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消息:首届松江半程马拉松赛21号开跑。上午10时多,一名男选手在19.4公里处突然倒地,心跳呼吸骤停。抢救医生表示,对半程马拉松而言,终点附近是猝死的高发段;而黄金救援5分钟是抢救猝死的关键。
上午10时15分,龙源路广富林路路口,一名36岁的男子在跑到19.4公里处突然倒地,急救医生赶来后发现该男子呼吸心跳已经骤停,立即对其采取胸外按压、体外除颤等急救措施,为其打开静脉通路进行快速输液,并冰敷降温。经过一系列急救措施,男子终于恢复心跳,后被送往市一医院南部进一步治疗。
参与抢救的张锋医生告诉记者,若不是牢牢把握“黄金救援五分钟”,该参赛者的脑部和其他重要器官都将遭受损伤,甚至可能丢了性命。此外,同样在19公里处,该组医疗救援小组还抢救了一名因低血糖导致晕倒的参赛者。
记者查询获悉,去年11月,上海国际马拉松的赛道上,时尚达人韩火火也在跑过18公里后突然昏厥倒下,心脏骤停,经包括上海中山医院心外科医生在内跑友们现场急救后,由120送医。
医生介绍,半程马拉松运动猝死的高发段,是在18至20公里段,距离终点处;全程马拉松猝死的高发段,是在35公里后。这与寒冷或高温使得人体运动能力受到一定限制,或因为疲劳导致机体对于运动负荷适应能力下降有密切关系。马拉松比赛导致猝死的原因中,90%以上是心脏问题。常见的运动猝死,实质是心室异常颤动后,心脏会短暂地停止跳动、停止供氧。如果不能及时除颤,每晚1分钟,存活几率便降低7%至10%。10分钟后还得不到有效救治,生还希望就十分渺茫。
医生提醒,市民参加马拉松赛切不可高估自己的运动能力,要视自身身体状况而定。如果之前有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肌炎的,要特别注意。同时,在跑的过程中,如果选手自觉心慌、胸闷、出冷汗、心律乱等情况,最好适可而止,并向医护人员求助,千万不要盲目坚持,否则很可能会有悲剧发生。
心搏骤停时,心脏虽然丧失了有效泵血功能,但并非心电和心脏活动完全停止,根据心电图特征及心脏活动情况心搏骤停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安全网小编给大家总结了以下几种类型,请大家详细了解一下吧!
1、心室颤动:心室肌发生快速而极不规则、不协调的连续颤动。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连续的室颤波,频率为200-500次/分,这种心搏骤停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心室颤动如能立刻给予电除颤,则复苏成功率较高。
2、心室静止:心室肌完全丧失了收缩活动,呈静止状态。心电图表现呈一直线或仅有心房波,多在心搏骤停一段时间后(如3~5min)出现。
3、心电-机械分离:此种情况也就是缓慢而无效的心室自主节律。心室肌可断续出现缓慢而极微弱的不完整的收缩。心电图表现为间断出现并逐步增宽的QRS波群,频率多为20-30次/分以下。由于心脏无有效泵血功能,听诊无心音,周围动脉也触及不到搏动。此型多为严重心肌损伤的后果,最后以心室静止告终,复苏较困难。
心肺骤停的以上3种类型及其心脏活动情况虽各有特点,但心脏丧失有效泵血功能导致循环骤停是共同的结果。全身组织急性缺血、缺氧时,机体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增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及相关激素,使外周血管收缩,以保证脑心等重要器官供血;缺氧又导致无氧代谢和乳酸增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急性缺氧对器官的损害,以大脑最为严重,随着脑血流量的急骤下降,脑神经元三磷酸腺苷(ATP)含量迅速降低,细胞不能保持膜内外离子梯度,加上乳酸盐积聚,细胞水肿和酸中毒,进而细胞代谢停止,细胞变性及溶酶体酶释放而导致脑等组织细胞的不可逆损害。缺氧对心脏的影响可由于儿茶酚胺增多和酸中毒使希氏束及浦氏系统自律性增高,室颤阈降低;严重缺氧导致心肌超微结构受损而发生不可逆损伤。持久缺血缺氧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肝小叶中心性坏死等脏器损伤和功能障碍或衰竭等并发症。了解更多关于急救的安全常识,请关注安全网的户外急救频道
( 责任编辑: 孟洋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