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早的银行信用卡,到如今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大学生这一目标群体从未被市场放弃过。甚至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打起了校园贷款、校园分期的旗号,在部分平台,借款者只需要一张身份证、一本学生证,甚至无需本人签字,就能贷到数万元。这场市场争夺战因此愈演愈烈。
直到近日一则“大学生负债数十万自杀”的消息,将蓬勃发展的校园贷款模式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那么,网络贷款是如何风行校园的?当网络贷款入侵校园,又到底带来了什么?
A 学生信用卡黯然退场
如今,已经工作好几年的温良依然不时会接到来自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的电话,就在2006年,他的一位学弟未经其同意将他的电话填上了信用卡申请表的联系人一栏,两年之后第一次接到银行的电话,他才知道自己的这位学弟发生恶意欠款,而此时,学弟早已无法联系。
事实上,温良的遭遇并不是个例。
早在2002年,招商银行发行第一张针对学生的信用卡,自此之后,各大商业银行对于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的争夺一发不可收拾。银行在各大高校招聘学生代理长期驻点,通过免手续费、免年费、开卡送礼等策略进行针对性营销,大部分信用卡的申请无需存款凭证,无需担保人,只要填写一张申请表并出示身份证和学生证复印件就可办理。相关数据显示,到2007年,大学生持卡比例已经升至24%。
不过,在办理几乎“零成本”且附带种种优惠的情况下,不少大学生申请多张信用卡,远超其消费能力和还款能力,随着持卡人数的不断攀升,整个市场的风险越来越大,大学生信用卡的逾期还款率也不断上升。由于大学生没有固定收入,而且自制能力较差,大学生过度透支信用卡,家长被迫还债的事件不断发生,银行的发卡风险大大增加,学生家长的不满也影响着监管部门的态度。随后,监管部门要求各银行在发行学生卡时要更谨慎。
2009年2月9日,中信银行的大学生卡“I卡”正式停止发行,招商银行也于2009年4月7日暂停了针对大学生的“young卡”申办。2009年7月,银监会下发相关通知,对信用卡发卡的适用对象进一步明确,信用卡申请人应拥有固定工作,或稳定的收入来源,或提供可靠的还款保障。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卡(附属卡除外),对于不符合条件但确有必要发卡的特殊情况,必须落实第二还款来源。
随着银监会的叫停,各大商业银行均陆续停止了大学生信用卡的审批。据记者了解,为了笼络大学生这一群体,如今,不少银行也打起了“擦边球”,推出一些大学生信用卡,不过,这类大学生信用卡大部分为零额度,需要预先存款才可消费,难解真正的资金需求。
B 网络贷款抢滩校园
各大商业银行的退出,并不意味着校园贷款这一市场完全成为“禁区”。
随着商业银行面向学生市场的趋于谨慎,以及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反而开始跑马圈地,争夺学生信贷市场这块大蛋糕。
在网络上搜索“校园贷款”或“大学生贷款”,“1分钟申请,10分钟审核,快至1天放款,0抵押0担保,最高额度达50万元”“大专及以上学历可申请大学生贷款,无需抵押,比信用卡便宜50%,100元-5万元额度等你来!”“最快3分钟审核,隔天放款”“只需提供学生证即可办理”“1小时到账,还款无压力”这样的广告语随处可见,数十个平台的网站让人眼花缭乱。
而据记者了解,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开始利用网络借贷平台满足日常消费需求,如购买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或者缓解日常资金需求。在一家贷款平台页面上,记者看到了一幅借款类型分布图,在这家平台上,用于学习培训和资金周转的借款比例均为15%左右,用于购物的则为9%左右。
记者通过多个渠道搜索发现,目前几家主要的分期平台可提供的借款额度大体在数千至数万元不等,有的贷款额度甚至高达30万元。在百度搜索的第一条,记者看到一家名为“名校贷”的校园贷款网站,打开网站首页,借款人、借款人学校及借款金额等信息滚动显示,借款额度从1000元至2万元不等,在这家平台上,记者还看到“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1536××××已申请11000.00元”“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1873××××已申请15000.00元”等信息,平台客服告诉记者,目前该平台仅限于全日制统招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在校生的借款服务,可借款期数为1月、2月、3月、12月、24月、36月,申请程序较为简单,只需提供学生证和个人身份信息即可,到账时间最快5秒,最慢1个小时(特殊情况除外)。
