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暑假过完将要开学的日子里,多地出现女大学生失联被害事件,另外,在多地出现的未成年人失联、失踪案件中,有一部分是离家出走,主动和家长失去联系的学生。针对这些“主动失联”的学生,专家建议父母改变原来错误的教育方式,加强社会、家庭对孩子的特殊关心。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9月1日以来,有媒体曝光的青少年离家出走案件就有30起以上,平均每天约有3起。
近年来中小学生离家出走现象经常发生,给家长增加了麻烦和痛苦,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困难,给社会增添了不安定因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极为不利。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18.7%的中国高中生曾经离家出走,在四个国家当中所占比率最高。
英国慈善机构“儿童协会”的一份报告曾经指出,离家出走的孩子当中有三分之一被迫靠这些乞讨、捡垃圾、偷窃、打黑工、甚至卖淫等危险的手段生存。报告还显示,大约有七分之一曾经受到暴力或者性侵犯。离家出走原本是为了逃离家的“虎穴”,谁曾想,迈出大门,就直接掉进了“狼窝”。
出走前有非常规事件问题长期积累“爆发”
9月7日,15岁杭州女孩与家人争吵后赌气出走,已经持续四天失联。无独有偶,8月27日,黑龙江大庆一名14岁男孩留下字条离家出走,前一天曾被母亲训了一顿,要求他把把暑假写完。
“孩子一旦犯了错误,家长不是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进行疏导,而是喋喋不休地唠叨、批评,甚至对孩子的态度变得冷漠。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让孩子觉得家里已经不再接纳自己,于是产生了离家出走或者向外寻求强势帮助的想法。”北京青少年心理与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宗春山指出。
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长时间的累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刘贞华认为:“等到他要出走的时候,可能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孩子也有能力出走了。”她指出,学习、身体的变化,周围环境的突变事件等非常规事件都可能成为导火线。
专家建议避免将关注变成监视交流沟通更重要
据媒体报道,出走了两个星期的大庆14岁男孩已经被找到,但他回家后不愿意跟任何人讲出走缘由。出走近一周的成都12岁女孩也在中秋节前被警察找到,面对家人的询问,她也一言不发。心理医师介绍,这些出走的孩子往往有一些心理包袱。
“家长应该以一种平等和宽容的心态来重新审视孩子在成长中暴露出来的各种各样问题。”在孩子重新回家后,宗春山建议家长不要给孩子成长的压力,而是自己要主动放下架子,和孩子交朋友。
王太元也认为,家长不应该把对孩子的关注变成监视,孩子需要交流,千万不要干涉孩子之间的友谊关系,“很多情况是家长禁止孩子,叛逆情绪出来,就会离家出走。”王太元说。
在学校方面,刘贞华认为,老师要温暖孩子、关心孩子的学习,请一些同学帮助他将功课补上来。“离家出走的孩子一定是心理缺少温暖、牵挂,缺少被人的承认,孩子身边的人一定要重视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刘贞华说。
为提升寻回遗失人口的水平,王太元还建议,“在公安部快速查找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迷失、出走人口的信息交流、查找、寻回的网络,发动社区的关注以及为警方提供更多线索,协助警方破案,营救失踪儿童。”
( 责任编辑: 胡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