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明确表示,本届政府最在意5项经济指标。在今年7月举行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他提出,要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增长、物价、就业、收入、环保多重目标协调发展”。
事实上,在本届政府组成以来召开的10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这5项指标的脉络一直清晰可见、贯穿始终。其中包含的理念与实践,投射出本届政府的施政思路,勾勒出推进中国经济转型的轨迹,也显示了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追求“更有含金量”增长的决心和信念。
“增长”:发展是中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老百姓过好日子的基础
2014年6月召开的一次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曾语重心长地对参会地方负责人说,要牢记“中国的基本国情”。
2014年7月15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
“我们时刻不能忘记,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仍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总理说,“我们说,不唯GDP论英雄,不片面追求GDP,但这并不是不要经济发展的合理速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平均9.8%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经济奇迹。而现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仍处在“中高速增长时期”的中国经济,其增速不仅关乎中国当前与长远发展,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增长”始终是李克强最为关注的经济指标之一。在过往的10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稳增长”一直是其中重中之重的议题之一。
在今年3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说,保持合理增速、推动经济发展,这是中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老百姓过好日子的基础。
“如果经济的‘数量’指标跟不上,那‘质量’指标也会下滑。”他说,“我们一定要兑现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物价”:不仅关系宏观经济走向,更与每个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相比于“增长”,“物价”这项经济指标,不仅关系宏观经济走向,更与每个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物价增长过快引发通货膨胀会使百姓的钱包迅速“缩水”,反过来物价负增长又会引发通货紧缩,也会直接危及经济的平稳运行。
因此,本届政府不仅将“物价”列为最看重的指标之一,而且对其波动的上下限都给予了更多关注。在总理“区间调控”的理念中,“合理的物价涨幅”是“合理区间”的上限。
而在今年3月的全国人大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在回答韩国记者提问时强调,中国没有出现通货紧缩,但因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下跌,中国当前物价总水平比较低,可以说是“被通缩”。他表示:“对这一问题,我们有应对,也有进一步的准备。”
根据刚刚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经济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CPI增长1.3%。这既处在总理所言的“合理区间”,也为进一步推进价格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业”:有就业就会有收入,老百姓就能实实在在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用“三稳”作为对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结:增速稳、物价稳和就业稳。他在此前的博鳌论坛致辞中说:“只要能保持充分的就业,GDP高一点、低一点都没问题,都处在合理区间。”
事实上,在各个场合,“就业”一直是李克强最为在意的经济指标之一。在过去10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通稿中,“就业”一词共出现了150次。
高校毕业生就业、完善支持创业就业的税收政策、进一步简政放权促进创业就业、适时发布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等议题,成为国务院常务会这一“国家治理行政系统最高决策平台”的密集议题。
也是在这些政策的促动下,2015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9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88万人,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始终保持在5%-5.1%之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就业实现了“逆势上扬”。
在今年6月10日的常务会议上,李克强说,就业率对于衡量经济好坏“至关重要”,实现充足的就业,是发展经济的基本目标。
“有就业就会有收入,老百姓就能实实在在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总理说。
“收入”:如果无法让人民群众收入增长,那GDP增速再高,也是“自拉自唱”
作为宏观调控的传统调控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这三项指标可以说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的“关注点”。不过,李克强总理领导的新一届中央政府,又为经济增长增添了新的内涵:收入。
李克强曾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提出,相对于GDP的增长,大多数人民群众更关心自己的收入。他强调:“如果我们无法让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那GDP增速再高,也是‘自拉自唱’。”
将“收入”列为政府经济工作最为关注的指标之一,这是本届政府对于通行宏观调控思路的一大补充,也是总理“惠民生”理念的直接体现。正如他在去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明确表示的那样:“我们更注重的是数字背后的民生。”
根据刚刚发布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931元,同比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继续“跑赢”GDP增速。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曾说:“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跑赢GDP增长幅度,这是我们很乐意看到的增长。”
“环保”:既与民生紧密相连,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措施
“雾霾现在成了网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已成为民生改善的当务之急。对于这一问题,政府决不能回避。”2014年2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开门见山地说。
