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发布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舆论持续高涨。由于笔者近年对农村建设的研究,不得不涉及城乡关系以及城市人口承载力方面的问题,自然也十分关注全国已经为数不少的各类新区建设。当然,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雄安新区更有特殊意义。
雄安新区有利于打造华北城市群
雄安新区设立的初衷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减缓北京大城市病。我国特大、超大城市都有交通拥挤、空气不良、热岛效应明显等城市病,北京尤甚。
北京遇到的最突出的城市发展问题,不是缺乏建设用地,甚至也不是水资源严重匮乏,而是居民生活的种种不适。相当一部分北京居民以较大成本换取了其他一些好处,如果这些好处能在其他城市更易得到,相信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离开北京。
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高水平的服务机构悉数集中于首都,并不利于国民共享服务。甚至一些在全国有系统布局的公共部门,也并没有必要将总部布局在首都。这种情况在国际上都有例可循。例如美国,其一流大学基本都在华盛顿以外。美国农场局(相当于美国农民协会总部),设在芝加哥。美国中央情报局曾经在华盛顿,后来也迁到了弗吉尼亚州的兰利。如果公共部门的布局充分考虑运行安全及成本,公共财政又能充分体现地方发展的利益要求,大量全国性企业及事业机构会倾向于分散布局。
有实证研究表明,相对平衡的城市布局对农业现代化很有好处。哪个区域有发达城市,哪个区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也会相对较高。河北省本来缺少经济辐射能力强的城市,也没有达到一线水准的城市。若真将雄安新区建设成为一座国际一流的、规模合适的城市,对华北形成兼顾城乡发展、更有效率的城市群,也是有可能的。
雄安新区的城市人口规模不会太大
目前,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看,未来雄安新区的城市人口规模不会太大。如果这里也崛起一个20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那不过是把“城市病”做了一个移植而已。
按照目前官方披露的消息,雄安新区远期的用地控制规模是2000平方公里,这不应是城市建成区的占地规模。然而,这里城市建成区的规模到底多大合适,还是需要借鉴国际经验。荷兰的城市规划建设备受规划界人士肯定与推崇。荷兰的国土人口密度几乎是我国的3倍,但其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则不到4000人。
假设雄安新区未来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为5000人/平方公里,新区按2000平方公里计算,开发强度为40%,则城市建成区面积不应超过80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不应超过400万人。
要知道,这是一个远期的目标。近期的100平方公里建设规模,吸纳的人口不会太多。按照这个情形,眼下各类的“炒房团”就显得太过盲目。如果炒出一个大泡沫,不仅影响建设,最终还会让自己吃苦头。
那么,4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是不是太小?笔者看来,应该不是。这样规模的城市,如果又要做国际一流的城市,居民收入不应太低。按人均GDP30万人民币算,总量就是1.3万亿。低于这个数,就谈不上一流。然而,达到这个数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这里不是主要靠工商税收支撑财政,要让中央财政的事业经费支持城市运转,城市规模就不能太大。从效率及环境等因素考虑,这样的城市规模也不算小了,且恐怕也不宜再大了。在近期,恐怕还是要致力于做好100万人口左右的新城区建设。
新区践行宜居理念才能吸引周边人
其实,让雄安新区至少成为国内最宜居的城市的理念是必需的,否则将对北京人口没有吸引力。建设雄安新区的目标恐怕只能比北京更高。而要做好这件事,不应该沿袭近年国内城市建设的旧理念、老做法。依笔者学习体会,雄安新区的城市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规划要留有余地,给城市自主发展留下一定空间。有先锋规划理论家指出,好的城市是长期自然演化的结果,依靠短期的全面规划打造一个美丽城市是很偶然的事件。按照这个理念,在雄安新区的城市规划中,应注意收缩指令性详细规划的范围,给民间好的建设思路留下生成、发酵和落实的机会。
其次,要把市民居住健康、舒适的要求放在首位。中国这些年城市扩张的最大败笔,就是公共部门用地及工商企业用地的比例过大,市民居住用地受限制太死。市民主体应该居住在独栋或联排的房屋中,这是居民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需要。这些都有实证研究佐证,而不是单纯采纳某些规划专家的意见,为了节约所谓交通成本,让市民住高层。经合理规划,在5000人/平方公里、居民区占地比例45%左右的条件下,多数市民家庭居住在独栋、联排的房屋内是可能的。城市的CBD可以有高层,有标志性建筑,主要由公共部门和工商部门使用。在当今世界几乎全部一流城市,多数居民拥有或使用独栋房屋。
再者,要慎重拆迁,能不拆尽量不拆,能用商业谈判办法尽量用商业谈判办法。雄安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国有土地相对较多,重要的公共设施建设可以利用这些不存在拆迁问题的土地。旧的居民区当然需要整理、改建、修缮,但根据我国多地经验,这项工作不一定由政府大包大揽。用协商民主、利益分享的办法解决这类问题,往往能事半功倍,甚至还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 责任编辑: 孟洋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