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在幼儿园里面的教学方式,跟小学里面的对比会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想要把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差距缩到最小,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做好幼小衔接,这样才能让孩子告别对幼儿园的依赖性。
提起幼小衔接相信都不会陌生,也就是孩子从幼儿园的大班,然后即将要升级成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由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就能让孩子更好适应小学的生活,下面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下。
幼小衔接的好处是什么?这些优势之处很明显
1、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
当所有孩子都处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时,如果你的小孩做好了幼小衔接,他就会比别的孩子更快一步适应到小学环境中,也会比别的孩子更能适应老师的教学,从而提高孩子面对小学生涯的信心,不会畏惧幼儿园到小学的环境转变。
2、帮助孩子提前适应环境
不同孩子的环境适应能力不同,有的`孩子能够很快地适应环境,有的孩子会一直不适应进而产生焦虑,做好幼小衔接才能让孩子提前去适应环境,提前去熟悉环境,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小学的学习生活中。
3、促进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程中,孩子会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陌生同伴,人际关系网也会越来越复杂,只有做好了幼小衔接,孩子才能更好开展与其他人的人际交往。反之,没有注重幼小衔接的孩子则容易出现和同学相处不畅的问题,短时间内难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同学关系。
幼小衔接培养内容有哪些?这些内容必不可少
1、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小学环境中有大量的新规则出现(如进老师办公室要报告、上课前书要摆在书桌右上角、上课不能喝水、手要放好不能搞小动作,等等),幼儿难以记住和遵守,这成为不少新生在学校受批评的主要原因。
2、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表现在入学后对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上。
3、培养独立性:小学生课间和课余时间由自己支配,生活需要自理,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4、培养主动性:培养主动性就是要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积极态度,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参与欲望和兴趣,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自己计划、自己决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并使他们尽量获得成功的体验。
幼小衔接需要上多久时间?需要达到这个时间段
幼小衔接一般是一年或是一个暑假。
幼小衔接班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主要由幼儿园开办,完全替代幼儿园大班,在入小学之前的一整个学年的幼儿园教育中,推行幼小衔接教育。另一种由社会培训机构开办,主要利用幼儿园放学后,或者周末以及一年级前的暑假等时间开设课程,推行幼小衔接教育。
一般认为幼小衔接班起源于一些小学因特殊原因而开设的学前班,后因考虑到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各地
教育主管部门陆续禁止了小学开设学前班,从而一些幼儿园和社会培训机构加入了开设幼小衔接班的行列。
幼小衔接班不属于正规的国民教育序列,也不是正常的幼儿园教育阶段,它的产生更多的是因为学校(主要指小学)、家长、社会各方共同作用、推动而形成的一种市场行为。幼小衔接班也不是一个固定的名称,也有学前班、潜能开发班等其他叫法,取决于其开办者的意志。
初入小学的一年级新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为了帮助儿童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低年段的教学要寓于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件和情景中,要让小学生在这样的情景和活动中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情感,提高能力。
幼小衔接需要注意哪些内容?做好这些很重要
1、体能准备。这方面的准备并不是要使学生跑步或者什么,主要是指孩子能够“坐满三分钟”,由于小学与幼儿园教育有所不同,幼儿园教学以动为主,而小学教育需要安静听讲,因此,能够坐得住是小学一年级必修的一项体能。
2、心理准备。幼小衔接的孩子需要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心理准备过程,家长和教师要给孩子灌输一个“上小学很自豪”的思想,使孩子觉得自己一直处于成长的过程中,相对于幼儿园小朋友来说,自己已经长大成“大朋友”了。
3、能力准备。主要是指学生有意注意力和无意注意力两方面能力的养成,小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集中,经常会开小差等,这样的不良习惯不利于今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4、物质准备。小学生需要用到很多的文具,相对于幼儿园来说,有一定的知识巩固练习,需要有本子和铅笔来完成家庭作业等。
5、习惯培养。要培养孩子严格的时间表,课程表。由于幼儿园教学主要是活动教学,寓教于活动中,因此对于严格的课程表没有很大的概念,而小学以学科教育为主,需要分科目按照课表进行教学、学习。
6、合作意识。这是孩子人际关系能力培养的一部分,在新教育理念下,要求培养学习的合作能力和意识,而小孩在幼儿园阶段也有活动教学,但与合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培养。
7、学习方式的转变。幼儿园的学习方式主要以活动为主,教授的基本是活动课程,而小学教育有多不同,以学科课程的教学为主,孩子在小学一年级阶段需要做学习方式的调整。
8、学习环境和学习习惯的适应。小学意味着要重新去适应一所新的学校,重新接触其他同学和老师,这就需要一个短暂的适应过程。
( 作者: 李超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