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体验发现,随着网约车平台对非京牌车的限制,黑车市场有抬头趋势,一些黑车司机则明确表示,自己曾经是开网约车的,但是现在“不好干”了,转而开起了黑车。
《中国青年报》评论认为,“黑车”重新抬头,可以说是市场对网约车政策的一种自发回应。“黑车”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政策“温度计”的作用,由之也展现出不可忽视的治理警示。
《法制日报》分析表示,治理黑车“死灰复燃”,必须增加交通服务供给以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部分网约车变黑车
据《新京报》报道,根据“滴滴出行”公布的3月份北京地区不同时段快车打车的成功率数据显示,打车成功率最高的时段为10点至17点,平均成功率在83.2%;最低为21点至23点,平均成功率仅为54.1%,接近一半的用户叫车需求无法被有效满足,供需明显失衡。
如今,北京网约车新政过渡期进入最后一个月倒计时,新京报记者体验发现,随着网约车平台对非京牌车的限制,黑车市场有抬头趋势,一些黑车司机则明确表示,自己曾经是开网约车的,但是现在“不好干”了,转而开起了黑车。
记者同时采访了多名夜间出行的乘客,均表示现在夜里出行想要打上网约车难度提高,有的人不得已选择相对方便的黑车出行。
两天内,记者先后在朝阳大悦城、三里屯、劲松、四惠等地打到黑车。其中,司机要价均高于正常打车价格一倍。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徐康明认为,乘坐黑车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乘客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他表示,黑车的存在扰乱了客运市场秩序,黑车的准入门槛低,车辆本身的安全措施少,比如,车辆的质量、报废时限等都没有标准,安全隐患较高。也导致一种不公平竞争。
新华社:让百姓既能绿色出行,也能享受便捷
去年10月份,新华社就曾报道,在深圳从事网约车服务的司机江剑波表示,2015年7月,他所在村庄共有11人在深圳开专车,现在还在开的只有2人,其余多数都去开黑车了。记者在有着900多人的“济南专车”的QQ 群里看到,大部分人已改行,有的转行开黑车,经常讨论什么地方接客无人监管。家住北京望京附近的市民吕先生表示,之前晚上地铁站外一般有两三台黑车,现在拉活的黑车明显多了。
北京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治理“城市病”首要的就是严控人口规模,出租汽车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其未来发展必然涉及人口规模调控和产业发展及就业导向。同时,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也是“老大难”问题,而外埠车辆长期在大城市占用道路进行经营活动,也会进一步加大治堵困难。
对于适度调控网约车市场规模,北京市交通委表示,要鼓励公共交通优先,北京正在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力度,力争让百姓既能绿色出行,也能享受便捷。
不过,出行的需求仍然存在。滴滴出行去年6月发布的《华北城市智能出行大数据报告》显示,仅在北京地区每天来往于地铁站和写字楼、商场和住宅之间的网约车出行就 有27.8万人次。与此同时,1995年由住建部主导出台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曾对城市出租车数量有一个指导性标准——大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2 辆,按照这一标准,除北京、上海外,国内多数大城市出租车数量都不达标。
中国青年报:“黑车”抬头是来自市场的警示
《中国青年报》评论表示,一些网约车因为不符合要求而被挤出,部分车辆被迫重归“黑车”身份,打不到网约车的市民被分流到“黑车”市场。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说网约车政策带来的打车难度的加大,其后果多是由个人来承受,那么重新多起来的“黑车”问题,其所指向的管理压力,显然当由相关部门来承担。
“黑车”重新抬头,可以说是市场对网约车政策的一种自发回应。“黑车”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政策“温度计”的作用,由之也展现出不可忽视的治理警示。它说明,人们有着更高质量、更多元的出行需求,而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就业也需要网约车这样的有益补充。相关管理政策的取舍若不能在这两个方面作出足够精准的回应,回避其社会影响,已然难言妥善。
网约车被视为一场社会出行方式意义上的变革,也是互联网红利在交通出行领域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可在一些城市高门槛的准入条件下,这场变革的含金量还有多高,恐怕不容乐观。因此,面对“黑车”的抬头趋势,相关部门不能只想着加大执法力度,更有必要对网约车政策加以重新审视,根据过渡期的市场反馈重新估量其给社会带来的综合影响,从而客观评价政策的合理性与可改善空间,这或也是政策预留过渡期的最重要意义所在。
法制日报:网约车变黑车源于供给不足
《法制日报》评论称,外地牌照的网约车缺少合法身份,于是又回到黑车行列。而这种“回归”,不但使得黑车司机面临违法风险,乘客也面临安全隐患。这一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如果对黑车拉客还采取过去的治理模式,恐怕又将上演“猫鼠游戏”——执法者千方百计去围堵,而黑车司机千方百计逃避打击。这种治理成本不低,效果也不理想。笔者以为,治理黑车“死灰复燃”,必须增加交通服务供给以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尤其是在晚上21点至23点这样的时间段以及城市郊区。
增加交通服务供给应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应该弥补公共交通服务短板。到了晚上,不仅地铁以及大多数公交车会陆续停运,一些出租车司机也回家休息,市民出行难的问题无疑更加突出。据报道,上海地铁现在好多线路,逢周末末班车都延长到了零点以后,这是解决深夜市民出行难的一种善举。但仅地铁在周末延长服务时间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公交车服务时间、服务线路作出适当调整。
其次是鼓励市场交通力量发挥积极作用。既可以鼓励出租车在夜间、公共交通服务薄弱的地区适当增加供给,也可以鼓励网约车平台在打车难的时间段和地点增加服务——通过大数据应该不难发现以上交通痛点。具体的鼓励方式可以是财政适当补贴,也可以是适当减税。辅之以政策鼓励,出租车、网约车应该能够弥补公共交通短板。
只有增加合法的交通服务供给,市民才不会乘坐黑车。对黑车非法运营也要持续治理以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乘客权益。但关键不是打击黑车,而是需要正视网约车新政实施后,打车难、打车贵这些老问题再次出现。假如通过增加公共交通、鼓励出租车网约车仍无法解决市民出行难题,适当放宽对网约车的条件限制,或许也是一种选择。
( 责任编辑: 孟洋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