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部发布《铁路主要技术政策》的通知
部属各单位:
经部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将修订后的《铁路主要技术政策》予以发布。请各单位、各部门及时组织学习,认真贯彻执行。
铁科技〔1993〕166号文发布的《铁路主要技术政策》同时废止。
铁路主要技术政策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为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适应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充分发挥铁路技术经济优势,积极发展铁路,满足运输市场需求。
第2条 铁路技术发展的总原则是:在国家发展战略指导下,加快科技进步,突出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运输安全为前提,不断提高运输能力、质量和效率。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相结合,积极采用高新技术,重视技术的综合集成。根据不同运输需求,采用不同层次的技术和装备,系统配套,发挥整体效能。改革管理体制,制订相应的政策,推动新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第3条 铁路技术发展的总目标是实现铁路现代化。逐步建立客运快速、货运快捷和重载、行车高密技术协调发展,高新技术与适用技术并重,不同层次技术装备并存的具有中国铁路特点的技术体系。建成能力大、质量高、效益好、安全可靠、全面信息化的现代化铁路。技术发展方向是:旅客运输高速化、快速化,货物运输重载化、快捷化,运营管理信息化,安全装备系统化,建设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科学化。
第4条 本技术政策是铁路技术发展的纲要文件,铁路有关规划、规章、规程、规范、标准等均应据此适时编制和修订。
第二章 列车速度、密度、重量
第5条 普遍提高行车速度,积极增加行车密度,合理确定列车重量。以满足运输市场需求、充分利用运输资源、提高经济与社会效益为目标,实现三者的合理组合。
第6条 行车速度:提高列车速度是提高铁路运输质量及技术发展的重点。继续实施提速战略,扩大提速范围。在经济发达、客流集中的运输通道,修建速度300km/h左右的高速铁路,其线、桥、隧等主要固定设施要预留进一步提高速度的条件。
以客运为主的快速铁路旅客列车最高速度200km/h,繁忙干线旅客列车最高速度140~160km/h,其他线路旅客列车最高速度120km/h.快运货物列车最高速度120km/h,普通货物列车最高速度90km/h.
第7条 行车密度:追踪列车间隔时间高速铁路按3~4min设计;以客运为主的快速铁路按5min设计;繁忙干线双线自动闭塞区段按6min设计;单线区段平行运行图周期最小按30min设计。
为增加全路平均行车密度,要不断提高双线、多线、电气化和自动闭塞线路的比重。
第8条 列车重量:普通旅客列车不大于1100t,旅客列车编组不大于20辆,车站到发线有效长650m.
普通货物列车一般3000~4000t,车站到发线有效长850m;重载货物列车5000t,车站到发线有效长1050m;运煤专线可开行10000t的重载货物列车,部分车站到发线有效长1700m;快运货物列车一般不大于1500t.
使用轴重25t低动力作用的大型四轴货车,进一步提高列车重量和运输效益。
第三章 路网建设
第9条 路网建设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满足市场需求、国土开发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做好总体规划。大力修建新线,加强既有线技术改造。新线建设以客货运输大通道和西部铁路为重点,既有线改造以提速、扩能和电气化为重点。加速快速铁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的建设,积极发展电气化铁路。推动合资铁路、地方铁路的建设,积极参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不断扩大路网规模、优化路网结构和提高路网质量,逐步建成四通八达、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铁路网。
第10条 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必须加强前期工作,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合理选定技术标准,做到远近结合,固定设备与移动设备、点与线、干线与支线之间的协调配套,提高运输能力、运输质量和投资效益。
第11条 客货运输特别繁忙的干线,应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修建第二双线,实行客货分线运输。以客运为主的线路积极采用高速技术。
第四章 铁路运输
第12条 继续扩大运输能力,大力提高运输质量。采取客货运输并重的方针,重视发展旅客运输。
加强运输组织理论研究,采用先进实用的技术装备及科学的运输组织方法,优化运输资源的配置,调整运输产品结构,强化市场营销,提高竞争能力,以适应客货运输数量和质量需求不断增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需要,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第13条 铁路运输组织必须贯彻集中统一指挥的原则,优先安排国家重点运输任务。重视运输组织方式创新,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改革货物运输计划、列车编组计划及列车运行图的编制办法,提高编制质量。严格按编组计划编组列车、按运行图组织行车。大力提高列车正点率。
