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树病害

首页 > 知识 > 安全知识百科 > 自然灾害 > 内容
香樟树病害

香樟赤斑病:

又称香樟赤枯病,是香樟叶部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初期,在叶缘、叶脉处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的桔红色病斑,边缘褐色,中央散生黑色小粒。随着病斑的扩大,叶面病斑连在一起,看上去象“半叶枯”,引起叶片提前大量脱落。

发病规律:

病原为半知菌的叶茎点霉菌,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在落叶病斑上越冬,为第二年初侵染的病菌来缘,翌年春季香樟叶子展开时分生孢子随风、雨、昆虫传播到新叶上,从伤口、气孔处侵入叶内扩展蔓延,6—7月病症出现大量落叶、落果。

防治方法:

1、在冬季将落叶、修剪的病枝枯叶集中烧毁,消灭越冬病原。

2、合理修剪,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树木抗病能力。

3、春季在树木展叶期用波尔多液1:1:160进行预防,发病初期用甲基托布津800倍,多菌灵800倍,可湿性退菌特1000倍进行喷雾防治。

香樟树溃疡病

香樟树溃疡病,植物病症。危害部位是树皮及树径杆。

症状

该病为全株性传染病,病害主要发生在树干和主枝上,不仅为害苗木,也能为害大树。感病植株多在皮孔边缘形成分散状、近圆形水泡形溃疡斑,初期较小,其后变大呈现为典型水泡状,泡内充满淡褐色液体,水泡破裂,液体流出后变黑褐色,最后病斑干缩下陷,中央有一纵裂小缝。受害严重的植株,树干上病斑密集,并相互连片,病部皮层变褐腐烂,植株逐渐死亡。

重点发病时期:4月上旬至5月期间以及9月下旬为病害发生高峰。

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在香樟树干上的病斑内越冬。自然条件下,病斑与皮孔和小伤口相连,干旱瘠薄的立地条件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大量伤根及苗木大量失水,是初栽幼树易于发病的内在原因。

黄化病:

1、症状:病树叶片不同程度发黄,树势衰弱,严重者叶黄白色、质薄,叶尖与叶缘有焦枯斑,容易受冻害。叶稀少,树冠萎缩,逐渐衰竭死亡。

2、发生规律:属生理性病害,主要是土壤条件不适宜,有效铁含量偏低。另外根系和树皮受损伤较严重时也可导致香樟黄化病。病树全年均表现黄化症状,无明显发病周期,幼树与新移植不久的香樟黄化比例较高,同一病株冬春两季黄化较重,新叶黄化重于老叶。

3、防治方法:①以预防为主,选用优良壮苗,适地适树,精心栽培管理。②根部追施鸡粪+硫酸亚铁+尿素(5:0.5:0.125)等有机复合肥。③用0.5%硫酸亚铁+0.05%柠檬酸水溶液或2%硫酸亚铁+0.2%柠檬酸+3%尿素+0.02%赤霉酸水溶液+新高脂膜8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香樟树病害的防治方法:

1、适地造林。选择土壤肥沃、湿润林地造林,是预防病害发生的有效措施。

2、提高造林质量,加强抚育管理。如在土质较差的地方造林,应施用有机肥料,并适当密植、间种农作物或绿肥,及时追肥、压青,以利早日郁闭成林。

3、发现幼林病枝叶及时剪除,集中烧毁。

4、新叶、新梢期喷洒1:1:100波尔多液保护。发病期间喷75%百菌清800-1000倍液或50%炭疽福美600-800倍液2-3次,两药交替喷洒效果更好。

香樟树病害每年的发病期5-10月,以7-9月最严重。雨日长、雨水多、温度高、台风频繁的年份病害扩展迅速,最易流行,这是因为台风吹打造成大量伤口有利病菌侵入,台风夹雨有助于病菌传播更远的距离。土壤干旱,砂质贫脊,发病较多。造林密度小,林分难以郁密的比造林密度大,能及时郁密的病重。

香樟树主要有7种常见病虫害及症状:

1、香樟黄化病

此病是全株性病害,主要表现:在生长季节的嫩叶和嫩梢上,新梢嫩叶呈黄绿色或黄白色,叶片小而薄,下部叶片为淡绿色。腋芽萌生,形成许多细小丛生侧株。病害严重时,整个树冠呈黄白色,嫩梢顶部焦头,甚至枯死。

本病属生理性病害,非传染性。主要因种植土含石灰、水泥等碱性物质和种植土中建筑垃圾偏多,土壤中的铁不能被植株吸收,植株缺铁,影响根系生长而引起。

防治方法

种植时保证土壤质量;对发病植株分两年进行彻底换土;施用含硫酸亚铁的有机肥或对发病植株喷施0.1%-0.2%硫酸亚铁,对重点区域的发病植株根施或叶面喷施高美施液淝,效果良好。

2、樟叶蜂

该虫是香樟树的主要食叶害虫。一年数代,以老熟幼虫于土中茧内越冬,幼虫取食嫩叶,对香樟树幼苗危害严重。

发表我的评论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聚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