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3日,市网信办指导首都互联网协会,通报了北京市落实打击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国共有130多家网站因涉及“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关闭,其中北京最多,有84家网站被关闭。
据北京市通信管理局保障处李畅介绍,1月至6月底,通信管理局共计配合相关部门关闭网站1270余个,其中包括网信办通报的关于有偿删帖的网站。
据介绍,全国共涉及有偿删帖网站130余个,其中和北京有关的一共84个。
与去年同期关闭网站1800余个相比,今年减少了600多个。
为什么北京涉及“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的网站最多?对此,李畅表示,提供域名注册服务的机构中,最大的两家属地在北京。
据了解,新浪微博从今年1月专项行动开始至今,设置了打击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相关的关键词136组,清理借助微博平台企图实施敲诈犯罪的违规内容3162条,关闭发布违法内容的账号103个。百度贴吧一共清理了收费删帖信息10万余条,清理网络诈骗信息3200条。
■案例
环保频道“主任”开价30万删负面信息
在今年2月,北京警方接到山西某冶炼公司实名举报,称在2013年1月,中国经济网环保频道发布,曝光了该企业环境污染的负面信息。企业多次联系网站后,自称环保频道主任的陈某要价30万才能删除负面信息。
警方发现陈某经营着一家名为“北京海之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公司,由妻子徐某担任法人代表,女婿臧某帮忙经营。该公司并没有实际经营地,其他企业的汇款,全部转入了陈某和妻子名下。通过走访内蒙古、山东淄博等地,多家企业的负责人均指认在2011年至今,曾有位号称“环保频道的陈主任”以同样的手段,实施过敲诈。
3月17日,首都网警在本市的西城区和昌平区,将陈某等人抓获归案。据陈某供述:“北京海之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早在2007年开始注册登记,实际员工包括自己和家人在内不足6人,实际办公场所就在自己家中,与中国经济网等多家网站媒体属于代理广告合同关系,拥有这些网站下设频道的信息采编发布和管理权。
自2011年开始,他和嫌疑人蒋某先后撰写了60余家企业存在污染的负面信息,并利用中国经济网等频道发布,随后他们以中国经济网环保频道主任、环保频道记者的身份,主动联系当地环保部门,和环保部门联系涉事企业,当企业和陈某等人取得联系,希望删除负面信息后交涉,等到的是陈某等人实施敲诈勒索的结果。
4年间,陈某等人轻松获利600余万,目前陈某提供的3名嫌疑人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网络安全知识链接:网络删帖生意缘何泛滥
删一条帖子能挣上千元,一天可获利数万元,月收入轻松过十万元……据媒体报道,近日,湖北省蕲春县公安局破获一起特大有偿删帖案,全国22个省市近2000人涉案,涉案金额超过5000万元。其中,一名26岁从事删帖业务的犯罪嫌疑人4年净赚780余万元。这起案件令一条庞大的删帖黑色利益链浮出水面。链条上的执行者和中间人身份复杂,不仅有大学生、教师、医生、网络编辑,还有公务员甚至警察;而主要客户则包括政府官员、知名企业和明星等。犯罪嫌疑人自曝全国每年“删帖产业”的收益数以亿计,从业人员数以万计。
无独有偶,此前腾讯网编辑王某违规帮个人及公司删帖,收受对方给予的钱款19.4万余元。王某还行贿搜狐网安中心高级经理何某46.95万元,让对方帮忙删新闻。2014年9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裁定,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判处王某有期徒刑6年。
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商家的商誉评价从消费者的口口相传转变为点对面的网络传播。如今,网络已成为消费者申讨不法商家新的舆论平台。鉴于曾经“被骗”、同情“被骗”、痛恨“被骗”的心理,网民对不法商家的欺诈行为普遍存在“人人得而诛之”的心态,顶帖、评论、转载,毫不含糊,令商家烦不胜烦,删帖生意也就有了市场。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是古老的游戏之道,但搁在法治社会,钱不是好拿的,灾也不是好消的,从发帖到交易再到删帖,每一个环节都埋伏着“炸弹”,一不小心就会“触雷”。
一方面,涉事商家想“花钱消灾”;而专业删帖公司“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局,却不可避免地与公民权益发生碰撞:任何一项公民权利的获得,都不能以牺牲其他公民的权利为代价。网络删帖不仅妨碍了公民的表达自由,还涉嫌侵害公民的知情权、著作权。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发表言论。消费者的言论以网帖的形式表现出来,只要不存在虚构事实侮辱、诽谤商家的情况,未经作者本人允许,任何人都不得无故删除。同时,一些具有创意的网帖自发布时起,已经享有了著作权,还衍生出作者合理修改作品、保护作品完整性的权利。按照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另一方面,专业删帖公司还删除了公共信息的安全性、中立性及无偿性,甚至可能触犯刑律。删帖公司不外乎通过两种途径删帖:一种是通过黑客侵入网站后台。如果采用这种形式对众多网站的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将涉嫌“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理应受到法律惩处;另一种则是删帖公司通过所谓“公关”与网站合作,“掐死”了帖子。这种删帖存在一条灰色利益链,企业给删帖公司好处,删帖公司又拿好处给删帖人,而删帖人一般供职于网站。这个利益链条,表面上看只是一场简单的交易,实际上涉嫌违法,即通常所说的商业贿赂犯罪。根据我国刑法,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由此言之,无论删帖人还是删帖公司,乃至于行贿的企业,都有可能触犯刑律。
网络时代为每一个公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监督渠道。如果任由删帖生意泛滥,这种合法的监督权就会被严重破坏。然而,时下网络删帖大行其道,愈演愈烈,甚至已经发展为一种利益巨大的产业。权威报告指出,目前国内网络公关整体市场规模已超过10亿元人民币。而这一市场规模,很大一部分就是由网络删帖贡献的。
事实上,早在2011年,有关部门就曾联合出台《深入整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要求坚决打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遏制非法网络公关猖獗势头,维护互联网正常传播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如今4年过去了,网络删帖市场依然火爆。面对种种扭曲的网络乱象,除了铁腕进行专项整治,还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建章立制,给那些靠灰色资金链生存的删帖公司、删帖人套上制度的笼头,从而有效保障公民的正当权益。
更多资讯关于网络删帖及网络权益维护的安全知识请关注本安全网站信息安全频道。
( 责任编辑: 刘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