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的老人都想要自己健康长寿,并为此在日常生活当中锻炼,养生来达到这一个目的,不光是可以通过锻炼,饮食的调整也是养生最重要的一部分。其中老人的一些不良饮食习惯会影响老人的身体健康,那么影响老人健康的不良饮食习惯有哪些呢?
老人们想要长寿和健康的话,自然要有好的饮食习惯。但是很多老人有着很多的不良饮食习惯。以下为大家介绍老人的9个不良饮食习惯,大家可以来看看。
老人有哪些不良饮食习惯
现在总有一些老人有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其主要表现在:
1、多吃少餐。
有人调查了1400位60~64岁的老人,发现每日吃两顿饭者有1/3患心血管疾病,每日吃5顿饭者(总热量相等)只有1/5患病。每日就餐次数在3次或3次以下的人群,肥胖患者占57.2%,胆固醇增高者占51.2%,而每日就餐次数在5次或5次以上的人群中,肥胖病患者仅占28.8%,胆固醇偏高者占17.9%。专家们分析认为,空腹时间较长,造成体内脂肪积聚的可能性就增大。
2、晚餐过迟。
晚饭时间过迟,并且是进食难消化的食物,会加重胆固醇在动脉壁上的沉积,促使动脉硬化的发生。
3、偏食挑食。
偏食挑食往往造成营养素吸收不完全。如果绿叶蔬菜吃得少,常会发生维生素C缺乏,而维生素C可以降低胆固醇,减轻或防止动脉硬化。如果豆制品吃得少,就不能增加胆固醇在粪便中的排泄。还有人不吃大蒜、洋葱,嫌它们有特殊气味,殊不知大蒜、洋葱有着良好的降血脂作用。
4、常吃泡饭。
有些老年人经常吃水泡饭、汤泡饭,认为既简单又有助于消化,孰不知吃泡饭不仅不利于食物消化,反而会影响正常的消化程序和规律。因为吃泡饭往往使食物还没有来得及咀嚼形成糜团,就滑到胃里去了,从而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同时,泡饭中的汽和水还可冲淡胃液,影响正常消化吸收。
5、饭后马上吃水果。
有的老人喜欢饭后吃水果,认为有于消化,其实这是不科学的。水果中含有大量单糖类物质,很容易被小肠吸收,但若被饭菜阻塞在胃中,就会因腐败而形成胀气,导致胃部不适。正确的做法是,应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食用水果。
6、喜吃精粮。
有些老人不吃糙米粗粮,只吃精米白面,殊不知在稻麦的麸皮里,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及植物纤维素,例如铬、锰在全谷类、豆类、坚果类中含量最高。若经过加工精制以后,这两种元素就大大降低。食物太精细,纤维素太少,不容易产生饱腹感,往往造成过量进食而发生肥胖。因此,长期进食低纤维素饮食的人,血管硬化、高血压的发病率则增高。
老人不良饮食习惯有什么危害
很多老人有着不良饮食习惯,那么不良饮食习惯有哪些危害呢?
1、饮水不足:导致脑老化,诱发脑血管及心血管疾病,影响肾脏代谢功能。
4、晚餐太丰盛::傍晚时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为一天中的高峰,胰岛素可使血糖转化成脂肪凝结在血管壁上和腹壁上,晚餐吃得太丰盛,久而久之,人便肥胖起来。同时,持续时间通常较长的丰盛晚餐,还会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容易使人患上失眠。
5、宴席不离生食:三文鱼、象拔蚌、鲈鱼、乌鱼、生鱼片、蛇、龟、蟹等办公室一族商务宴请时的首选食物中,存在寄生虫和致病菌的几率很高,再加上厨师们为了追求味道的鲜美,烹调往往不够充分,很容易让你在大快朵颐之时,胃癌也在悄悄靠近你。
6、进食速度过快:加重肠胃负担,导致肥胖。进食速度过快,食物未得到充分咀嚼,不利于口中食物和唾液淀粉酶的初步消化,加重肠胃负担;咀嚼时间过短,迷走神经仍在过度兴奋之中,长此以往,容易因食欲亢进而肥胖。
8、嗜饮咖啡:降低受孕率。每天每人喝一杯咖啡,受孕率就有可能下降50%。容易患心脏病。咖啡中含有高浓度的咖啡因,可使心脏功能发生改变并使血管中的胆固醇增高。
老人如何健康饮食
一要少 俗话说:饭吃八分饱,少病无烦恼。意思就是说呢,每餐不要吃的太饱,要给肚子留个两分的空间。澳大利亚研究发现,如果人类时常保持两分饥饿,其寿命将增长20%~30%。
二要暖 中医讲,脾胃乃后天之本。胃喜燥恶寒,所以要避免冰的凉的食物刺激,要暖食。但是要注意,暖食不等于烫食,经常吃过烫的食物会损伤食管,是食管癌的诱因之一。
三要早 所谓的“早”呢,就是到吃饭的那个点才吃饭,一般来说,上午7点~9点是胃经当令的时候,所以早饭最好安排在这个时间。中医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因此晚饭也尽量早吃,这样才不会给肠胃增加负担。
四要暖 这个“暖”呢,跟第二个暖不同。这个“暖”是说要细嚼慢咽,这样可以充分吸收营养、保护肠胃、促进消化等。还有就是想强调要把吃饭当成一件惬意的事情,别吃得太累。
五要软 老年人的牙齿常常会松动或者脱落,肠胃的消化能力也大不如从前,所以应该吃软的不应该吃过硬的食物,想比较硬的果实类食物等,当然像煎炸的油腻类不好消化的食物也不要吃。
六要淡 老年人不宜吃太油腻的食物。淡,就是要少油少盐少加工,因为中国人现在食盐和食油量超标,由此引发的高血脂、高血压等病正在增多。所以,老年人要吃的淡一点。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老人饮食安全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更多安全知识尽在佰佰安全网。
( 作者: 朱文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