立起投资要有回报,占用资产要交费的成本意识,用经济杠杆调节固定资产专用资金的投向,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运用一系列指标体系,对固定资产进行考核评价。财务部门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符合实际的固定资产指标体系,诸如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完好率、维修率、收益率等。
(三)注重固定资产折旧管理,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固定资产通过折旧方式以达到更新改造的目的,而固定资产折旧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笔者认为有条件的企业应采用加速折旧法,即在固定资产使用早期多提折旧,增加了当期的成本费用,相应也减少当期收益,从而减轻了公司前几年的所得税负担。这也就延迟了所得税的交纳时间,从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角度考虑,为公司争得了一定时期的无利息贷款,对于一些税负过高的公司来说,也部分缓解了流动资金供应紧张的矛盾,有利于公司设备的更新改造,同时降低了筹资成本,这对公司是十分有利的。固定资产在其投入使用的初期,生产效率较高,应多提些折旧。
着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延长,其效率逐渐降低,产生的效益相应减少,应减少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费。这样做,完全符合收入与其相应成本、费用的配比原则。体现会计核算中的稳健性原则,要求公司的会计核算在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的条件下,应充分估计可能承担的损失和风险,并力争将其减少到最低程度。因而加速折旧的实施,可以使投入的资金更快地收回,这样能减少企业的隐性损失。
(四)强化资产清查力度,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应进行定期清查。要求每年至少盘点一次,以保证固定资产的实有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维修等情况是否正常。通过清查盘点,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妥善处理和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但在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的盘点往往因为人手少、工作任务重而流于形式,这也是账实不符等违规现象长期未被发现、整改的直接原因。因此,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必须认真落实,从小从细抓起,对发现的账实不符(盘盈或盘亏)等历史遗留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使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得到充分保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固定资产的清查应填制“固定资产盘点明细表”,详细反应所盘点的固定资产的实有数,并与固定资产帐面数核对,做到帐务、实物、和固定资产卡片相一致。
若有盘盈或盘亏,须编报“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报告表”,列出原因和责任,报部门经理、生产部门经理、财务部和总经理批准后,财务部进行相应的帐务调整。管理部门对台帐和固定资产卡片内容进行更新。如企业可以首先将相关的存量固定资产按照营运状况分为正常运转、带病运转、停机待修等类别。对于后两类,该修的修,该报废的报废,以实现资金的转换。
加强流动资产管理
加强企业应收、预付账款的日常管理
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企业只有进行合理的应收帐投资才能够提升竞争力,但是应收帐存在着自身的风险,因此,必须加强对应收帐款的管理以及核算工作,才能够保证企业资金正常运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企业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成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调查、记录与分析,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机制。其次,建立一套健全的应收款、预付款的催收机制。将责任明确、具体到人,将应收款的回收工作和各部门的绩效考核联系在一起,激励员工积极工作,催收应收款,对预付款项等及时列销。
再次,企业应当编制账龄分析表,对应收帐的账龄等进行科学而全面的分析,对应收款的存量、坏账的可能性、增量等信息进行及时而准确的把握。
加强对企业货币资金的管理
货币资金主要以银行存款和现金的形式存在。第一,现金管理方面,企业应当充分考虑到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对现金的收支进行规划,定时的现金预算表。
管理的主要方式就是现金预算表,这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至关重要。而现金管理工作中,对现金的收支管理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企业应当积极思考途径与方法,及时收回应收款,加快资金的运转,缩短回款周期,让应收款以现金形式存在,为企业提供备用款,其余的现金应当进行存储或者进行再升值处理。同时,企业也要注重对现金的开源节流,对现金支出进行一定的控制管理,在合法、合乎规范的前提下,在不损害公司形象与信誉的前提下,适当推迟现金支付时间。考虑到流动资产中现金的流动性最强,管理者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保障现金安全。第二,银行存款管理方面,一些企业开设了不同银行的很多存货账户,对支票的管理不够合理与妥善,一些转账等未能及时做账,对银行的存款等工作未能及时核对,未达款项较多,时间跨度大,使得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账户余额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与高效运作带来的一定的困扰。因此,必须加强对银行存款的核算与管理工作,尽量让银行账目与公司实际相符合,为公司高效运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加强企业存货的日常管理
企业应当对存货的周转速度以及存货规模等进行合理的控制,企业存货管理是否成功取决于存在周转的效率。企业应当积极的进行市场调查,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采购,使库存量合理化,在确保产品及时销售的前提下,使购买的原材料得以及时的投入生产,使原材料、包装品、燃料等的库存量最小化。
首先,对材料物资的储备量应当作出科学而合理的预测,为了以尽量少的资金获得尽量大的经济效益,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将各种材料物资的最高储备量计算出来,从而对材料物资的储备规模进行合理的把握。对材料物资的资金需用量进行合理的测算,物资储备量越多,则越有利于增加资金的占用量。对材料物资的经济购进批量比进行严格的控制,所谓材料物资经济购进批量比,即让某个阶段内的存货总成本最低的进货量。
其次,加强对产品规模、资金需求量以及投资量的管理。对产品规模进行合理的预测,才能够保证产品得以均衡、连续、正常运行的前提;对产品资金需求量进行合理的预测;控制好产品的投产批量,为了将产品的资金占用量,就必须对产品数量进行合理而严格的控制。
最后,对产成品的规模进行合理预测。这就需要对企业产成品资金、产成品资金需求量进行合理预测、对存货周转率指标进行合理计算,从而提高存货投资变现能力,提高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总之,在目前企业的资产的管理中,应在总结以往较好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克服管理中不足之处,加强企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健全资产管理制度。这样才可以尽可能的避免企业财产损失。
( 作者: 刘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