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本病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该病可反复感染,一般为急性,少数迁延成慢性。
细菌性痢疾预防主要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同时注意传染源的管理与易感人群的保护。
1、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和带菌者,早期隔离、早期治疗。发现菌痢患者,应及时进行有效隔离和彻底治疗。患者的粪便等排泄物应进行严格消毒,对其居住、工作、活动频繁的场所应进行消毒。对从事饮食业、保育及水厂工作的人员应定期检查,感染者应立即隔离并给予彻底治疗。慢性菌痢患者和带菌者不得从事上述行业的工作。
1、要注意饮食卫生安全,由于灾区正值夏季,湿度大、温度高,食品很容易受到细菌、霉菌及各种化学物质的污染,所以注意饮食卫生非常重要。不要食用被水淹过或受其他原因污染的面粉、挂面、饼干、面包等;不要吃未洗净的瓜果;尽量不吃凉菜。
加强对集体食堂、食品原料、食品容器的卫生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食品污染,切断污染途径,不要用非食品包装袋和容器装运直接入口食品。
2、要加强环境水源消毒,要及时修复被洪水淹没的公厕、垃圾收集站点的设施,并进行消毒处理。”一定要对清淤后的环境喷洒消毒,对水灾致死的家畜、家禽等动物尸体要及时清理和掩埋或焚烧。对垃圾要及时处理,可燃物质尽量焚烧,消毒后深埋。
洪涝灾害期间,水源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卵、幼虫的污染,易引起疾病的发生与传播,洪涝灾区搞好饮水卫生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喝开水,不喝生水。要保持水具洁净,存水的用具如缸、桶、锅、盆等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
1.供水系统破坏,暴雨洪灾之后,饮用水供应系统被破坏,导致大规模的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在水灾发生时,人们为了生存,可能被迫饮用非清洁水源,这些水往往被上游的人畜排泄物、动物尸体等有害物质所污染。特别是严重的水灾,群众较长时间受洪水围困,就容易爆发肠道传染病流行。
2.食物短缺,像郑州这次千年不遇的暴雨,由于规模大,涉及人群多,难免救援不及时,这就导致很多人食物短缺,比如我们在朋友圈就看到了郑州人说很饥饿。
如果灾害持续,人们被迫在恶劣条件下贮存食品,很容易造成食品发霉变质,但为了生存又只能如此,这样就会导致食物中毒以及食源性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3.居住条件破坏,洪涝灾害会造成居住条件的大规模破坏,房子和车子都会被淹没,人们一开始只能露宿,接着在简陋的棚屋中居住相当长的时间,或者在一些体育馆、图书馆等场所避难,这样就造成人口集中和居住拥挤。露宿使人们易于受到蚊虫等吸血节肢动物的叮咬,这样虫媒传染病的发病可能会增加,如疟疾,乙型脑炎和流行性出血热等。
1、肠道传染病,灾后常见肠道传染病包括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和副伤寒、其他感染性腹泻,如寄生虫性腹泻,还有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的症状表现为腹部疼痛、腹泻、电解质紊乱。如果灾后发现自己存在这些症状需及时就医,完善相关的检查,在诊断明确以后,及时的进行对症的治疗。
水和食物是肠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暴雨洪水过后灾区的水和食物受到污染,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微生物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大量繁殖。不小心使用污染后的水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容易引发肠道传染病。
2、皮肤疾病,暴雨过后流水成分复杂,可能混有垃圾、化学物质等,水中病菌多,加上夏季穿的少,皮肤外露,很容易引发多种皮肤病。常见的有接触性皮炎(表现为红斑、肿胀、丘疹、水疱甚至大疱)、湿疹、虫咬皮炎、脚癣、过敏性皮肤病等。尽量避免蹚水,如必须外出要做好防护,束紧袖领及裤脚口,穿上雨靴,皮肤外露部位涂擦驱虫药水。
1、 不食用被水淹过、腐烂的蔬菜、水果。罐头类食品应当密封完好,并用洁净水清洗外包装后方可打开食用。
2、不吃隔夜或变质的食品,不吃有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味道异常的食品。
3、不食用已死亡的畜禽、水产品。冰箱内食品须煮熟后再食用。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
4、对取自井水、河水、湖水、塘水的临时饮用水,一定要进行消毒。被洪水淹过的食品容器、工具若要再使用,必须先清洗消毒。
5、注意手部清洁,不用手、尤其是脏手揉眼睛。各人的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如果不得不与传染病人共用脸盆,则应让健康人先用,病人后用,用完后用肥皂将脸盆洗净。
6、洪水过后,须及时清扫被洪水浸泡过的房屋,清洗被浸泡过的家具。在天气允许的条件下,可选择将清洗过的家具物品在太阳下晒一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