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正式进入三伏天,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来临。我国高温范围继续扩展,局地温度超40℃,中央气象台预计高温范围13日全国高温面积可达364万平方公里,将覆盖21个省(区、市),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在广东,雷雨虽仍偶有来袭,却无碍南粤进入“烧烤”模式,高温烈日下,不少市民出门不久就大汗淋漓。12日全省共有21个市县(区)出现35℃及以上高温,其中梅县录得我省最高气温36.2℃。至12日傍晚,全省有60个市县(区)发布了高温黄色预警信号(预计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主要集中在广东中东部地区。
省气象台预计,13-15日,全省大部晴到多云,其中,粤西和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市县有(雷)阵雨局部大雨,粤北市县和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市县有35℃左右高温。市民户外活动需注意防暑防晒,并留意可能出现局地雷雨。
据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十天,我国中东部地区将遭遇今年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高温天气。
释疑:
1、同时高温南北方感觉不一样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表示,此次高温天气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局部强度大,北方的高温以晴热为主,而南方的高温以闷热为主,因此南北方地区的公众在体感上也有所不同。
南方的高温天气是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以晴热少雨天气为主,白天受太阳短波辐射影响,地面温度会逐步上升。同时,在高压控制区也盛行下沉气流,形成一定的下沉增温效应。在辐射增温和下沉增温的综合作用下就会导致高温天气的出现。目前副热带高压位于江南东部,强度较强,未来副热带高压还会再度西伸北抬,因此高温的范围将继续扩大。
“南北方在7月出现高温天气属于比较正常的现象。而本次高温与历史同期相比,并没有偏强。”历史数据显示,2013年7月23日至8月14日,我国南方曾出现连续23天的高温天气;同年7月25日至8月9日,北方曾出现连续16日的高温天气。
2、三伏天热因夏至后地表热量不断积累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往往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节。今年三伏天共40天,7月12日入初伏,7月22日入中伏,8月11日入末伏。继2002年初伏时间为7月11日后,今载初伏日期为15年来最早。
中国天文学会李建基表示,随着碳排放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气温的高低受气候、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影响,初伏、中伏和末伏当日不一定表示当天气温为夏季最高值。但三伏天热的原因在于,在一年中白天最长的夏至节气过后,地表热量仍然在不断积累,直至最高峰。因此每年夏至之后的一个月,即在三伏天内,整个北半球的的温度是最高的。
3、每年伏天有30日与40日之分
李建基解释,每年三伏的具体日期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而决定,往往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的纪年历法记载时间,三伏天便是从“干支纪日法”推算而来。天干有10个,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个,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便有了“甲子”、“乙丑”等日。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等等,因此每隔十天会出现一次庚日。俗语有言,“冬至当日九,夏至三庚伏。”意思是到冬至当天才算到了数九寒天的日子,而夏至再过三庚才入伏,即到了酷暑难耐的大热天。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由于各年庚日不同,所以各年入伏的时间也不一样。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今年阳历7月12日便是真正暑天的开始。同时,由于每年的夏至、立秋与庚日的间隔时长不一,夏至与立秋之间可能会出现4个庚日,便有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延伸:
夏季养阳的中医特色疗法
1、三伏天天灸疗法:除了常用于哮喘、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防治以外,还可用于妇儿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属于阳虚寒凝的范围。是临床“冬病夏治”的典型代表,近些年来在各大小医院开展广泛,深受群众喜爱。
2、隔姜灸、隔盐灸:隔姜灸适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泄泻、腹痛、风寒湿痹、阳痿、痛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隔盐灸常常作用于人体肚脐部位,故又称神阙灸,本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多用于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小便不利、中风脱证等。
3、雷火灸法: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雷火灸由多种名贵中药制作而成,根据不同的配伍,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追风除湿,温经散寒,散瘿散瘤,扶正祛邪等功效。有药力峻、火力猛、渗透力强、灸疗广泛的特点。
4、穴位贴敷:是指在选取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根据不同病种可选用不同药物处方及穴位处方,具有治病防病保健作用。临床适用于感冒、咳嗽、不寐、胃脘痛、便秘、食积、头痛、眩晕、关节肿痛、遗尿、流涎等。
5、耳穴疗法:常用王不留行籽等贴压于特定耳部穴位,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各种慢性病症和一些功能紊乱性病症,如眩晕症、心律不齐、高血压、月经不调、失眠、肢体麻木等。
佰佰安全网建议,公众尽量避免在午后高温时段户外活动,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如需出门需随身带好遮阳伞、帽,多喝水,以防中暑;注意作息时间,保证睡眠,必要时准备一些常用的防暑降温药品。户外或者高温条件下的作业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 责任编辑: 吴梦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