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一直以来都是各国政府日日苦思之事。
前段时间,美国阿拉巴马州6月10号签署的一项针对儿童保护的法案,就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
美国这项法案规定:性侵13岁以下未成年人的21岁以上罪犯,在距假释期至少一月前,自费进行「化学阉割」,即使用药物抑制性欲(能力)。
否则,该犯将继续留监。
至此,化学阉割作为一种震慑儿童性侵犯罪的方式,已在欧洲部分国家、美国加利福利亚、路易斯安娜等8州;以及韩国等国家正式实行。
一、
化学阉割其实由来已久,它最早在1941年被美国著名医学家哈金斯发现,并用于治疗前列腺癌,主要利用注射或口服抗睾丸酮药物,以降低被阉者本身的睾丸酮(男性荷尔蒙)的产生,从而使其失去性欲和不举。
对于化学阉割的使用,最早出现在法国。
2004年,58岁的弗朗西斯·埃弗拉尔第三次因性侵儿童入狱。当年,时任司法部长的佩尔本宣布将以药物研究重击重复犯罪,尤其针对儿童性犯罪者。
3年后,假释不久的埃弗拉尔再次绑架性侵5岁男童,引发公愤。
时任总统萨科齐慰问受害人亲属,召开内阁会议,表示「不能放任病态、杀害和威胁儿童生命的人」外,决定若罪犯同意,将对其化学阉割,再返社会时须佩戴电子追踪设备。
略显讽刺的是,就在埃弗拉尔四度入狱时,因强奸13岁女童而入狱地另一位儿童性侵犯曼努尔而·达·吕克提前获释。
2009年,吕克恶魔再现,奸杀晨练女性。
总统萨科齐再次慰问受害人家属,此后,国民议会通过严苛法案,对拒绝化学阉割的性犯罪者,将强制送返监狱。
二、
西方国家之所以会通过化学阉割的法规,背后是有数据支撑的——性犯罪者(尤其儿童性犯罪者)的重犯率普遍偏高。
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心理学教授Karl Hanson,对31000名性犯罪者追踪5年后发现,其重犯率为13.7%;再对236名性犯罪者追踪7年后发现,其重犯率则上升到28%。
日本科学警察研究所曾对740名儿童性犯罪者进行分析,105人在5年内重犯,占比24%。
虽中国专业统计相对缺乏,但澎湃新闻曾梳理过45份强奸幼女案公开文书,显示一人性侵多名的情况占10例,累犯4个;而上海基层两院亦在办案过程中认识到,儿童性犯罪者的重犯率高达40%以上。
基于此,化学阉割的防范作用凸显。
美国司法部研究表明:性犯罪者经化学阉割,在被释放后3年内,重犯率可从60%下降到15%-20%。
根据瑞典、冰岛、丹麦、挪威等北欧四国数据,化学阉割促使当地相关案发率,由40%减少到5%。
三、
比之欧美,亚洲在化学阉割的问题上要保守得多。
但在亚洲国家中,韩国最早引入了化学阉割。
2012年5月,韩国首次依法对性侵4名未满13岁儿童的「少儿性嗜好症患者」重犯处以化学阉割,这在亚洲尚算首例。
2016年3月,哈萨克斯坦通过针对猥亵、性侵幼童的化学阉割法案(2018年1月1日生效)。2018年9月,哈萨克斯坦进行首例化学阉割,并通过了可负担2000名性犯罪者的化学阉割预算。
这项举措是哈萨克斯坦在惩治儿童性侵案上的最强硬表态:
“其他实施了化学阉割刑罚的国家里,也并没有能看出性侵儿童犯罪率下降了。而且这项法令的实施起来非常昂贵。
但是,我们把钱投在这上面是为了表明,我们要拿出最大的努力支持受害者,尽一切所能阻止性侵儿童的犯罪发生!”
不过时至今日,化学阉割对于防范性侵儿童犯罪的效果依然存在很大的争议,
很多专家认为:
虽然在使用这些药物之后可以降低罪犯的性欲,但是药物不能改变犯罪的其他相关因子(例:偏差的性观念、亲友的支持、反社会的思考模式等等),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
有长期采纳化学阉割的国家的统计数据表明,被化学阉割过的罪犯,重犯性侵儿童的几率是8%,说明至少在防止原来的罪犯重新性侵儿童方面,是有一定效果的....
也有专家认为,这是某些国家化学阉割和对罪犯心理干预相结合取得的效果,化学阉割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不好说....
佰佰安全网:我觉得合理啊,既然你不能保证改变错误,那就接受进一步的惩罚。
( 责任编辑: 武伟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