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科普> 食药健康> 正文

暴力伤医如何化解?

2017.12.22 09:073975

近年来暴力伤医事件频发,且数量和严重程度都有越来越加重的趋势。那么暴力伤医如何化解?

近年来,因医患矛盾引发的突发事件屡见不鲜,病人家属围堵医院、伤害医生、破坏医院财物的事件时有发生。那么暴力伤医如何解决呢?佰佰安全网为您普及相关的医院安全小知识。

什么是暴力伤医?

暴力伤医是医患信任解体导致医患关系恶化,从而引起暴力伤医事件。究极原因是畸形的医药养医体制,将医生逼进“不仁不义”之地。

中国医院协会的一项最新调查,每所医院平均每年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高达27次。医务人员躯体受到攻击、造成明显伤害的事件逐年增加,绝大多数人曾遭到过谩骂、威胁。

当前伤医事件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发生频繁变大。梳理媒体中报道的医患冲突事件,这几年的医患冲突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近三年,2012年、2013年媒体报道的重大医患冲突次数分别为26次,28次,而2014年相关报道已经有6次以上。

(二)突发程度高。病人发病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医患矛盾纠纷也是如此,往往是无法预计和不定时的。特别是急诊病人、复杂疑难手术病人,在急诊、抢救、手术过程中及术后观察康复阶段,因病情突然恶化或导致突然死亡,家属在短时期内感情上难以接受,容易产生激烈的对抗情绪,从而引发突发性的医患矛盾纠纷。

(三)过激行为强。据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医患纠纷发生后,有70%以上的医院发生过患者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事件;60%以上的医院发生过患死后家属在医院内摆花圈、拉横幅、设灵堂等情况,其中40%以上的有暴力倾向或发展成暴力事件。

(四)负面影响大。伤医事件发生后,网民、媒体会立刻炒作,扩大社会影响。现阶段,广大医生群体也深刻意识到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障自己安全的工作环境,纷纷通过网络、静坐等方式发表自己对社会治安形势的不满,给政府施压。

引发暴力伤医事件原因

暴力伤医事件频发与医患关系不断恶化有直接的联系,但又不可以简单的归结为医患关系。从根源上看,它是医疗体制改革滞后,医患对立情绪长期积累,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突出的结果,同时它也是诸多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医疗体制机制问题

我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而80%的患者却分布在农村。这种分布格局使得很多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集中在城市大医院,患者在本地或者级别较低的医院得不到有效救治或者根本就不相信这些医院而投奔城市大医院,使得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农村卫生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级别较低的医院由于缺乏患者而技术水平不断落后甚至医疗规模逐渐萎缩。长期以往,大医院由于疲于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而使得技术发展缓慢,同时患者得不到很好的分流数量不断攀升,排队等候的现象出现,使得一医难求,产生看病难的现象。

医疗行业本身存在的问题

医疗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服务的提供者医生掌握专业知识,患者往往不能或很难掌握自己所患疾病的具体信息,即医患信息不对称。同时医疗领域又充满很多不确定因素,加之新病毒、新病种出现,使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由于个体差异可能转变成复杂疾病,甚至导致患者失能或死亡,这些“治疗无效”事件与患者的预期或认知严重不符,这时患者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导致医患纠纷、摩擦不断,甚至出现暴力伤医。

媒体宣传的负面影响

(1)现在医院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新闻媒体更是愿意对医疗纠纷事件进行报道,并且明显带有感情色彩。一些医患纠纷、暴力伤医事件经媒体报道、渲染、放大,而对后续的处理措施和结果没有做出相应的报道,这样便给患者提供了错误的信息——认为暴力伤医是自身发泄或维权的正确手段,打了医生害了医生也没有相应的后果,也不会有人去追究这些后果,使得暴力伤医事件频繁发生,且手段越来越残忍。

(2)虚假医疗广告监管不力

虚假医疗广告中,特别是在电视购物广告中出现的所谓“养生知识”,聘请“老专家”,使人们对医疗信息越来越不信任,认为有病治不好是因为医生都是卖药骗钱的,虚假医疗广告破坏的不仅仅是医疗药品市场秩序,更是破坏患者对医生的信任、职业的尊重。

医院自身因素

(1)重治疗、轻心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认识到导致人类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还有社会和心理因素,而医生现在的诊疗模式还仅仅停留在生物医学层面——重治疗、轻心理。患者及其家属在疾病折磨下或失去亲属的痛苦中,容易产生绝望或暴躁情绪,如果此时沟通不到位,容易产生医患纠纷甚至矛盾升级为暴力伤医事件。

(2)部分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态度生硬、沟通不到位

部分医务人员亲和力很差、言语不多,患者就诊后给患者留下很难沟通的不良印象。

解决暴力伤医的措施

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医院暴力事件此起彼伏,表现形式和恶劣程度具有偶然性,但并非不可预防,至少我们的目标应该是降低医院暴力的发生率、减少严重事件导致的重伤和死亡率。

端正意识,提高防范能力

当患者拿着刀棍易燃易爆危险品等冲向医护人员时,他们不再是患者或家属,而是犯罪份子。正当防卫是此时的选择。如果医院没有很好的应对,一味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纵容放任,只会让情况更糟糕,令医务人员失望,甚至引发对管理层的失望和抵制。部分媒体推波助澜,伤医事件愈演愈烈,诱使患方一次次把伤医的屠刀挥向医务人员。医务人员需要尊严,需要安全,不应该被无端的伤害,骂不见得还口,打应该防卫。

医务人员应具有一定防护能力,危险来临,首先是自我防护正当防卫。具有防御能力,才能减少伤害。法律赋予了每个公民正当防卫的权力,必要时应该使用。医务部应制定必要的培训计划并实施。培训课程应该包括对潜在的暴力情况或攻击者的初步认识,逐步掌握所需的技能以应付医院暴力。今天的漠视,下一个就是自己。

