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千龙网联合首都互联网协会发布《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57.8%的中学生使用微信沟通,微信成为中学生最主要的聊天工具。同时,还有四分之一的中学生选择在微信中屏蔽家长及老师。对于微博、微信内容的真实性,有高达69.6%的中学生认为朋友圈里所有信息来源中,大部分是可靠的。
众所周知,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信息,很多都是真假难辨,造谣虚假信息更是比比皆是。甭说是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就是知识量比较充裕的成年人,都不能做到完全正确识别。因此,教育管理者们多管齐下,共同来引导学生正确辨识虚假与真实的信息,提高中学生安全上网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
其实,学生们不应该屏蔽家长和老师。之所以有的学生选择在微信中屏蔽,23.5%的人的理由是不想听父母唠叨。从中学生处于成长与成熟的特殊阶段而言,应该可以理解。毕竟,年轻人是把微信看成与同龄人,特别是伙伴儿分享经历、表达意见、发泄情绪和社会交往的平台,不愿意师长监督监视。不过,从正确识别真假信息的角度来看,屏蔽家长和老师,的确有些不足取。因为成人的知识量、分辨力要比未成年人强得多,有着比较大的知识与判断优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还是尽量不要屏蔽师长为好。当然,教师和家长也要注意沟通方式,应该像自己的其他朋友一样,对孩子充分尊重和信任,做孩子的聆听者和参谋,而不是动辄评判、管教,无端地找孩子的麻烦,千万别因为生硬管教而引发孩子们的逃避、抵触与反感。
此外,要提高学生们的防范意识。在中学生微信中,个人头像的真实程度接近50%,姓名的真实程度超出50%,46%的人会显示个人位置,有四成多的中学生没有设置好友添加验证权限,个人隐私受到威胁。此外,扫二维码更是很多青少年的随手习惯,还有37.1%的青少年使用过微信支付进行消费。这些不经意的行为,都形成了不小的安全隐患,亟须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因此,笔者建议中学生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时禁止陌生人查看照片,小心微博相册、签到、足迹等,学会朋友圈照片、地理定位、评论功能等权限设置,合理选择软件安全控件,增强自己的判断意识和问题处理能力,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当然,家长学校还要进行正确的引导。网络欺诈、个人隐私和涉黄涉毒是最容易侵害青少年权益的三个网络痼疾,需要有关部门加大治理力度,为青少年上网创造一个更加晴朗和安全的空间。尤其是学校和家长,应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的教育,使中学生不断增强自控和自护能力,还要对孩子进行安全上网的引导,让孩子能快速识别网络不安全因素。同时,在让孩子接触负面信息的同时,扩大给孩子传播更多的正能量信息,尽量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带领孩子认识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孩子有疑问的话,家长和学校再给予正确的解释与引导,让孩子能够正视社会的两面性,提高是非判断力。因为,“如何看待”要比“看到了什么”更加重要。
( 责任编辑: 佰佰安全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