围绕这一问题,他向汇报的有关部门负责人连发数十问,还对一些列出计划的工作要求“加码”,强调要加强科学论证,一旦做出承诺就一定要兑现,“政府绝不能放空炮”。
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问题,既是城乡居民面临的“心肺之患”,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结构失衡的一个缩影。因此,加大“环保”治理力度,不仅是本届政府对于民生的承诺,更是推进中国经济“调结构”的重要抓手。
本届政府成立以来,有7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环境保护问题,先后讨论通过了被称为“大气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被称为“水十条”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并部署推进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甘肃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全国五大湖区湖泊水环境治理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
数据显示,从2011年至今,中国单位GDP能耗强度分别下降2.0%、3.6%、3.7%、4.8%。2015年上半年,这一降幅达到了5.9%。
“治理污染既与民生紧密相连,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措施。”总理曾在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
当然,本届政府最在意的这5项经济指标,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充分就业可能伴随着物价上涨;推进环保工作、关停高耗能企业,可能在短期内造成经济增速放缓,等等。这使得本届政府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艰巨。
如何让这5项指标之间更加平衡?李克强总理在今年7月初主持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给出答案:“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宏观调控正确取向……在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双赢和促进经济行稳致远上持续发力。”
安全网新闻延伸阅读:总理宏观调控“三部曲”
事实上,在本届政府召开的10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的宏观思路灵活运用,贯穿在不同领域的决策部署,把舵中国经济避行险滩暗礁,努力驶向更好方向。
■ 区间调控:增长、物价、就业、收入、环保多重目标协调发展
201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出口数据大幅波动,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唱衰中国”的声音在国际舆论中此起彼伏。当年6月的一场“钱荒”,更是让金融系统备受震撼。然而几个月的时间里,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几个最常被强调的关键,始终是“深化改革”、“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盘活存量”。
当年7月,李克强在广西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提出只要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政府就不刺激干预,专心调结构、促改革。
这是总理首次对“合理区间”作出具体阐释。他当时说:“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在2015年7月举行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总理又为“合理区间”增加了新的指标:“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增长、物价、就业、收入、环保多重目标协调发展。”
■ 定向调控: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滴灌”
中国经济现实中,一些看似矛盾的市场现象,让宏观调控的决断更加艰难:货币“池子”里的水不少,但很多小微企业因为融资难、融资贵而“嗷嗷喊渴”;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过剩产能令人头痛,但很多地区、城市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014年7月,李克强总理在一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首次阐释了“定向调控”的理念。他说,必须坚持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注重实施定向调控。也就是保持定力、有所作为、统筹施策、精准发力,在调控上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滴灌”。
“定向”、“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到底面向哪些领域?最佳的解读切口,依旧是国务院常务会议。
从2014年4月至今,有8次常务会议先后研究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简化合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征收率,加快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有关政策落实,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在全国范围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部署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快铁路建设,打造长江经济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重大水利工程等建设。
不难发现,“定向调控”的两个方向,一是对小微企业、“三农”等市场主体“减负”,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二是支持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建设,拉动投资。而这两个方向,正是李克强总理为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发展确定的“双引擎”。
■ 相机调控:面对经济形势变化,要更加当机立断
本届政府宏观调控思路的最新一次丰富内涵,是在今年7月9日举行的部分省(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当时提出,要灵活施策,针对形势变化精准发力,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相机实施预调微调,在改革创新中释放新红利。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提出,“相机调控”一词体现出本届政府欲加强宏观调控决断力,“面对经济形势变化,要更加当机立断”。
显然,从“区间调控”到“定向调控”再到“相机调控”灵活运用,新一届政府组成以来正在力图走出一条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控风险的“多赢”路子。
更多关于经济运行宏观调控的资讯内容尽在本安全网站公共安全频道。
( 责任编辑: 刘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