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类经济的发展,对大自然造成了许多干扰,最主要的是N、P营养成分的增加,造成淡水、海水的富营养化,为水中这些微小生物的爆发性生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海洋中约有4000余种浮游藻类,其中约300种是可导致海水变色的赤潮种。在300种赤潮种中约有70种能产生毒素,可通过鱼或贝类等食物链对人类造成毒害,可造成人类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中毒,如麻痹性贝毒(PSP)、腹泻性贝毒(DSP)、神经性贝毒(NSP)、记忆缺失性贝毒(ASP),严重的还可致死。此外,还可造成大量的养殖贝类、虾类、蟹类和鱼类中毒死亡。保护动物,如鳟鱼、海豚、海牛、海鸟、海狮、海鲸也有中毒致死的报道。在赤潮消失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和分解,耗尽了水中的溶解氧,分解物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恶臭难闻,严重威胁海洋养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沿海渔民谈到赤潮变色,这不是灾害又是什么?同样地,淡水中富营养化后,“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都有“水华”,就连流动的河流,如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下游汉口江段中也出现“水华”。淡水中“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被藻类“水华”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臭昧。
中毒潜伏期数分钟至数小时。开始唇、舌、指尖麻木,继而腿、臂和颈部麻木,然后运动失调。有的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多意识清楚。随着病程进展,呼吸困难加重,重者2~12小时后死于呼吸麻痹。死亡率约5~8%。
急救、治疗为及时催吐、洗胃、导泻、静脉补液等。
在容易发生贝类中毒的地区应进行卫生宣传。
在贝类生长的水域采取藻类进行显微镜检查。如果有毒藻类繁殖较多,应对贝类作毒素含量测定。许多国家规定从五月至十月进行定期分析,发现上述测定超过标准,即发出警告,规定不得采取、出售及贩卖含毒贝类。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规定,在新鲜、冷冻和制造罐头的贝类中,石房蛤毒素最高允许量不得超过80□g/100g蛤肉。加拿大规定做原料的贝类毒素量不得超过160□g/100g。
目前在海产品中发现的某些毒素是地球上毒害最严重的物质。有些是耐高温的,不是普通的烹饪可以完全去除的。这些毒素通常不会影响到鱼的外观、气味及口味,所以其毒性更具有隐蔽性。
应特别注意的一类海产品是软体贝类,它们经常含有贝类毒素。贝类毒素主要包括麻痹性毒素(PSP)、腹泻性毒素 (DSP)、神经贝类毒素(NSP)、健忘性贝类毒素(ASP)。这些毒素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不是由贝类自身产生的,而是海洋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在贝类体内富集并达到较高的水平。人食用这些含毒素的贝类会引起神经麻痹、气喘、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
由于贝类毒素危害具有突发性和广泛性,且毒性大、反应快,无适宜的解毒药,给防治带来许多困难。贝类一旦染上毒素,其自身排除毒素需要很长时间,有些贝类甚至需要3年以上才能排掉毒素。所以应当了解如何人为去除贝类毒素,最好的方法是将贝类转移到清洁水体中使其自净。其他的排毒方法 有高温刺激、盐水浸泡、增加酸度等。也有采用紫外线照射、含氯消毒剂、臭氧等对贝类消毒。一般的烹饪过程,也可使毒性降低。所以食用海产贝类一定要人为排毒后再高温蒸煮或油炸后才能食用。
贝毒一共有4种检验方法,下面给大家介绍下这几种检验方法。
1、生物检测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小白鼠生物学方法被首先采用于测定 PSP 和 NSP 的毒性。该方法是经过一系列的前处理过程(针对水溶性或脂溶性的毒素),将确定为有毒性的部分按不同剂量注射到实验用纯品系的小白鼠腹腔内,观察小白鼠的中毒情况,通过半致死浓度等指标,将致死的鼠单位(Mu)换算成毒素含量。
小白鼠生物学检测法在未知贝毒的发现和研究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化学方法没有建立以前,作为贝毒检测的常规方法而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目前世界上大约有 81%的国家采用该方法检测 DSP 和 PSP,对于 NSP和 ASP 的检测有的国家仍用该方法。我国目前也采用该方法对贝毒实施检测。但该方法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缺陷,例如:仅能指出毒性的大小,无法确定毒素的组成和含量;所测得的毒性和小鼠的品系有关,可比性较差,必须进行标准毒素的校准才有可能相比;毒性测定结果的重复性差;毒性测试所需时间长;需要受过专门训练的操作人员;小鼠维持费用较高;对很多脂溶性毒素来说,过多的干扰基质很容易造成假阳性和假阴性;另外,由于动物保护主义的反对,越来越需要其他的方法来替代它。
大多数贝类营养丰富、鲜美可口,但有时贝类会含有贝类毒素,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据介绍,贝类毒素主要由浮游藻类产生,贝类滤食有毒藻类后,毒素会蓄积在其体内。当海水里的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出现赤潮时,生长在相应海域的贝类所含毒素可能会迅速增加,造成贝类毒化。贝类毒素有多种类型,其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是麻痹性贝类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潜伏期较短,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初期症状有口部及四肢麻痹、刺痛,肠胃不适如呕吐、腹泻,严重者会出现吞咽及发音困难,甚至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目前还没有针对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特性解毒剂。夏秋季节是贝类毒素中毒的高发期,目前天气渐暖,为了防止贝类毒素中毒,特进行以下风险提示。
每年赤潮发生时,渔政部门都会发出预警,发生赤潮海域的海产品禁止上市销售,等赤潮过后,抽检合格才允许上市销售。市民在赤潮预警期间,不要在市场上购买非正规渠道销售的贝类水产品,防止中毒事件的发生。发现有售卖行为的商贩,应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报告。食用贝类等海产品后,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和腹部绞痛、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必须立即至医院接受救治。煮、蒸、炸的烹饪方法未必能消除毒素,所以发生赤潮期间请谨慎食用贝类海鲜。
“大多数贝类味道鲜美,深受大众喜爱,但有时贝类会含有毒素,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贝类毒素有多种类型,存在于扇贝、贻贝、蛤等双壳贝类中,常规的烹调方式不能将其去除。这种毒素中毒潜伏期较短,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初期症状有胃肠不适如呕吐、腹泻,严重者会出现吞咽及发音困难,甚至因呼吸麻痹而死亡,尤其是儿童、病人及老年人吃了含有毒素的贝类后,更容易出现中毒症状,因此要尽量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