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而且地震主要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主震发生过后的一段时间跨度内,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开一定距离,可发生称为余震的二次震动。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
简单来讲,就是大地震发生以后,它会造成一个相当长的破裂带,这个破裂带的应力和应变的调整会持续很长时间,在调整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小的破裂,余震便因此发生了。
余震通常情况下在地球内部,和地震发生的地方是一样的,一般是在地震发生以后连续发生的一系列余震。余震的强度比地震弱,持续的时间可达几天或者几个月,甚至上百年。地震是有序列的,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发生在同一个震源区的一系列不同的地震,发震机制有某种联系或共同发震构造的总称。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较小的叫前震,较小且持续发生的称为余震。
余震是在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小地震。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的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有一系列余震,其强度一般都比主震小。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
“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
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
余震出现的时候是大震以后,虽不足为患,但多次就成灾。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余震可能发生在主震一个小时,一天,一周,甚至是一个月之后,极端情况下也可能上百年。
余震持续时间久的例子:
1、 据研究人员研究,在1811-1812年间,位于北美板块内部的美国密苏里州的纽马德里地区曾发生过三次7.0-7.4级地震。尽管地震已经过去两百多年,但一直到2000年为止,该地区的小震依然很活跃,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小震是大地震的余震。
2、 7月12日6时38分,河北唐山古冶区(北纬39.78度,东经118.44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京津冀多地区震感明显。同日,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回应称,此次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下午,中国地震局一名地震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余震判断依据,古冶区位于原唐山大地震的地震破裂带上,且震级小于当年主震震级,因此,这次5.1级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较强的远期余震”。
1、 时间,余震需要发生在主地震发生后的一段时间范围内。这个就比较麻烦了,因为究竟多少时间,并没有一个标准。
2、 地理,余震需要发生在主震的断层的一个破裂长度内,也就是说,余震发生的地点需要与主震相关,地点接近。当然这个接近说的也是相对的概念,因为断层存在一个空间分布,有可能有很长的延伸,准确地判断仍然需要看当地的地质构造以及地震的数据。
3、 震级,余震的震级必须比主地震小,至少要小一级吧。如果一次地震之后发生了震级更大甚至震级接近的地震,那么这个地震就会被列成主地震,而不是余震。
实际上因为主地震发生的震级不同,造成地震的原因不同,也不可能所有的地震甚至同一震级的地震有一个共同的时间范围来判断以后发生的是不是余震。一般说如果主地震的震级很强,那么余震持续的时间就会比较长。几十年以后也是可能的。
1、 首先保护自己
要尽可能多地保存有生力量。地震发生在一瞬间,不容多考虑,应当机立断,先保护好自己,如果有可能顺便再保护别人。要记住:只有保存了自己,才有可能去抢救他人。还要注意自己脱险后,要先救活人,先救容易救的,然后再救难救的。以争取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救更多的人。
2、 选择厨房、厕所避震
如果住的是水泥现浇板或水泥预制板屋顶的房子,地震发生时,应立即进入厨房、厕所等处,因为这些地方开间小,有上下水管道连接,既能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又可能找到维持生存的水和食物,有可能减少伤亡。其弊端是回旋余地小,令人体缺少遮挡物。
3、 护住头、口、鼻
如果自己已经被埋在了废墟下面,千万不要惊慌。要头脑冷静,先用手保护好头部和鼻子、嘴,以免受伤和让灰土进入呼吸道。在手能动的情况下,先用手扒掉挤压身体的土石砖块,增大活动空间。如果四肢或上肢被压住不能动弹,就要注意保存体力、养精蓄锐。此时,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千万不能绝望,要坚定自己能活下去的决心,要以顽强的意志等待救援。面对危险,哭是没有用的,唯有自救互救才有活下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