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裂缝灾害

首页 > 知识 > 安全知识百科 > 自然灾害 > 内容
地裂缝灾害

地面裂缝灾害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有时地裂缝活动同地震活动有关,或为地震前兆现象之一,或为地震在地面的残留变形。后者又称地震裂缝。地裂缝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地壳活动、水的作用和部分人类活动是导致地面开裂的主要原因。地裂缝常常直接影响城乡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

地裂缝灾害防治除应符合地质灾害缓减与防御的系统性和社会性原则外,由于地裂缝灾害具有横生性,跨越地裂缝的建筑无一幸免地会遭受破坏,因此防止地裂缝破坏和减轻地裂缝灾害最根本的是坚持避让为主的原则,特别是对那些高层建筑和重大工程尤其重要,城市有关部门应加强管理,认真负责。

地裂缝灾害防治措施:

1、加强地裂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一些城市还制定了相应的条例法规;

2、采取各种行政管理手段限制地下水的过量开采;

3、对已有裂缝进行回填、夯实等,并改善地裂区土体的性质;

4、改进地裂区建筑物的基础形式,提高建筑物的抗裂性能;

5、对地裂区已有建筑物进行加固处理;

6、设置各种监测点,密切关注地裂缝的发展动向。

地裂缝灾害成因

1、地震裂缝

各种地震引起地面的强烈震动,均可产生这类裂缝。

2、基底断裂活动裂缝

由于基底断裂的长期蠕动,使岩体或土层逐渐开裂,并显露于地表而成。

3、隐伏裂隙开启裂缝

发育隐伏裂隙的土体,在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冲刷、潜蚀作用下,裂隙中的物质被水带走,裂隙向上开启、贯通而成。

4、松散土体潜蚀裂缝

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冲刷、潜蚀、软化和液化作用等,使松散土体中部分颗粒随水流失,土体开裂而成。

5、黄土湿陷裂缝

因黄土地层受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浸湿,产生沉陷而成。

6、胀缩裂缝

由于气候的干、湿变化,使膨胀土或淤泥质软土产生胀缩变形发展而成。

7、地面沉陷裂缝

因各类地面塌陷、过量开采地下水、矿山地下采空引起地面沉降过程中的岩土体开裂而成。

在各类地裂缝中,除地裂缝和基底断裂活动裂缝外,其他各类均能人为地加以控制和防御,甚至避免和根除。而对地震裂缝和基底断裂活动裂缝,目前的技术手段还难以抗御。改善人类活动和一些治理措施只能起到一定的减轻作用。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认识状况下,各类工程建筑绕、避这类裂缝区段,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地裂缝灾害避险措施。例如,地裂缝灾害严重的西安市,制定了《地裂区建筑场地勘查设计暂行条例》,规定各类建筑物按其类型和重要程度在地裂缝两侧各避让一定的距离,这对减轻地裂缝灾害起了重要的作用。

地裂缝规模分级标准

1、地裂缝灾害级别巨型

地裂缝长度大于1千米,地面影响宽度20米。

2、地裂缝灾害级别大型

地裂缝长度大于1千米,地面影响宽度10~20米。

3、地裂缝灾害级别中型

地裂缝长度大于1千米,地面影响宽度3~10米或地裂缝长度小于1千米,宽10~20米。

4、地裂缝灾害级别小型

地裂缝长度大于1千米,地面影响宽度3米或地裂缝长度小于1千米,宽小于10米。

发表我的评论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聚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