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海鲜

首页 > 知识 > 安全知识百科 > 自然灾害 > 内容
赤潮海鲜

赤潮海鲜中毒怎么办?

赤潮海鲜中毒症状以腹泻和呕吐为主。腹泻多较严重,大便呈血水、洗肉水样或带脓血便,可持续1- 4天。大多数病人有中度脱水 ,个别病人可出现休克。严重时还可危及生命。因此,海鲜虽鲜美可口,但仍须谨防河弧菌中毒。一旦食用海鲜后发生中毒,首先要马上拨打120,尽快到医院处理。因为中毒不比其他疾病,如麻痹性贝类毒素、河豚毒素等,目前尚无特效解毒方法,而且毒素可以致命。对中毒脱水严重者可适当补液,能口服者尽量口服补液。该菌对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西力欣和不易被肠道吸收的磺胺药敏感,治疗时可选择使用。

海水中含有大量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原生动物,这些藻类大多含有毒素,当其大量繁殖、集结时,会使海水呈赤红色,故称其为赤潮。赤潮不但是生态环境遭破坏的过程,同时也是海域被污染、被毒化的过程。贝类、螺类摄入这些有毒的藻类后,自身不中毒,但能将其毒素储存在体内,人若吃了这些贝、螺,就会中毒。所以赤潮污染期及其过后的一段时间内,受污染海域的海产品暂时不能吃。

有毒贝类、螺类的毒素主要有三种:

一、石房蛤毒素。该毒素易溶于水,耐热,经加热至100℃并持续30分钟仅能消除一半。进食后,毒素在胃肠道内吸收迅速,30分钟之内即可发生中毒症状。这类毒素对胃肠还有直接刺激作用,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

二、贝毒素。贝毒素属消化系统毒素,除造成恶心、腹痛等胃肠道症状外,主要是损害人体肝脏,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肝萎缩,吐血,甚至昏迷死亡。

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或"红色幽灵"。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发生时,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自然贝类也会吃到有毒的物质,容易造成食物中毒。

赤潮三个月左右就可以吃海鲜了。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纬度跨度相当大,赤潮在各海区发生的时间略有差异,其特点是在南海海区,以3~5月份最为多见;在东海海区,主要发生在5~7月份;在黄渤海海区,则大多出现在7~9月份。因此,赤潮在我国沿海的发生时间具有从南往北逐渐推迟的现象。这一时间分布特征与各海区水温升高的前后次序,雨季出现的先后,以及各海区赤潮生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密切相关。

赤潮发生过程

赤潮的长消过程,大致可分为起始、发展、维持和消亡四个阶段。

赤潮起始阶段

海域内具有一定数量的赤潮生物种(包括营养体或胞囊)。并且,此时的水环境各种物理、化学条件基本适宜于某种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

赤潮发展阶段

亦称为赤潮的形成阶段。当海域内的某种赤潮生物种群有了一定个体数量时,且温度、盐度、光照、营养等外环境达到该赤潮生物生长、增殖的最适范围,赤潮生物即可进入指数增殖期,就有可能较快地发展成赤潮。

发表我的评论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聚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