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我们国家很多城市内都有出现大范围降雨的情况。当降雨量严重,很容易引起洪涝灾害,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如果想要远离洪涝灾害,必须要掌握科学的逃生方法,下面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下。
说起洪涝灾害相信都不会陌生,主要包含两种类型,分别是雨涝灾害、洪水灾害。无论是属于哪种类型,对日常生活中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还有可能会引起生命危险,切记不能掉以轻心。
引起洪涝灾害的原因有哪些?你都清楚知道吗?
1、地貌特征
当所处的地域存在低山丘陵区地表起伏、径流峰高流急、沟谷纵横等情况,就会较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2、土壤与地质状况
当地的土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且蓄水量多时,就很容易形成涝渍灾害。
3、人类活动的密集情况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一些地区因人类过分集中,人们为了生活而不惜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因此这些地区也极易造成洪涝灾害。
4、气候原因
季风气候显著的地区,常常因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造成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或受北上台风的影响而形成的长历时连续降水,在这过程期间极易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洪涝灾害的危害有哪些?这几点不容忽略
1、居住环境恶劣引起发病
洪水毁坏住房、灾民临时居住于简陋的庵棚这中,百般秋灾期白天烈日暴晒、易致中暑、夜间风吹、虫咬。且灾期多暴雨。终日浸泡于雨水之中,易于着凉感冒。特别是对年老体弱,儿童和慢性病患者增加发病和死亡的危险。
2、洪涝灾害导致人群移动引起疾病
由于洪水淹没或行洪、畜洪需要相起人专利号的大量移动。一方面是传染源的转移带到非疫区,另一方面是易感人群进入疫区,这种人群的移迁潜存着疾病的流行因素。如流感、麻疹和疟疾都可异这种移动引起流行。上些多发病如红眼睛、皮肤病等也可因人群密集和接触,增加传播机会。
3、洪涝灾害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引起疾病的暴发和流行
洪涝灾害淹没了农田、村庄、破坏了人们的生活、生产秩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对传染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4、洪涝灾害导致人群的伤亡
洪涝灾害直接淹没引起死亡或因水灾冲击建筑物的倒坍致死、致伤,同时因灾饥荒或疾病引起灾民锇死或病死。这是洪涝灾害对人群的最直接的危害。但不同的灾度及抗灾水平引起的死亡或伤害程度是不同的,特别是社会因素对灾害引起的伤亡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要旧中国水灾历史中每次洪涝灾害都使大批灾民家破人亡。
5、个体免疫力降低、精神心理压抑,增加致病因素
受灾时食物匮乏,营养不良、免疫力降低,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易于传染病的发生。由于受灾的心情焦虑,情绪不安,精神紧张和心理压抑,影响机体的调节功能,易导致疾病的发生。一些非传染病的慢性病增加发作机能,易导致疾病的发生。一些非传染性病和慢性病增加发作机会,如肺结核、高血压、冠心病及贫血等都可因此而复发或加重。
洪涝灾害如何处理?学会这几个妙招
1、冷静迅速转移
保持头脑清醒,向高地或楼房高层等地势高的地方迅速转移暂避(遇到山洪时,要向两侧快速躲避),切勿贪恋财物。
2、警惕周边风险
如发现暂避处已十分危险,随时可能坍塌时,要迅速找到可漂浮物(木板、泡沫等)伺机逃生,切勿游泳逃生。
3、积极寻求救助
尽快拨打紧急求助电话(110或119),告知所处位置和情况;如无通讯条件,可制造烟火或来回挥动颜色鲜艳的衣服或集体同声呼救,不断向外界发出求助信号。
4、抓牢救命“稻草”
如身边无可漂浮物,并已被卷入洪水,尽可能抓住大树等固定物,寻找机会逃生。
洪涝灾害有哪些注意事项?赶紧来了解下
1、在洪灾中,由于自身的苦痛、家庭的巨大损失,避难者已经是人心惶惶,如果再受到流言飞语的蛊惑、避难队伍中突然发出的喊叫、警车和救护车警笛的乱鸣这些外来的干扰,更容易产生不必要的惊恐和混乱。因此,避难过程中必须保持镇定的情绪,掌握“灾害心理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学问。在一个拥有150万人口的滞洪区,曾做过一次避难演习,而这次演习竟因为人多混乱而挤塌了一座桥,发生死伤事故。
2、遭遇洪水时首先要往地势高的地方跑,并避免接触洪水,即使只有15厘米深的洪水,它的流动也是非常快的,并且很容易就把你冲倒。同时,避难者还要认清路标,在洪水多发地区,政府修筑有避难道路(一般来说,这种道路应是单行线,以减少交通混乱和阻塞)。在避难道路上,设有指示前进方向的路标,避难人群应很好地识别路标,避免盲目地走错路,再往回折返,与其他人群产生碰撞、拥挤等不必要的混乱。
3、如果在山区旅游时遇到暴雨,少则十几分钟、多则半小时,就有山洪暴发的可能。缺少经验的城里人往往在大雨来临后,还在山沟里游玩、在河水中游泳,旅游车仍在危险地段行进,以致遭遇危险。近年,在张家界、黄山、嶂石岩、崂山等著名景点,都发生过此类伤亡事故。
4、避灾专家认为,避难场所的选择不容忽视。避难所一般应选择在距家最近、地势较高、交通较为方便的地方,应有上、下水设施,卫生条件较好,与外界可保持良好的通信、交通联系。在城市中大多是高层建筑的平坦楼顶,地势较高或有牢固楼房的学校、医院,以及地势高、条件较好的公园等。
( 作者: 李超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