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影响因素

首页 > 知识 > 安全知识百科 > 自然灾害 > 内容
海冰影响因素

据小编了解经过对北极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我国科学家惊奇地发现,北冰洋海冰融化速度明显加快,海冰的厚度已经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4.88米减少为2.75米,下降了2.13米。

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获悉,正在归航途中的中国第二次北极考察队科学家,在“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上对部分考察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归纳和分析,初步得出了这一令人关注的结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海博士说,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可能超出人们原先预计的程度。

在这次考察中,科学家发现,在加拿大海盆的北纬80度附近,海冰的厚度一般都在2米左右,北纬78度以南的加拿大海盆中部基本不再有3米以上的多年冰存在,海冰融化速度超出了人们的估计。这次“雪龙”船能破冰到达北纬80度,北冰洋海冰加速融化也是一个客观有利的条件。

海冰消失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种:

1. 全球变暖的影响,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2. 大量开采海冰的原因,海冰的盐度是指其融化后海水的盐度,一般为3~7‰左右。海水结冰时,是其中的水冻结,而将其中的盐分排挤出来,部分来不及流走的盐分以卤汁的形式被包围在冰晶之间的空隙里形成“盐泡”。此外,海水结冰时,还将来不及逸出的气体包围在冰晶之间,形成“气泡”。因此,海冰实际上是淡水冰晶、卤汁和气泡的混合物。海冰的形成接近淡水,所以会被开采成淡水资源。

影响其数量的因素主要如下:

1、是由于北极的空气正在以大气整体的两倍速度暖化。其中部分根源已经被了解,但仍有一些未能解开。与强反射的冰雪表面相比,当其融化后露出下面深色的陆地或水体时,这部分区域将从太阳吸收到更多的热量而仅仅反射更少的部分到空中。结果造成了一个局部暖化加速的恶性循环,尽管这种反馈机制未能完全解释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今后对其他事物的研究可能会对解释海冰的快速消失带来帮助。

2、另一个原因是海冰自身的物理结构发生了改变。以前融化和冻结仅发生在冰块的边缘,但是它现在变得更薄,更易破裂,并且更倾向融化。但这只是名副其实的边际效应。要弥合模型与现实的差距,还需要其他原因。

3、最后一个候选者是所谓的“短期气候强迫物质”。即是大气污染物,尤其是臭氧和煤烟。尽管它们不能像二氧化碳那样在大气中停留,以至于需要不断补充以持续发挥作用。但是假如它们得到足够的补充,将对全球变暖带来不亚于二氧化碳的影响。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温室效应会导致地球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气候带北移,引发生态问题;此外,还会使局部地区在短时间内发生急剧的天气变化,导致气候异常,造成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还有,温室效应导致极热天气出现频率增加,使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同时还会加速流行性疾病的传播和扩散,从而直接威胁人类健康。

温室效应很直接的导致全球变暖,就会导致海冰的融化减少,温室效应引起气温上升,海冰就会消退,甚至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直接带给海冰的就是消融减少。

据美国国家冰雪中心(NSIDC)监测,今年的9月9日,处于夏季收缩极值的北极海冰仅仅覆盖了433万平方公里,或相当于167万平方英里的北冰洋洋面。这虽未创下最低记录,但也已相去不远。2007年的417万平方公里的最低记录是受到当时艳阳高照,万里无云的天空以及从中纬度上来的暖流这种异常组合的影响的产物。而尽管并没有观测到如此不利的情况,今年海冰的极小值也仅仅比那年的记录大了4%。除此以外,较难测量的冰面厚度预计比首次有卫星观测记录的1979年降低了一半。现在,漂浮在北冰洋上面的冰块很可能是8000千年前最后一个冰河期结束后的那个极暖期以来最少的。数十年前,人们已经认识到北极海冰正在消亡一事。除了少数人以外,几乎所有气象学家都将其归咎于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全球变暖。然而海冰消失的速率使这些气象学家建立的气候模型陷入混乱。按照他们的预计,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以及其他温室气体持续增加,到本世纪末夏季的北极海冰将完全消失。但是相较之下,依现在的消融速率,这一情况将可能在2020年到2050年之间发生,其消失的原因主要如下:

发表我的评论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聚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