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交流的痕迹
世界上有千百种爱,对于浙江省海宁市的周友芳和沈勤民这对夫妻来说,有一种爱叫做把柴米油盐写在纸上。
40年前,丈夫周友芳因生活重担导致失聪,从那之后在纸上交流便成为了夫妻两人的常态。“今天亚平回来吃晚饭”“永金去西安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通过一笔一画呈现出来。
夫妻两人在纸上“交流”
如今,140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后,一支笔,一张纸,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每当秋日的阳光照射进他们的房间里时,76岁的周友芳和妻子沈勤民在纸上“聊天”的情景,便俨然成为一道见证爱情的美景线。
厄运降临 却以坚强面对
沈勤民第一次见到周友芳,是在1963年的冬天,那是由家中长辈安排的一次相亲。害羞的沈勤民只敢偷偷地打量了周友芳一眼,不敢说话。几个月后,在介绍人的促成下,沈勤民穿着红色的嫁衣,一路乘船、坐火车、再换摇船,跨进了周友芳家的大门。
那一年,她21岁,他23岁。
婚后的日子平淡如水,周友芳在集镇上的加工厂打工,沈勤民在家里干农活,虽然清贫却格外温馨。光阴倏忽,转眼到了1976年,随着三个子女的陆续出生,加上日愈年迈的父母、奶奶,八口之家的重担全部压在夫妻俩的肩膀上。白天上班,晚上干农活,周友芳常常摸黑回家。
夫妻两人在纸上“交流”
日积月累,周友芳的身体开始发出警报,断断续续地发起高烧,但他却只字未提。“总以为没什么大事,就怕她担心,也怕少干一天活,家里的开支没着落。”等到真的瞒不住了,周友芳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耳朵听不见了!
心急如焚的沈勤民,辗转带着丈夫到上海求医。然而命运的手还是按下静音键,经确诊,周友芳已失去听觉。那一刻,沈勤民觉得自己的天快塌了。
好在,夫妻俩都是坚强的人。出院没多久,周友芳又回到了加工厂上班,沈勤民除了顾着家里的土地和牲畜,还去附近的工厂打工贴补家用。沈勤民说,哭是没用的,日子还要过,还有一家子要养。好在,他人还在就好。
周友芳和沈勤民夫妻合影
没有声音 便以纸笔交流
“凉拌菜22元、糖醋排骨牛肚40元”……在周友芳家的饭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写了许多内容,大部分都是沈勤民的笔迹。从周友芳丧失听觉后,无论是吃药、吃饭甚至远方亲戚的生活,沈勤民都一一写在纸上告诉周友芳。每次,周友芳都是坐在她身边,看完后再口头回复过去。
到底聊了多少张纸,沈勤民自己也记不清了。她或将它们收进抽屉里,或散放在家里的各个角落,还有的已经扔进了纸篓。这些纸条有大有小,有的上面只写了一两句,有的则写得满满的。
“我是他的耳朵,外面发生什么事情,都是我写了告诉他。”沈勤民穿着一件紫红色上衣,显得格外精神,也格外健谈。而坐在另一侧的周友芳戴着一副老花眼镜,时而看看纸条,时而插上一两句话。
夫妻俩没有因为听力而交流有碍,反而比一般的夫妻更有默契。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明白了对方的意图。“聊天”时,需要眼镜了,沈勤民就举起手指圈出两个圈放在眼睛上;说到拍照片,就摆出相框的姿势比给他看……
周友芳和沈勤民早期合影
但也有苦闷的时候。“我们那一代文化程度都不太高,有些话说的出来,却写不出来。”夫妻俩时不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周友芳往往只能干着急。“后来,他慢慢学会一点看口型猜字,再加上我的手势比划,现在这样的情况,少多了。”沈勤民对丈夫的赞许溢于言表。
如今,周友芳一家已经搬进新农村集聚点,老俩口也四代同堂、儿孙绕膝。“我的老伴真的很好,除了有时候啰嗦了点。”周友芳笑着看了妻子一眼,然后又补充了一句“不过反正我也听不见,她开心就好了”。
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我们大多数时间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的。家庭是爱的源泉。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爱、相互帮助。浓浓的亲情给了我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下面请看以下佰佰安全网为您带来的安全科普知识,希望对您的生活有所帮助。
( 责任编辑: 吴梦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