第14条 全面提高旅客列车速度。扩大朝发夕归、夕发朝至、一日到达、快速及旅游等列车的数量和运行范围。提高旅客运输的装备水平,逐步建立以高速铁路、快速铁路为主的快速客运系统。
发展城际、市郊旅客运输。
第15条 简化货物运输的手续和环节,加速车辆周转,缩短货物送达时间。推进集中化运输和“门到门”运输。开行多种形式的货物列车。发展大宗货物重载运输和高附加值货物快捷运输。快运货物列车“客车化”。逐步形成快捷货运系统。
第16条 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改革管理体制,发展国际标准箱。建设一批大型集装箱办理站,开展大陆桥运输和多式联运。
第17条 发展特种货物运输。增加专用运输工具,扩大运输能力,加强组织管理,改善运输条件。
改革冷藏运输管理体制,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冷藏集装箱和新型冷藏运输工具,开发相应的配套设备,逐步淘汰加冰冷藏车。促进冷藏运输链的建立。开发与采用新冷源和其他保鲜技术。
第18条 发展直达运输。加强装卸基地建设,优化编组站布局及作业分工,减少车辆中转及改编次数。路网性编组站加速实现综合自动化;作业量较大的编组站实现自动化;其他编组站采用适用的技术装备。
第19条 繁忙干线应在列车运行图上安排工务、电务、供电等设备综合维修“天窗”。“天窗”时间:采用中、小型养路机械的区段90~120min;采用大型养路机械的区段150~180min.双线区段的设备维修“天窗”应按上、下行设置,施工时可组织反向行车。
第五章 铁路行车安全
第20条 铁路运输生产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依靠先进技术和装备,保障行车安全。以行车安全为核心,保障旅客运输安全为重点,系统配套发展铁路安全技术与装备,制订、修订有关行车安全的规程、法规和标准,加强安全管理,完善行车安全保障体系。
第21条 大力发展安全检测技术,建立监测、控制和管理决策为一体的高度信息化的安全监控网络。
完善并推广机车和车辆故障检测诊断系统、对固定设施进行多层次多方位检测的技术和装备、机车车辆安全运行的地面检测系统,研究采用固定设备在线自动检测、远程诊断及故障预报预警技术,实现列车安全运行动态检测和行车主要设备的实时监测与控制。
第22条 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大力提高运输设备的可靠性。进一步完善检修体制,对关键零部件进行寿命研究,实行寿命管理,制订科学的检修标准,不断提高检修质量。
第23条 研究泥石流、洪水、滑坡、坍方、落石、岩溶坍塌等重大自然灾害的防治、预报预警技术。研究开发高速铁路灾害预警预防系统。
第24条 研究事故救援、快速抢修和长隧道消防技术与装备,加速救援手段的现代化。发展铁路道口安全保障设备,减少道口事故。
第25条 大力提高行车人员素质,研究应用人机工程理论,改进设备机具,改善作业环境和条件,加强自控和互控手段,减少人为事故。
第六章 铁路信息化
第26条 铁路信息化是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加快以铁路综合运营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铁路信息化。
第27条 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应坚持全面规划、统一规范、统一标准、资源共享、设备共用,实行工程化管理,并与管理体制改革相配套。近期建成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及车号自动识别、全路客票发票和预订、综合办公自动化、铁路成本核算等系统。在产品及工程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基础数据采集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普遍采用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的应用,发展各种信息服务和相关技术。
第28条 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应立足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做到统一基础编码,坚持开放性和规范化,加强应用软件开发和实施的组织管理,防止重复开发。加强信息系统投产后的应用管理,发挥综合效益。
第29条 充分利用共用通信资源和网络技术,加快开发高效、实用、安全的铁路企业网并与公用网互联,以适应铁路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第30条 重视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完善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体制,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不间断运行。
第七章 机车、车辆与供电
第31条 大力发展电力机车牵引技术,积极提高电力牵引承担的换算周转量的比重。在高速铁路、快速铁路、运煤专线、繁忙干线及长大坡道、长隧道、高海拔地区等线路上,应采用电力机车牵引。其他线路及调车作业应采用内燃机车牵引。
第32条 积极发展交流传动技术,逐步完成直流传动向交流传动的转换。实现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设计模块化、简统化。发展机车新型转向架、微机控制、检测诊断等新技术。货运机车最大轴重25t.
