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地震、水位观测共享网络和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当前海啸预警时效正在发生飞跃性突破。以美国为例,由于观测资料匮乏和数据传输手段制约,美国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往往地震发生1小时甚至数小时后,才能对地震海啸进行准确判断和信息发布。如今美国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已经可以在地震发生8分钟~10分钟内发布海啸信息。
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专家表示,尽管我国海啸预警业务起步较晚,但2011年日本“3·11”地震海啸发生后,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牵头组织海啸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我国海啸监测预警业务发展从此驶入“快车道”。此次新一代海啸预警业务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海啸预警业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下一步,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将继续加强业务建设和人员交流培训,以进一步缩短我国海啸监测预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我国近海海啸两分钟可预警
国家海洋局称远海海啸15分钟内预警,正制订海啸疏散图。国家海洋局昨天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1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2010年中国海平面公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于福江表示,我国建立的海啸预警机制,近海发生海啸,两分钟可发出预警;远海发生海啸,15分钟内可发出预警。
远海海啸15分钟内预警
于福江表示,在海啸预警方面,国家海洋局有专门负责海啸预警的部门,目前有10个工作人员在昼夜24小时值班,监视海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同时,也有自主研发的海啸预报、传播时间的数值预报模型,通过26万亿次的大型计算机分析预报海啸。从此次日本海啸到达我国的时间和波高上看,计算预报准确。
海啸预警多久解除不确定,因为海啸预测也是非常困难的,这个需要先预测地震,因为地震是引起海啸的主要因素。
据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所称,当太平洋区域发生一次级别足够导致海啸的地震之后,预警中心的员工会及时确认地震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如果震中位于或邻近海洋,那么海啸就有可能发生。在此基础上,中心会向系统中的成员们发出海啸预警信息。信息中包括何 时何地发生了地震,存在引发海啸的可能性。因为海啸的发生有着特定的自然法则,因此海啸中心可以准确判断海啸在太平洋区域中到达每个预测点的预估时间。当所有数据——这些数据来自距离地震发生最近处的潮汐监测站, 都明确指向海啸正在形成的时候,海啸警报就此生成。当海啸形成得以确认之后,中心会发布海啸警报:警告系统中的成员们将有潜在的危险性海啸接近,并将不断重复到达预计地点的估算时间。
海啸警报级别分为Ⅰ、Ⅱ、Ⅲ、Ⅳ四级,分别表示特别严重、严重、较重、一般,颜色依次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
海啸Ⅰ级警报(红色):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200厘米(正常潮位以上,下同)以上海啸波高时,应发布海啸灾害Ⅰ级警报(红色),并启动海啸灾害Ⅰ级应急响应。
海啸Ⅱ级警报(橙色):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150厘米-200厘米(不含)海啸波高时,应发布海啸灾害Ⅱ级警报(橙色),并启动海啸灾害Ⅱ级应急响应。
海啸Ⅲ级警报(黄色):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100厘米-150厘米(不含)海啸波高时,应发布海啸灾害Ⅲ级警报(黄色),并启动海啸灾害Ⅲ级应急响应。
海啸Ⅳ级警报(蓝色):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50厘米-100厘米(不含)海啸波高时,应发布海啸灾害Ⅳ级警报(蓝色),并启动海啸灾害Ⅳ级应急响应。
海啸预警提前多久发布这个是不确定的,要多加注意。
据媒体报道,科学家研究发现可以通过磁异常来预警海啸的发生,工程人员为此创建了一个模型,模拟地球磁场与巨大海浪之间的关系,研究小组称这项研究有助于建设一个早期海啸预警系统,我们可以通过轨道上部署的卫星来探测由海啸引发的磁异常,进而做出海啸预警报告。
海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是其移动速度非常快,并牵涉到大量海水的快速变化,由于海水具有一定的盐度,海啸快速移动会导致其某种导电性出现微小变化,穿过地球磁场时就会引起磁异常,如果我们在轨道上部署一颗磁异常传感器卫星,或者是高空气球,就可以发生磁异常微小变化。
海啸的巨大海浪往往与地震有关,可以高出海平面数十米,如果发生在近岸海域,那么数十米的巨浪可以摧毁陆地上的一切,带来毁灭性的影响。海啸在大洋发生时,其高度并不大,在海洋背景波浪的干扰下可能较难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