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夹雪的形态介于雨和雪之间,当低空温度不够低,或是高空中有较薄逆温层出现时,会导致一部分雪花在下落的过程中融化成水再进行凝结,另一部分雪花比较幸运,始终保持雪的形态,雨雪混杂在一起,就会形成我们看到的雨夹雪~不过这种降水相态的发生过程是比较短暂的,其常处于由雨转变为雪的阶段,或者是相反的阶段。
雨夹雪的特殊凝结现象对温度有要求,其主要发生在大气层最接近地面的部分的气温略高于水的冰点(0℃或32℉)时。
对于在冻结高度(freezing level)之下的低层暖空气,为了能够使从高处云层落下的雪融化为雨水,暖空气的空气层的厚度(depth)会在230m到460m之间变动,而这种变动是由雪花的质量与融解层(melting layer)大气的垂直温度梯度产生的。当融解层大气的厚度进入这一范围时,雨和部分融化雪将会自然地混合在一起,降落到地面时便会形成雨夹雪。
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沾合又重新冻结起来。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增大了。另外,在云内也有水汽,所以冰晶也能靠凝华继续增长。
但是,冰云一般都很高,而且也不厚,在那里水汽不多,凝华增长很慢,相互碰撞的机会也不多,所以不能增长到很大而形成降水。即使引起了降水,也往往在下降途中被蒸发掉,很少能落到地面。最有利于云滴增长的是混合云。
混合云是由小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同组成的。当一团空气对于冰晶说来已经达到饱和的时候,对于水滴来说却还没有达到饱和。这时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而过冷却水滴却在蒸发,这时就产生了冰晶从过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另外,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一碰它,它就要冻结起来。
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当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
1、 气象学性质不同:在气象学中把降水分为降雨和降雪两种。下雪是完全意义上的降雪,与降雨截然不同;下雨夹雪是降雨到降雪的过渡性质,还具有降雨的部分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特征。
2、 天气(温度)条件不同:下雪时地面气温必须低于3℃,否则降下来的就是雨水或雨夹雪,只有地表气温低于3℃时在高空中形成的冰块才不会被融化成液态水;降下雨夹雪时地面气温一般情况下是3℃或在3~4℃之间,在这样的气温条件下高空中冰块降落到近地面时既没有完全融化成液态水又已经被融化了一部分,才会形成冰水混合物。
1、 多吃主食及适量温热食物。适当选择产热高和温热性食物,主要有羊肉、牛肉、鸡肉、红枣等,这些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对于体质虚寒、阳气不足者尤其有益。
2、 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人怕冷与机体摄入某些矿物质较少有关。如钙在人体内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响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缩性和兴奋性;血液中缺铁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常表现为产热量少、体温低等。因此,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可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含钙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带、紫菜、虾等;含铁的食物主要有动物血、蛋黄、猪肝、黄豆、芝麻、黑木耳等。
3、 适量增加辛辣御寒食物。吃辣的食物可以祛寒。辣椒中含有辣椒素,生姜含有芳香性挥发油,胡椒中含有胡椒碱,它们都属于辛辣食物,冬天多吃一些,不仅可以增进食欲,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御寒能力。
1、 开窗通风防感冒
雨雪天气气温低,人们习惯门窗紧闭,而这样则为感冒病毒传播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病毒很快就会传入他人的呼吸道,传染感冒。
预防感冒,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雪后开窗通风,让雪后湿润、清新的空气进入室内,驱逐带有病毒的混浊空气,但此时一定要注意抗寒保暖。此外,使用空调的家庭应该将室内温度保持在16℃左右,不要太高,因为室内外温差大,频繁进出也容易引发感冒。
2、 雪天行走需防滑
在下雪时行走,或走在积雪时间较长的地上,最重要的是步幅要小且保持固定步调。切忌提重物,双手不要揣在兜里,因为双手来回摆动能起到平衡作用。走路要靠马路两边,防止被侧滑的车碰到或因着急躲车而滑倒。
雪天步行鞋子选择非常重要,高跟鞋与硬平底鞋要坚决拒绝。此外,不妨给鞋子加装“防滑链”。拿一条直径1厘米左右的粗绳子,在鞋子上面绕两圈以上,然后在脚腕处固定绑好,防滑效果非常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