第33条 发展自重轻、性能好、满足不同层次旅客需要和不同运用条件的空调客车、快速客车、双层客车、高级旅游车等新型客车,逐步形成系列。推广机车向客车供电技术,采用DC600V供电制式。高等级旅客列车应采用集便装置。
第34条 积极研制高速旅客列车。在旅客运输繁忙的城际铁路可采用电力或内燃动车组。开发应用摆式列车和先进的城市轨道列车。
第35条 发展自重轻、强度高、耐腐蚀的新型通用及专用货车。发展运行速度120km/h的快运货车。开发应用轴重25t低动力作用的大型四轴货车。改造转8A型转向架,以适应90km/h运行速度的要求。加快淘汰滑动轴承和旧杂型转向架。采用大容量新型缓冲器,逐步淘汰旧型缓冲器。
第36条 电气化铁道供电能力必须与运输能力相适应,供电设施预留发展条件。发展牵引供电系统综合整治技术,提高电气化铁道的供、用电质量。逐步实现牵引供电系统监控自动化、远动化及运行管理智能化、性能检测及故障诊断现代化。
大力提高电气化铁道的运行可靠性,提高接触网的结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采用高强度、耐腐蚀、少维修或免维修的接触网零部件,优化牵引供电系统与机车设备的绝缘配合,改善弓网关系,积极研究采用自动过分相装置和弓网安全监测装置,开发接触网施工、检修新型装备。
第37条 机车车辆主要零部件实现系列化、标准化。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机车车辆及其主要零部件的技术性能、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实现免维修或少维修。采用科学方法对机车车辆制造、运用、维修的全过程进行分析评估。
第38条 客车采用盘形制动。推广电空制动、双管供风、防滑器、小间隙自动车钩和密接式车钩等装备。机车采用空电联合制动及新型基础制动装置,研究减少列车纵向冲动的技术措施。货车采用120型空气制动机及空重车自动调整装置,逐步淘汰GK、103等旧型制动机,积极采用高摩闸瓦,发展整体铸钢轮。快运货车采用新型基础制动装置。动车组采用复合制动模式。
列车紧急制动距离分别不得超过:
旅客列车:
120km/h-800m 140km/h-1100m 160km/h-1400m 200km/h-2000m 250km/h-2700m 300km/h-3700m
普通货物列车:90km/h-800m
快运货物列车:120km/h-1100m
第39条 积极推进机车车辆修制改革,在预防修基础上,开展状态修、换件修和主要零部件的专业化集中修,推广先进检测手段和维修装备,形成运用、维修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客车按走行公里检修模式。
第八章 工程与工务
第40条 铁路勘测设计应采用航测、遥感、物探、卫星定位测量、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勘测设计一体化、智能化。结构设计研究采用可靠度理论。
铁路选线或改线应加强地质勘察,积极推广综合勘察技术,无法绕避不良地质、水文复杂地段时,应采取工程措施,不留后患。必须注重铁路长远的综合经济效益,加大曲线半径,优化平面线型及布设。合理选择限制坡度,充分发挥牵引动力的作用。
第41条 加强路基质量控制。加强边坡防护和防、排水措施,积极采用新型支挡结构和路基加固新技术,积极推广土工合成材料。采用新技术处理线路结构变化的过渡段。
桥梁应向高强、轻型、整体、大跨度、新结构发展,提高桥梁的耐久性。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的桥梁设计应进行列车-线路-桥梁整体动力特性分析。制订新的桥梁活载标准,提高以货运为主的新建线路桥梁的设计荷载等级。
既有干线桥梁与路基应根据运输需要,逐步进行改造与加固。
加强隧道的地质勘测和监测。积极采用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和控制技术,研究灾害的防治和报警技术。广泛采用机械化施工。研究有利于围岩稳定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提高隧道结构的整体强度。积极开发越江、越海隧道等技术。发展城市地下工程技术。开展施工对既有结构物影响和相应施工装备的研究。
第42条 优化轨道结构,实现各部件性能的合理匹配,提高轨道整体结构承载能力。高速铁路、快速铁路和干线采用60kg/m钢轨轨道结构。繁忙干线应采用60kg/m的淬火轨或微合金轨。重载运煤专线可采用75kg/m淬火钢轨轨道结构。
扩大无缝线路的铺设范围,推广跨区间无缝线路。高速铁路和以客运为主的快速铁路,建设时应一次铺设无缝线路。研究和采用适用于不同运输条件下的道岔,提高道岔的铺设质量和使用寿命。主要干线采用新型轨枕和一级道碴。发展少维修、高性能的弹性扣件。研究开发无碴轨道结构技术。
第43条 高速铁路、快速铁路、繁忙干线应采用大型养路机械养护线路。加速大型养路机械国产化。发展岔区和桥隧等特殊地段的专用养路机械设备。研制并采用新型施工机械,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第44条 建立工程建设、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线、桥、隧养护维修标准和制度,开发和采用新型的检测、计量设备,研究采用轨道、路基、桥梁、隧道等的诊治技术及桥梁状态评估技术,提高工务设备的养护维修管理水平。
第九章 信号与通信
第45条 铁路信号与通信的技术发展方向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综合化。
