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蚧

首页 > 知识 > 安全知识百科 > 自然灾害 > 内容
粉蚧

1、气候因素

温度、降雨和风对粉蚧的种群数量影响较大。如吹绵蚧适于在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下生活,雌成虫在气温25~26℃,湿度较高时产卵最多,而在15℃以下时产卵减少;若虫正常活动的适宜温度为22~28℃,超过32℃则开始死亡,在40℃以上或-12℃时即大量死亡。褐盔蜡蚧卵在平均气温19.5~23.4℃,平均相对湿度41%~50%时孵化率最高;平均气温超过25.4℃,平均相对湿度低于38%时,卵的孵化率降低89.3%。

湿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低湿条件下粉蚧的存活率降低。过高的湿度往往有利于粉蚧发生,很少引起若虫死亡,而当湿度低于15%时,若虫会大量死亡,因此,干旱的年份不利于粉蚧的发生。此外,大雨对正在迁移的若虫有较强的冲刷作用,可将若虫冲刷到地上而不能爬上寄主,小雨则没有影响。

雌成虫卵圆形,少数长形、圆球形或不对称型。体壁柔软。前胸背板和头部无明显分界。腹部体节明显。后胸占去第1腹节背板,因此,从外面见到的第1腹节背板实际上是第2腹节背板。足短小或已退化。爪的下表面常具一小齿。有背裂和腹裂,腹裂有时5个。肛门发达,具孔,生有肛环刺6~10根。泌蜡工作主要由特殊的刺孔群担负。每个刺孔群是由若干圆锥形刺和大量三孔腺或五孔腺以及一些细毛组成。刺孔群的刺多为圆锥形,也有截圆锥形。有些种类的刺孔群在硬化片上。刺孔群常沿虫体背面体缘分布,通常有18对。刺孔群的形态和数量是粉蚧科分类的重要特征。

泌蜡腺有多孔腺、五孔腺、三孔腺、管状腺以及各种类型的小圆孔腺体,雌成虫体外的蜡质覆盖物即由这些腺体分泌而成。蜡质覆盖物常为白色粉末。在腹部末端(少数在整个虫体周围)具有长度不同、粗细不匀的白色蜡腺或蜡质刺状突起。有的种类具玻璃状或半透明的蜡丝、蜡片以及其他类型的覆盖物。产卵期常分泌毛毡状、绒茸状或棉絮状卵囊,局部或全部掩盖虫体。少数雌体完全无蜡被而裸露。雄虫成体纤细,头、胸和腹分明。触角3~10节。单眼4~6个,无复眼。膜质翅1对。有的缺膜质前翅和平衡棒。足细长。腹部倒数第2节有两个管状腺,雄成虫由此分泌出两条白色细长并较坚韧的蜡丝。交尾器短,雄虫幼虫常在白色蜡质茧里发育。

粉蚧的生殖方式有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2种,多数种类进行两性生殖,即通过雌雄成虫交配繁殖后代,如梨圆蚧等营两性生殖,雌虫不经雄虫交配不能产卵;有的粉蚧如朝鲜球坚蜡蚧Didesmococcus koreanus Borchs雌虫必须经数次交配,才能进行繁殖;也有不少种类至今还没有发现过雄虫,营孤雌生殖,如褐盔蜡蚧Partheno1ecanium corni Bouche仅在寄生危害李树时,才有少数雄虫分化出来。吹绵蚧Icerya purchasi Maskell则是两性和孤雌生殖均有。

粉蚧一般以产卵繁殖为主,也有胎生;如梨圆蚧在产卵过程中,由于卵的发育速度较快,在母体的输卵管中已经孵出,因而产下的是若虫,这种胎生实际上是卵胎生。多数粉蚧产的卵须经l~2周方能孵化。

粉蚧是一类营寄生生活的小型昆虫,在植株上不大活动或完全固着在植株上。如盾蚧科的若虫和雌虫开始取食后就固着在寄主上不再转移;很多蜡蚧、硕蚧和粉蚧固定于植株上后,可在小范围内爬行,但爬行距离有限,一般只在植株内不同部位或临近植株范围内活动。粉蚧的雄成虫虽然有翅和足,但其飞翔和爬行能力很弱。因此,粉蚧的扩散和传播主要靠外力,常见的传播方式有自然传播和人为传播2类。

