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的影响

首页 > 知识 > 安全知识百科 > 自然灾害 > 内容
厄尔尼诺的影响

厄尔尼诺气候现象以严重影响全球食物生产,导致粮食价格上涨而著称,但现在它的影响似乎不仅仅于此,影响的范围还包括了捕鱼业,能源价格以及家禽供应等等。

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说,1997年~1998年度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气候最严重的地区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南太平洋东部地区和南美洲的中部。全球大部分热带地区出现降雨量明显异常。

智利北方的沙漠地区一年中几个月连绵阴雨。6、7月间的暴雨使厄瓜多尔、秘鲁和智利不少地区受灾。10月上旬“保利娜”飓风的能量和破坏力之大超过以往纪录,造成20多年来最严重的灾害,有25万人受灾。在亚太地区,东南亚、南亚及澳大利亚1997年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旱情,其中一向雨水丰沛的印尼旱情为近50年所罕见。印尼发生1000多起森林火灾,持续数月不息,这和当地严重的旱灾直接相关。在非洲中南部,旱情异常严重。欧洲也出现了罕见的暴风雪、暴雨和干旱。

厄尔尼诺现象严重的年份,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南赤道暖流也相应减弱,太平洋中、东部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甚至东流。这一异常现象,一方面导致南美太平洋沿岸海水上涌减弱或停止,水中营养物质大量减少;另一方面使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由于南美太平洋沿岸温度升高和海水营养物质减少,导致浮游生物骤减、鱼类与鸟类大量死亡。同时,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对热带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带来严重影响。热带太平洋东岸地区因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而热带太平洋西岸地区因暖性海水减弱,表层海水温度相对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导致旱灾。

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说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洋流的变化,从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而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有反作用于大气圈,引起降水异常。

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的气候影响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其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

第三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厄尔尼诺对经济的影响:

第一,气候的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农作物种植需要在良好的自然气候、湿度、土壤、温度等条件下。厄尔尼诺可能会让气候更加炎热或干旱,这都不利于农作物。因而,农产品价格可能会上涨,投资者也可能会抛售黄金购买日常必需农作物食品。

第二,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波动。大豆等农作物产品种植成本提高,价格可能会上涨。

第三,黄金价格承压。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影响到黄金市场,购买黄金需求下降了,投资者出售黄金。黄金价格可能会下降。

第四,清热解暑的药材或空调销量或增加。印度一些地区气温达到48度。人们可能会购买一些清热解暑的药材,空调、电扇、绿豆、茶叶、冰袋等,清热解暑相关产品销量或上升。

厄尔尼诺对人类的影响有:

首先,厄尔尼诺对全球不同地区的影响并不相同,此处洪涝,彼处干旱;这边厢高温、那边厢雪暴。厄尔尼诺不是一种特定的灾难,而是一个让全球气候整体“紊乱”、“失调”的契机。

其次,厄尔尼诺现象本身,只是一块儿不大的海域的温度异常,却能通过海洋对大气的加热,改变大气环流,从而影响到不同的天气系统,最终让各地天气都发生变化。这种“海气不分家”的威力,虽然间接却很强大,甚至在厄尔尼诺结束后余威仍在。

第三,厄尔尼诺虽然威猛,但也很难说某地某时某种灾难就完全是由它一手造成。比如我国1998年的大洪水,也与冷空气势力增强南下有关。所以,即使同样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再次发生,也未必会有一模一样的灾难降临,因为还有其他因素在加强或者削弱着厄尔尼诺的力量。

厄尔尼诺造成的破坏在农业方面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市场,受灾最大的农作物通常是棕榈油、可可、咖啡和甘蔗稻米以及小麦等。其中经济作物明显受到厄尔尼诺影响减产严重,像是小麦,欧盟27国、美国和加拿大的减产非常明显,而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减产率也是比较高的。

在通常情况下,厄尔尼诺持续时间越长,温度偏高得越多,对农业影响越大,强厄尔尼诺事件很可能会导致全球粮食减产。在历史记录中,1982年至1983年和1997年至1998年发生两次强厄尔尼诺事件,世界上许多国家发生了严重的旱涝灾害,导致全球粮食减产20%左右。1997年至1998年,受百年罕见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加上季风和大气环流等因素,造成我国气候异常,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1997年,我国北方发生特大干旱,导致秋粮减产500多亿斤,油料减产近100万吨。

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海洋航行的速度与安全。顺着洋流航行可以加快速度,节省燃料,节省时间;逆着洋流航行会减慢速度,浪费时间,浪费燃料。寒、暖流的交汇处容易形成海雾,从而不利于海上航行。从北极地区南下的洋流也会携带海冰,威胁海上航行安全(如泰坦尼克号撞冰山事件)。

科学家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

根据对近百年来太阳活动变化规律与厄尔尼诺关系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太阳黑子减少期到谷值期是厄尔尼诺的多发期,并有2至3次厄尔尼诺发生。

997年春夏之交开始沸腾的赤道“气候开水壶”——厄尔尼诺,以其来势之凶、发展之快、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堪称百年之首,已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评为十大国际新闻之一,并且受到我国及世界各国高层决策者及环境、经济学家的密切关注。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全世界出现的异常天气,有范围广、灾情重、时间长等特点。在这一系列异常天气中,科学家发现一种作为海洋与大气系统重要现象之一的“厄尔尼诺”潮流起着重要作用。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的译音,原意是“神童”或“圣明之子”。相传,很久以前,居住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一带的古印第安人,很注意海洋与天气的关系。他们发现,如果在圣诞节前后,附近的海水比往常格外温暖,不久,便会天降大雨,并伴有海鸟结队迁徙等怪现象发生。古印第安人出于迷信,称这种反常的温暖潮流为“神童”潮流,即“厄尔尼诺”潮流。

厄尔尼诺暖流,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

发表我的评论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聚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