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小儿是腮腺炎的易发人群,给宝宝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腮腺炎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腮腺炎可能会出现机集体发病的情况。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小儿的腮腺炎呢?
腮腺炎是一种高发于16岁以下青年儿童的呼吸道传染疾病,这种疾病对严重影响患儿的工作生活。为了避免患上这种顽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充分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那么,我们该怎样预防这个疾病呢?下面就与佰佰安全网一起来看看这方面的儿童疾病安全知识吧。
什么是腮腺炎?
腮腺是涎液腺中最大的腺体,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可以一侧或两侧。病因为感染性、免疫性、阻塞性及原因未明性炎症肿大等。最常见为感染引起的腮腺炎,多见于细菌性和病毒性。细菌性腮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腮腺局部红、肿、热、痛,白细胞计数增多,病变进入化脓期,挤压腮腺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流出。
病毒性腮腺炎,最常见为流行性腮腺炎,还可见其他病毒感染引起的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关节等几乎所有器官,常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并发症,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儿童患腮腺炎有什么表现?
腮腺肿大是最先出现的症状,表现为以耳垂为中心向四周蔓延的肿胀,表面不红,边缘不清,按上去有弹性,压上去有轻微的疼痛。这种肿大一般先肿一侧,然后逐渐累及到另一侧,最后两侧同时肿大。
腮腺肿大的同时,孩子可感到肿大的局部疼痛,当张口进食或吃酸、硬食物的时候,疼痛加剧。
有的孩子会有发热、头痛、疲乏无力等感觉,但也有些孩子没有明显的全身不适。
通常腮腺肿大在2~3天达到高峰,再经过4~5天后逐渐消退。少数孩子只有颌下腺、舌下腺肿大,而没有腮腺肿大。
腮腺炎怎样在人群中传播?
腮腺炎患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患者在腮腺肿大前6天到发病后5天或更长时间都排出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以因唾液污染食具或玩具,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儿童腮腺炎发生后的处理
一旦发现腮腺炎,患儿应立即隔离,卧床休息。饮食宜软、易消化,避免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易剌激唾液腺分泌,导致局部疼痛加剧。要多饮开水,保持口腔清洁,也可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肿胀部位可用中药外敷,取青黛15克,或中成药如意金黄散15克,用水调匀即可。外敷后可减少局部疼痛,帮助消肿。同时还可服板蓝根冲剂。
一旦小儿得了腮腺炎,应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才可入托或上学,以免传染给其他小儿。由于腮腺炎容易在托幼机构中流行,因此若发现患儿,应加强晨检工作,对可疑患儿有接触的小朋友,应观察21天,同时预防性口服板蓝根冲剂。一般连续3-5天。有一点要注意,丙种球蛋白对腮腺炎无预防作用。
腮腺炎分为化脓性和病毒性两种。
化脓性腮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主要是葡萄球菌。常见的病因是1,腮腺分泌机能减退,多见于急性传染病及衰弱的患者;2,腮腺导管口堵塞;3,腮腺邻近组绢的炎症;
症状是发热、白细胞增多,腮腺局部红、肿、痛、热,当病变进入化脓期挤压腮腺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流出。
病毒性通常称之为流行性腮腺炎,较多发生于幼儿或少年时期有传染接触史,可双侧或单侧受累,白细胞不但不增高反而减低或正常,局部症状和化脓性差不多,但没有化脓倾向。
治疗: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早期以药物治疗为主,抗菌素,中药荆防败毒散、五味消毒饮;同时采用剌激分泌的方法以保持唾液分泌畅通。如果病程超过一周,进入化脓期,则应进行切开排脓手术。
病毒性腮腺炎没有特效疗法,可以使用前述中药治疗,如果有并发细菌感染的可以使用抗菌素。
儿童腮腺炎的护理措施
(1)肿胀处可用冷敷,或者外用消肿药物。
(2)饮食:因为腮腺肿胀疼痛,患儿往往拒绝饮食。应该努力劝服他们吃饭,多吃清淡和流质、软食,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硼酸溶液漱口。
(3)处理发热,可用退热药降温,或辅以物理措施。
(4)观察有无脑膜炎症状,有无急性腹痛。
儿童如何预防腮腺炎?
1、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告诉孩子不要与患病者密切接触。
2、室内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家里可用0.2%过氧乙酸消毒。流行期间不要参加大型集体活动。
3、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多参加锻炼,增强体质。但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不能用于孕妇、先天或获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对鸡蛋白过敏者。
4.药物预防,采用板蓝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每日1剂,连续6天。
我们可以在孩子一岁半的时候给孩子预防注射。另外,家长要注意:腮腺炎是一种病毒感染,经过一周到10天的时间,大部分的孩子可以自然恢复正常。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里应注意充分的休息。补充水分和易消化的营养物质,不宜给酸性食物,以免引起腮腺局部疼痛。
腮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流行性疾病,多发于儿童,有一定的传染性。当患上腮腺炎时,孩子的脸就会肿起来,伴随着疼痛感。及时的治疗也需要三五天的时间,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痛苦。因此,做好预防工作是关键。
( 作者: 聂思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