自然传播主要有风传、水传和动物传带几种。粉蚧虫体较小,大风往往能将粉蚧从甲树吹至乙树,从甲地吹至乙地。沿江河两岸植物上发生的粉蚧,会随落叶进入江河,借水流漂送到远地。粉蚧的天敌,如草蛉、瓢虫等取食粉蚧时,部分粉蚧的卵或若虫会附着其体表,当它们活动或转移时,将粉蚧传播到其他植株或田块;蚁类因取食粉蚧的蜜露,也往往传带粉蚧。

粉蚧为害叶片、枝条和果实。粉蚧往往是雄性有翅,能飞,雌虫和幼虫一经羽化,终生寄居在枝叶或果实上,造成叶片发黄、枝梢枯萎、树势衰退,且易诱发煤烟病。

在早春树液开始流动以后,粉蚧便开始取食,雌成虫产卵后,经数日便可孵化出无蜡质介壳的可移动的小虫,为初孵幼虫。幼虫在观赏植物上爬行,找到适宜的处所后,便把口器刺入花木植物体内,吸取汁液,开始固定生活,使寄主植物丧失营养并大量失水。受害叶片常呈现黄色斑点,日后提早脱落。幼芽、嫩枝受害后,生长不良常导致发黄枯萎。粉蚧在危害观赏植物的同时,有的还大量排出蜜露,因而导致烟煤病发生,使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受害严重的植株,树势衰退,最后全株枯死。

粉蚧的生殖方式有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2种,多数种类进行两性生殖,即通过雌雄成虫交配繁殖后代,如梨圆蚧等营两性生殖,雌虫不经雄虫交配不能产卵;有的粉蚧如朝鲜球坚蜡蚧Didesmococcus koreanus Borchs雌虫必须经数次交配,才能进行繁殖;也有不少种类至今还没有发现过雄虫,营孤雌生殖,如褐盔蜡蚧Partheno1ecanium corni Bouche仅在寄生危害李树时,才有少数雄虫分化出来。吹绵蚧Icerya purchasi Maskell则是两性和孤雌生殖均有。

粉蚧一般以产卵繁殖为主,也有胎生;如梨圆蚧在产卵过程中,由于卵的发育速度较快,在母体的输卵管中已经孵出,因而产下的是若虫,这种胎生实际上是卵胎生。多数粉蚧产的卵须经l~2周方能孵化。

粉蚧繁殖能力强,一年发生多代。卵孵化为若虫,经过短时间爬行,营固定生活,即形成介壳。它的抗药能力强,一般药剂难以进入体内,防治比较困难。因此,一旦发生,不易清除干净。不同地区、不同种类,其发生规律各不相同。除了有性繁殖,粉蚧还可进行孤雌繁殖。繁殖量大,产的卵90%以上均能发育,有的1年发生1代,高的可达3~4代,以1年2代来计算,1只粉蚧,1年繁殖量多达90000只。

温度、降雨和风对粉蚧的种群数量影响较大。如吹绵蚧适于在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下生活,雌成虫在气温25~26℃,湿度较高时产卵最多,而在15℃以下时产卵减少;若虫正常活动的适宜温度为22~28℃,超过32℃则开始死亡,在40℃以上或-12℃时即大量死亡。褐盔蜡蚧卵在平均气温19.5~23.4℃,平均相对湿度41%~50%时孵化率最高;平均气温超过25.4℃,平均相对湿度低于38%时,卵的孵化率降低89.3%。

1、休眠期防治

在果树休眠期,喷洒3~5.5°Bé石硫合剂,3%~5%柴油ES或5%~6%煤焦油ES,对粉蚧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可兼治蚜虫和叶螨。

2、生长期防治

应抓住2个关键防治时期,初龄若虫爬动期或雌成虫产卵前是第1个防治适期, 卵孵化盛期是第2个防治适期,选用低毒的选择性杀虫剂进行防治。如“邯科140”1000倍液、毒死蜱600倍液、催杀800倍液等。[4]

3、药剂防治

根据粉蚧的各种发生情况,在若虫盛期喷药。因此时大多数若虫多孵化不久,体表尚未分泌蜡质,介壳更未形成,用药仍易杀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可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500倍液,或255亚胺硫磷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喷雾。保护和利用天敌:如捕食吹绵蚧的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寄生盾蚧的金黄蚜小蜂、软蚧蚜小蜂、红点唇瓢虫等都是有效天敌,可以用来控制粉蚧的危害,应加以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发表我的评论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聚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