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泉州晚报报道,你见过十几厘米长、七八厘米高的蜗牛吗?泉州市民注意啦,如果在路上或者田野里遇到这种蜗牛,切莫随意碰触!这是外来入侵物种非洲大蜗牛,它可危害500多种作物,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
晋江市植物病虫疫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提醒市民,该非洲大蜗牛能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如果不小心接触了这种蜗牛,一定要记得洗手,因为非洲大蜗牛的黏液中可能有寄生虫。
喜夜间出没
饿了能吃水泥甚至同伴尸体
晋江市植物病虫疫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专家介绍,非洲大蜗牛是中大型的陆栖蜗牛,已被列入中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对蔬菜等农作物危害极大,这种巨型蜗牛成体壳长一般为7~8厘米,最大则可长到超过20厘米。而且繁殖能力很强且快,一次可以产下30到700粒卵。
据介绍,这种非洲大蜗牛属于“夜猫子”,昼伏夜出,喜群居,喜阴湿环境。白天栖息于阴暗潮湿的隐蔽处和藏匿于腐殖质多而疏松的土壤下、垃圾堆中、枯草堆、土洞或乱石穴内。晚上8:00以后开始爬出活动,9:00~11:00是活动高峰。次日早上5:00左右返回原居地或就近隐藏起来。畏光怕热,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极为敏感,当湿度、温度不适宜时,蜗牛会将身体缩回壳中并分泌出黏液形成保护膜,封住壳口,以克服不良环境的干扰。食物包括农作物、林木、果树、蔬菜、花卉等植物,饥饿时也取食纸张和同伴尸体,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可危害500多种作物。
不是法餐蜗牛
吃了可能感染脑膜炎
这种非洲大蜗牛和法国大餐里蜗牛一样吗?可以吃吗?该专家表示,不是所有的蜗牛都是可以食用的。目前世界上主要的食用蜗牛为法国地产的苹果蜗牛和巴尔干半岛出产的光亮大蜗牛。而非洲大蜗牛是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尤其是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食用则危害极大。
另外专家提醒市民,如果不小心接触了这种蜗牛,一定要记得洗手,因为非洲大蜗牛的黏液中可能有寄生虫。
佰佰安全知识:
如何防治非洲大蜗牛?专家给出这样一些防治办法。
1.人工捕杀:晚上8点后在发现非洲大蜗牛的地点组织村民进行人工捕杀,用生石灰粉或开水杀死蜗牛后将尸体集中深埋。
2.生石灰粉毒杀。在沟、塘、垃圾堆及房前屋后,结合疾病预防,铲除杂草、焚烧垃圾、疏通管道、清除污水淤泥,并在晚上非洲大蜗牛爬出来觅食时,用生石灰粉撒施进行毒杀,生石灰粉的用量为每平方米200g。
3.药剂防治:用四聚乙醛颗粒剂进行诱杀,在非洲大蜗牛隐藏地附近布点施药,每平方米施药3-4堆,每堆施50-100粒,第二天检查药剂被吃情况,继续添加药量,连续投药2-3天,防治效果即可达80%以上,如遇雨水冲刷,请及时补药。防治非洲大蜗牛时应注意蜗牛尸体的处理,务必将尸体集中深埋。
近日,非洲大蜗牛惊现福州街头的事,在网上热传,尤其关于“这种蜗牛破坏力很强,会危害500多种作物,甚至连水泥都能吃,还会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千万别摸,更不能吃”的描述,让不少网友心惊(福州市区遭非洲大蜗牛“入侵” 恐会传播疾病(图))。
昨天,泉州市民谢先生就很担心地拨打968111说,这种非洲大蜗牛也“入侵”泉州市区,最近每天晚上9点左右,市区承天巷里就会大量出现,最多时达30多只。有专家建议,这类蜗牛大多生长在卫生脏乱的环境中,存在大量寄生虫,最好不要食用。
不过,果壳网的网友经多方论证得出结论称,非洲大蜗牛的危害主要是对植物的破坏,它没夸张到能吃水泥的程度。“它与蛇、虾蟹、三文鱼等动物一样,在养殖、生长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寄生虫的污染,但这些食物我们照吃不误。必须要认识到这些动物中都有寄生虫,但也没必要过于夸大它们的危害。”
佰佰延伸阅读:
30多只非洲大蜗牛 夜晚惊现小巷
谢先生来自四川,租住在市区承天巷一民房内已一年多,近几天晚上,他发现巷子里及住处附近闲置的房屋周边,有个头很大的蜗牛,多的时候,数量有30来只。
谢先生描述,蜗牛有着深黄色或黄色的长卵圆形外壳,上面有褐色、白色相杂的条纹,软体部分则为深褐色或牙黄色,个头上大小不一,最大的有成人的拳头大小,身长达到15厘米左右。
“难道这就是那种破坏力很强,还会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的非洲大蜗牛?”谢先生也看到最近的报道,他担心这一物种也入侵泉州了。
昨日,记者带着谢先生发来的照片,请教原泉州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林彦云。林彦云仔细看照片并查阅相关资料,认定谢先生所看到的,就是非洲大蜗牛。
在泉州并不罕见 6至9月最活跃
“其实这种蜗牛并不罕见,每年这个时候都很多”,林彦云介绍说,这种生物学名为“褐云玛瑙螺”,又名东风螺、菜螺等,是一种入侵物种,因原产于非洲东部沿岸,且个头较大,俗称为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喜欢栖息在植被丰富的阴暗潮湿环境及腐殖质多的地方,每年6至9月最活跃,晨昏或夜间活动。这种蜗牛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生长迅速、繁殖力强,一次产卵数达100至400枚,寿命可达5-7年。非洲大蜗牛遇到不良环境,还可进入休眠状态,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林彦云说,非洲大蜗牛极其幼体会咬断各种农作物幼芽、嫩枝、嫩叶、树茎表皮,已成为危害农作物、蔬菜和生态系统的有害生物,同时也是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虽然非洲大蜗牛当初是作为人类的食材引进,不过,林彦云建议,这类蜗牛长期生长在卫生脏乱的环境中,身上有不少寄生虫,烹饪上有较高要求,市民最好不要轻易食用。
另据《厦门晚报》报道,非洲大蜗牛最早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厦门被发现,相传当年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时,从南洋引进了一些植物物种,无意之中将隐藏在植物根部等处的非洲大蜗牛带进了厦大,后作为美味食物,被引入多个南方省份。目前,除福建外,这种生物已扩散至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台湾等地。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本安全网,更多安全知识尽在安全常识频道!
( 责任编辑: 武伟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