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治理

首页 > 知识 > 安全知识百科 > 环境污染 > 内容
水环境治理

1、技术和工程模式

实际上技术和工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技术的实用性和工艺流程的简易性。包括5个方面:简单,适合当地环境和条件、可稳定达标的最简单方法;低耗,无动力或少动力的节能方法;经济,建设和运行成本最低的高效方法;易管,最容易一体化系统管理的智慧方法;利用,废物可就地简易利用和物质再生循环的清洁方法。

农村污水处理有很多模式,包括分户处理、自然村落就地处理以及纳管式集中处理等,最适合的还是因地制宜、经济实用,在农村一定要强调回用优先,如果农村的污水能自用而不排掉,这就是最好的处置方式,没必要把其中的氮、磷处理到某个标准,能循环到土地里进行氮和磷就地综合利用就是一种最佳方法。

2、运行管理模式

农村水环境治理的运行管理应该符合3方面:目标合理、智慧高效以及收益稳定的政策保障。

一、合理制定规划蓝线

规划蓝线是城市规划七线的其中之一,一般称河道蓝线,即城市各级河、渠道用地规划控制线。在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中,沿河两岸一般需要敷设截污管线,针对合流排口需要设置溢流污染控制的调蓄池,还有巡河防汛路、海绵设施用地、景观建设用地等,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工程体系。如果仅考虑截污管线的位置,建议在规划河道上口边线以外至少控制6~10 m的宽度,为工程设施留足空间。

二、科学确定总氮指标

众所周知,水体中由于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是指氮、磷等)的排入,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致使水质恶化,这种现象称作水体富营养化,因此控制水体中的氮磷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以再生水为补水水源的河道水体。

一、流域水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流域水环境治理具有系统性、复杂性、持续性和高投入性,目前我国流域水环境治理陷入“反复治理、反复污染”的僵局,对流域水环境系统性梳理和分析不足,以点为基础的环境治理项目无法产生出长期稳定的整体流域治理效果。

1.流域水环境治理技术体系不成熟

以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网建设消除点源污染为主导的传统水环境治理模式和技术体系,无法系统性和持续性地解决流域水环境反复治理、反复污染的问题。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涉及到水利、环保、市政、生态、景观等多个专业,包括防洪排涝、截污治污、生态修复等多项子工程。各专业虽有丰富高效的技术措施和较为完备的技术体系,但目前对这些技术的集成能力较弱,流域水环境治理的综合技术体系尚未形成。若各专业配合不利难以保证各单项技术的运行效果,也无法实现系统的长期稳定,从而导致流域水环境治理短期效果尚可,长期恶化反复。因此,流域水环境治理中要注重多专业的配合,并重视各专业的技术整合,形成适宜于流域水环境治理的集成技术,实现水环境治理的最优设计、强化管理和长效运行。

水环境治理少不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目前国内相关技术主要涉及到两大模块,内源污染控制、外源污染控制。根据水体周围地质情况和社会情况不同,水环境治理方案也各不相同,具体详情如下:

一、内源污染

通常状态下水环境中的底泥和水体之间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即使底泥中的污染物含量高出水体中的几十倍,在动态平衡的条件下底泥中不会有污染物释放到自然水体,相反会有部分污染物沉积到底泥中。但是当底泥的物化或者生物形态发生变化时,底泥中的氮、磷特别是重金属等污染物会释放到水体,对水体造成内源污染。

我国底泥治理技术主要有环保疏浚、原位覆盖和原位钝化技术。环保疏浚技术即将受污染的底泥从水体底部清理出来,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技术较成熟的技术。但是其工程量较大、疏浚过程中二次污染和疏浚底泥的合理化利用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另外两种原位覆盖和钝化技术在国内基本处于研究阶段,仅有少量的工程实践。

发表我的评论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聚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