第46条 积极采用调度监督、调度集中设备及配套技术,研究发展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加快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现代化建设。以客运为主的快速铁路与高速铁路应建立相应的综合调度系统。
第47条 积极发展列车运行安全控制与配套技术,不同速度等级的线路应采用不同层次的技术装备。
单线半自动闭塞区段,应完善区间列车占用安全检查设备;繁忙区段可采用自动闭塞。双线区段,应采用自动闭塞;繁忙区段发展采用多信息、双方向自动闭塞。
列车运行速度不大于120km/h的线路,采用机车信号与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列车运行速度不大于160km/h的线路,逐步实现以机车信号为行车凭证,采用列车超速防护系统或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列车运行速度不大于200km/h的线路,采用以多信息无绝缘轨道电路为基础、车载信号作为行车凭证的列车超速防护系统。列车运行速度200km/h以上的高速铁路,研究采用以数字编码无绝缘轨道电路为基础、具有间隔自动调整功能的列车运行智能控制系统及高速、快速列车信号兼容技术。
第48条 积极稳妥地采用计算机联锁设备。在干线逐步推广分动外锁闭道岔转换装置,研究发展区域性计算机联锁控制技术和行车调度指挥、列车运行控制、计算机联锁一体化技术。
第49条 铁路通信应充分利用公用基础网络资源,优化配置、强化管理,确保铁路通信的安全可靠、灵活畅通。铁路通信以光缆通信为主,数字微波与数字卫星通信为辅,综合利用多种传输手段。铁路通信应加强保密措施。
第50条 铁路通信应采用先进的传输、交换、接入等新技术,发展数据、图象、文字、传真等非话业务,提高铁路通信的现代化水平。
第51条 发展数字调度通信、列车无线调度通信、集群移动通信、应急通信、会议电视电话等专用通信系统,满足铁路运输生产、经营管理、行车安全、事故抢险等需求。
第52条 提高铁路信号与通信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立现代化维护管理体系,采用微机监测和远程诊断等新技术,完善维修技术手段,改革维修体制,延长维修周期,逐步实现设备的状态修,不断提高维护水平。
第十章 质量、环保与节能
第53条 贯彻“以质量为中心,标准化、计量为基础”的方针。加大质量技术监督力度,强化标准化和计量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运输服务质量。
第54条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立适应铁路技术发展的铁道行业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实施的监督。
第55条 强化铁路专业计量工作,提高计量器具配备率、受检率,提高铁路专用计量检测水平,采用在线计量检测技术和先进的专用计量检测仪器设备,为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提供技术手段。
第56条 贯彻GB/T19000-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强化质量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技术进步。
第57条 完善工业产品监督检验、招标采购和验收制度,扩大监督抽查范围,开展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提高铁路工业产品的质量。
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严格执行建设程序,健全工程管理制度,强化施工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完善保证客货运输质量的各项措施,提高运输服务质量。
第58条 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和铁路有关规定,积极推行GB/T24000-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
铁路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设计、施工要保护生态环境,尽量减少扰动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满足行洪、泄洪要求,注意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的保护。重视铁路沿线的绿化。
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第59条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提高废水、废物的回收利用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处理列车垃圾和污物。积极采用减振降噪新技术。排放的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和产生的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60条 认真贯彻国家的用电、用热、用水能耗标准,未达到标准的铁路设备应进行技术改造。发展适应铁路特点的新能源或代用品,推广运用节油、节电、煤炭清洁燃烧、余热余能综合利用、水的净化和循环利用等新技术。
附件:《铁路主要技术政策》说明(略)
( 责任编辑: 胡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