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乙酸是一种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内源生长素,属吲哚类化合物。又名茁长素、生长素、异生长素。
性质
吲哚乙酸是一种有机物。纯品是无色叶状晶体或结晶性粉末。遇光后变成玫瑰色。熔点165-166℃(168-170℃)。易溶于无水乙醇、醋酸乙酯、二氯乙烷,可溶于乙醚和丙酮。不溶于苯、甲苯、汽油及氯仿。不溶于水,其水溶液能被紫外光分解,但对可见光稳定。其钠盐、钾盐比酸本身稳定,极易溶于水。易脱羧成3-甲基吲哚(粪臭素)。对植物生长具有两重性,植物不同部位对其敏感度不同,一般根大于芽大于茎。不同植物对其敏感度也不同。
吲哚乙酸的作用:
在器官和整株水平上,吲哚乙酸从幼苗到果实成熟都起作用。吲哚乙酸控制幼苗中胚轴伸长的可逆性红光抑制;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下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地性;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的背光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光性;吲哚乙酸造成顶端优势;延缓叶片衰老;施于叶片的吲哚乙酸抑制脱落,而施于离层近轴端的生长素促进脱落;吲哚乙酸促进开花,诱导单性果实的发育,延迟果实成熟。
吲哚乙酸的使用方法:
1、浸泡:
(1)浸花 西红柿在盛花期以3000毫克/升药液浸泡花,诱导西红柿单性结实和坐果,形成无籽西红柿果实,提高坐果率;
(2)浸根 促进苹果、桃、梨、柑橘、葡萄、猕猴桃、草莓、一品红、石竹、菊花、月季、木兰、杜鹃、茶、水杉、杨树等作物生根、诱导不定根的形成,加快营养繁殖速度,一般用100-1000mg/L浸渍插条基部,容易生根的种类使用较低的浓度,不易生根的种类使用浓度略高的。浸泡时间约8-24小时,浓度高,浸泡时间短。
吲哚乙酸的作用机理是促进细胞分裂、伸长、扩大,诱发组织分化,提高细胞膜的透性,加快原生质流动。低浓度与赤霉素、激动素协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高浓度则诱导内源乙烯的生成,促进植物组织或器官的成熟和衰老。它是最早应用于农业的生根剂,也是广谱多用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般使用浓度为0.01~10毫克/千克。但它在植物体内外易降解,致使人工合成的吲哚乙酸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受到了相当限制,而未成为常用品种,在生产中多使用其类似物,如吲哚丁酸、萘乙酸、2,4一滴等,其效果相当,且价格便宜。
吲哚丁酸的基本生理功能与吲哚乙酸相似。被植物吸收后不易在体内传导,往往停留在处理部位,因而主要用于促进插条生根。虽比吲哚乙酸稳定,但见光仍易分解;单用对多种作物有生根作用,但与其他有生根作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混用,则效果更佳。例如,吲哚丁酸或吲哚乙酸用于促进插条生根时生出的根系细而疏、分叉多;而萘乙酸能诱导生出粗大、内质的多分枝根等,因而生产上多使用它们的混剂。
吲哚乙酸是植物生长素,即是一种能调节植物生长和发育的植物激素。因为植物都含有一些生长素,菜可以随便吃,就证明它没毒。无味,对人体无害。
生长素有多方面的生理效应,这与其浓度有关。低浓度时可以促进生长,高浓度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这种抑制作用与其能否诱导乙烯的形成有关。生长素的生理效应表现在两个层次上。
在细胞水平上,生长素可刺激形成层细胞分裂;刺激枝的细胞伸长、抑制根细胞生长;促进木质部、韧皮部细胞分化,促进插条发根、调节愈伤组织的形态建成。
在器官和整株水平上,生长素从幼苗到果实成熟都起作用。生长素控制幼苗中胚轴伸长的可逆性红光抑制;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下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地性;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的背光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光性;吲哚乙酸造成顶端优势;延缓叶片衰老;施于叶片的生长素抑制脱落,而施于离层近轴端的生长素促进脱落;生长素促进开花,诱导单性果实的发育,延迟果实成熟。
尿素中吲哚乙酸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尿液正常情况下也不会有吲哚乙酸存在。因为进入动物体内的时候吲哚乙酸已经被消化液消化。
吲哚乙酸也称生长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尿素和吲哚乙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有机化合物。其组成成分都是碳、氢、氧、氮。
吲哚乙酸对植物抽枝或芽、苗等的顶部芽端形成有促进作用。其前体是色氨酸。 吲哚乙酸就是植物生长素 生长素有多方面的生理效应,这与其浓度有关。低浓度时可以促进生长,高浓度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这种抑制作用与其能否诱导乙烯的形成有关。生长素的生理效应表现在两个层次上。 在细胞水平上,生长素可刺激形成层细胞分裂;刺激枝的细胞伸长、抑制根细胞生长;促进木质部、韧皮部细胞分化,促进插条发根、调节愈伤组织的形态建成。 在器官和整株水平上,生长素从幼苗到果实成熟都起作用。生长素控制幼苗中胚轴伸长的可逆性红光抑制;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下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地性;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的背光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光性;吲哚乙酸造成顶端优势;延缓叶片衰老;施于叶片的生长素抑制脱落,而施于离层近轴端的生长素促进脱落;生长素促进开花,诱导单性果实的发育,延迟果实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