恢复互信,做好应急预案

医患双方共同的敌人应该是疾病,而不是彼此。当下医患关系紧张、异化,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医患之间缺少信任。信任是医患关系的基础,信任才会尊重医生,放下戒备,才能够期望和谐医患关系。医疗不仅仅是治疗疾病这么简单。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没有信任患者如何敢托付性命,没有信任医生也不敢做有风险的手术,很小风险的手术也要尽可能排除更多可能性,这反而加重患者负担。

整体医疗环境恶化,医务人员压力巨大,医院要设法减轻医师压力,完善预案,开展演练,让医务人员熟悉类似事件的正确应对,美国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的致命枪击案启示,好预案能够减轻伤害,减少不必要损失,降低风险。处理及时妥当,未造成更大的伤亡和歪曲的传播。

疏理隐患、妥善处置纠纷

主动优化流程,认真与患者沟通,发现问题,改善流程中可能带来患者不便之处。主动疏理潜在医患纠纷,科室要主动报告潜在可能发生纠纷的事件,及早作出应对之策,防患于未然,主动介入医患关系敏感点,对经常发生医患纠纷的环节要加强监管,经常发生纠纷的科室,经常发生纠纷的医务人员要做好相关辅导和帮助工作,必要时候可以调整岗位。

对于已经发生的纠纷要及时有效的进行妥善处理,尽量缓解紧张关系。一些暴力伤医事件是在发生纠纷之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以至医患矛盾越来越重,最后发生悲剧。

以此为戒,完善安保措施

完备安保措施,保障医务人员基本安全。纵观严重伤医事件,都是凶器所伤,如果诊室不出现凶器,医务人员不至于死亡或重伤。美国职业安全和健康署(OSHA)在2004年颁布《医疗和社会服务工作者防止工作场所暴力指南》,指南指出:首先医院应有完备的自我防范设施,如:医疗场所必须安装报警钮,配备手持报警器、移动通讯步话机等有效报警系统;医院大门必须装金属探测器,以免有人持凶器入内;必须装备24小时监控系统;设置紧急员工避险房间,保证治疗区有备用出口;家具布置和治疗区陈设应避免妨碍员工脱困,避免设置容易刺激暴力或被用来行凶的物品;严格门禁制度,病患家属很难进入治疗区和住院区,进入者都要签到并佩戴通行证。黑名单制度将那些有暴力记录的患者和家属列入"限制"名单,并发放给护士站和访客签到处,医院有权了解患者的日常行为是否有暴力或攻击倾向。2013年10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医院应该按照该意见来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三防系统。

与时俱进,合理应对新媒体

社会化媒体迅速兴起,从社会交往形式、信息获取方式、语言表达习惯等方面对人们的行为习惯产生深刻影响。发挥社交媒体中医患沟通的优势,改善医患关系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在医疗卫生领域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积极推动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和医疗行为的创新。近年典型的医患纠纷多和互联网及新媒体有重要联系。互联网带来广阔空间,也带来巨大挑战。医院要建立媒体危机应急预案,正确应对媒体。同时医院要跟踪医疗信息受众的关注点,及早介入,及时化解危机于初期或萌芽期。

依法治院,伤医者必严惩

暴力伤医者必须严惩,多数伤医事件,暴徒情绪失控,手握凶器,挟持医务人员,众目睽睽之下伤人,安保及警察没有及时出现或制止,伤害当时没有果断处置。多部委多次发文要严惩医闹,严惩涉医伤害事件,要保护医务人员安全,但严惩常流于形式。当犯罪分子持凶器冲向医护人员时,必须果断保护手无寸铁的医务人员。施暴者务必受到法律的严惩,彰显法律的公平正义,伤医者不应该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有想用精神病之类来逃脱惩罚的,给与对精神病人负有监管义务的责任人或单位必要的刑法。给那些妄图通过伤害医务人员来表达想法的人以清醒的认识。

总结:医院暴力事件频发折射出医患矛盾正在日益加剧,从某种意义上讲,现行医疗体制导致了医患信任的解体,只有从根本解决问题才可解决问题。希望本文知识对您有帮助。

( 作者: 武伟伟 )

展开剩余全文
分享到
  • 微信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人人网
  • 腾讯微博
发表我的评论
提交评论

相关阅读

睑板腺功能障碍的“干眼症”您了解吗?

睑板腺功能障碍的“干眼症”您了解吗?

2020年08月16日 16:02 3824
【科普案例】打个哈欠,肺竟然“炸”了!

【科普案例】打个哈欠,肺竟然“炸”了!

2020年08月09日 17:29 3535
抑郁症的分类和症状有哪些?

抑郁症的分类和症状有哪些?

2020年07月27日 16:26 4349
抑郁症属不属于精神疾病?

抑郁症属不属于精神疾病?

2020年07月27日 16:18 3848
腹膜炎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腹膜炎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2020年07月09日 09:39 3591
加载更多

为您推荐

N95口罩很常见,及时了解相关内容很有必要

N95口罩很常见,及时了解相关内容很有必要

2022年12月31日 19:31 1093
急救车很常见,但你真的了解清楚吗?

急救车很常见,但你真的了解清楚吗?

2022年08月31日 23:39 1802
呼吸道健康,教你如何全面保护

呼吸道健康,教你如何全面保护

2022年01月29日 22:48 1652
非法买卖血液的危害?

非法买卖血液的危害?

2017年11月11日 13:32 5175
患者在就医时该如何识别医托?

患者在就医时该如何识别医托?

2017年06月19日 17:37 3644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