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污染治理

首页 > 知识 > 安全知识百科 > 自然灾害 > 内容
海洋污染治理

海洋污染的治理方法具体如下:

1)建立健全海洋法律体系与管理体制。

自197 8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一系列海洋和涉海法规,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涉海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促进我国海洋管理和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防止和控制沿海工业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

一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三是按照“谁污染,谁负担”的原则,进行专业处理和就地处理,禁止工业污染源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四是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五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当前,海洋生态环境整体形势依然严峻,仍然处于污染排放和环境风险的高峰期、生态退化和灾害频发的叠加期。首先,陆源入海污染排放依然较高,全国194个入海河流监测断面中,劣五类入海断面有29个,占14.9%。其次,重点海湾水质状况依旧不容乐观。2018年重点监测的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44个海湾中,16个海湾四季均出现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另外,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依然较为严峻,2018年受监控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中亚健康和不健康的比例为76.2%;赤潮、绿潮(浒苔)等生态灾害多发频发,结构性的环境风险压力仍然较大。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短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尚未根本落实。部分地方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推进不力,“上热、中温、下冷”问题突出。部分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落实不够,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不足,未批先建、向海偷排漏排等问题较为突出。公众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转化为行动仍显不足,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待形成。另外,综合治理仍显不足。部分沿海地区黑水入海、垃圾围海、垃圾漫滩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公众亲海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治理。陆源污染防控难度较大,陆源污染涉及入海河流、排污口等诸多方面,需要协同治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等诸多污染源,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防控难度依然较大。

一、规范和强化船舶污染管理,建立大型港口废水、废气、废渣回收处理系统,实现了交通运输和渔业船只排放的污染物集中回收、岸上处理、达标排放。

二、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保护与管理,控制和遏制开发建设过程中污染物排海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对赤潮的临测、临视和预警,努力减轻赤潮灾害损失。

三、加强海洋环境教育,提高人们保护海洋环境意识,使人类利用海洋的行为与海洋环境相和谐,是解决海洋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普及、宣传海洋知识,增强民众的海洋意识是引导群众参加海洋管理的必要条件。因此,国家应把海洋教育列入全民义务教育的范畴。把普及海洋知识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任务。让人人参与海洋环境教育,形成从!学校到社会的全方位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具备海洋保护的基本知识和观念。

据小编了解自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一系列海洋和涉海法规,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涉海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促进我国海洋管理和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毗连区法是为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领海的主权和对毗连区的管制权,维护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是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是为了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开发和合理利用,发展人工养殖,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的法律。

发表我的评论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聚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