据记者了解,目前,这些针对学生群体发放的贷款途径有三种,一种是学生分期购物平台,满足大学生购物需求,比如趣分期、任分期等;其次是单纯的P2P贷款平台,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比如投投贷、名校贷等;另一种则是由阿里、京东、淘宝等传统电商平台里面提供的“白条”等信贷类服务。
这些网络借贷平台不仅在线上发布放贷信息,同时也在线下拓展“客户”,有的平台不仅在校园发放宣传资料,还推出一些扫码送礼等活动。
C 暗藏门道形成产业链
在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负责人看来,多数校园贷款相比于之前的学生信用卡,其实是“换汤不换药”。而且根据记者了解,一些在学生群体中受到青睐的借贷平台,其实有不少是有银行参与投资或跟银行合作的,比如一家针对大学生消费服务的名为“学信贷”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其网页显示,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其合作伙伴之一。而另一家平台“趣分期”则在逾期还款的影响一栏明确标注,其业务是与银行合作的,不还款会影响个人终身征信。
事实上,这样的网络贷款平台如今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不少平台不只有自己的网站,也创建了自己的微信平台和APP,甚至经历了几年的发展,获得数轮投资,就像当时银行为了拓展信用卡市场大规模招收校园代理一样,有的平台也发展了一大批校园代理甚至校园经理,记者搜索与校园贷款相关的QQ群,发现了数十个带着“学生贷交流”“校园兼职”“借条放款”“校园经理”“校园大使”等字样的校园贷款QQ群,有的群成员达到数百人,据记者了解,这些群中的成员有的以借款人为主,有的则负责在学校发放传单,有的也负责“催收”。
尽管在申请贷款时,借款人拿着身份证、学生证,再填个表格,不需要担保,不需要资质审核,便可以获得自己所需的贷款,有的平台甚至还打出“零首付、零利息”的旗号,但在银行业相关人士看来,这些平台实际的贷款资金成本并不低。根据记者了解,不少网贷平台虽以低分期利率吸引学生,但这些平台的月利率普遍在0.99%至2.38%之间,明显高于目前银行信用卡分期费率,此外,不少平台还会收取客户服务费率和担保服务费率,这些费率也都是按月计算,有的服务费率甚至高于借款利率,加总之后,一些平台的月费率在3%以上,折算之后,年费率至少在30%以上,这样的借款成本已经堪比高利贷。
除此之外,在这些平台上,借款者的贷款违约成本也是高得吓人。根据相关信息,一旦逾期,网贷平台“名校贷”会收取逾期未还金额的0.5%/天作为违约金,“趣分期”则要收取贷款金额的1%/天。还有少数贷款平台甚至会收取贷款金额的7%/天至8%/天作为违约金。
D 财务“陷阱”还需警惕
事实上,当贷款消费成为习惯时,并不是所有在校大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控自己贷款的“尺度”。
记者调查发现,网络借贷平台很受学生欢迎,但部分贷款存在信息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的特点,而学生在增长的消费欲和侥幸心理之下可能“连环贷”,坠入财务“陷阱”。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校期间,对于大学生消费理念的适当引导和财务教育必不可少。
在一位互联网金融行业人士看来,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不会轻易违约。对于不还款的大学生,可以通过通知同学、辅导老师的形式来督促其还款,或写进诚信记录里,不还款会影响毕业,这样就能对学生网贷群体形成约束。
此外,校园贷产品的风险揭示需要完善,比如实际的资金成本告知,还款风险、违约风险提醒等,罚息、服务费、违约金、滞纳金、催收费等名目更是应该给借款客户作重点提示。一般来说,大学生网贷需要警惕“力所不及”的风险,同时应具备正确合理的消费观,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应对平台加强监管,平台同样应对大学生贷款资质进行一定的审核,规范审批流程,在法律法规框架内经营业务,对虚假信息审核不实的,平台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上述股份制商业银行负责人则认为,在金融方面过于强调对大学生的保护有失偏颇,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后迟早要接触这些信贷产品,因此,若能提前形成辨识能力,以及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可有效防止日后落入财务“陷阱”,因此,在校期间,学校也有必要对学生加强理财教育,强化校园管理,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相关新闻:谨防“黑心”校园贷 贷款暗藏服务费
( 责任编辑: 孟洋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