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金周期间,面对各大商家推出的各种“吸睛”促销广告,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货比三家、理性消费。在购买商品时,不要贪图便宜,一定要核对商品信息,尤其是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选择适合自己的商品,并且在购物后向商家索要购物凭证。这里需特别提示的是:打折商品,促销商品也有三包。商家不可以“促销商品概不退换”为借口单方免除三包义务。
许多人会选择暑假期间外出旅行。挑选旅行社时,一定要选择有正规营业执照,信誉度良好的。另外,在外旅游,尽量避免购买贵重物品。由于消费者购物易受环境影响,在营销员的鼓动下,极易冲动消费,购买后发现被骗或后悔的,一般由于地区跨度远,维权很难成功。
虚假打折、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有些商家在打折上作文章,欺骗消费者,有的珠宝商常年优惠3至6折,有的更让人瞠目,打折打到1折,看上去简直就是白送。而事实上这些打折珠宝首饰的价格比不打折时相差无几甚至还要高。
去年”五一”的时候,小编曾经在某商场里卖过三天的彩电.五一是消费黄金时间段,各厂家纷纷打出极其响亮的噱头去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比如直降多少多少等,但是在销售的过程中小编也发现了,很多中年的消费者已经”经验丰富”,我若是向他推销某款电视机时,说到”这台电视现在比原价便宜多少多少”等话题时,他通常会不以为意:”你说的那原价都是虚的,现在只看各品牌之间差不多电视款型的价格比较就好,原价这东西嘛,你们不是想贴多少就是多少吗?” 他的话也确实在理,电视机展柜上,标着”原价”的牌子老旧而劣质,一看就使人生疑:这真的是以前售卖的价格吗?以至于后来我都不会再提及原价的事情,从其方面开始谈开去吸引他的注意。
商家玩这种手段并不是一天两天了,因此消费者在购物时一定要看清产品标签,有可能的条件下多去几次商家就会了解一下品牌的打折手段是否真实。不要被一些看似力度过大的折扣盲目吸引。原价是虚的,现在的,才是最真实的;另外在面对商场的各种活动时,一定要看清其具体规定和内容,毕竟游戏规则由对方制定,消费者只有知己知彼才能从促销中真正得到实惠;对赠品则要当面检查清楚,看 是否过期或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并要求销售人员在有效票据上注明赠品名称、型号;注意保留好相关 购物凭证, 以便更好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一位教授说,超市经常会用一些数学上的小花招迷惑消费者,让后者误以为“多买多实惠”。比如,超市会打广告称某商品“百分百免费”,实际是买一赠一,相当于商品打五折。消费者通常以单价来判断商品贵贱,但超市会对商品采用不同计量方法:比如有些蔬菜是按称重来标价,有些则按份卖,让顾客很难比价。一般认识是“大包装更划算”,然而仔细一算,很可能小包装折算成单价更便宜。
另一个常见陷阱是不负责任地宣称“全市最低价”,试图阻止你“货比三家”。他还提醒消费者一个“老掉牙花招”:和你眼睛平行的货架上往往摆放的是利润最高、而非品质最高的商品,便宜的东西都藏在较低的货架,让你不容易发现。
中秋临近,又到了一年购物高峰期,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到超市、商场购物要仔细观察价签标价和促销宣传,结账后留好小票,留心比较广告促销价格、价签标示价格和结账价格,不要因为忽略一些小细节而做了“冤大头”。
六月是盛夏季节,众多商场纷纷推出换季打折、买一赠一等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然而,随着活动的增多,消费者的投诉也日益增多。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的2016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显示,去年受理的消费者投诉中,百货类投诉高居投诉榜单第二。那么,消费者到商场里“血拼”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节日期间商场超市打折促销活动集中,很多消费者习惯在节假日购买家电建材等大宗商品。春节期间,李女士在某商场以促销价购买了一台品牌热水器,销售人员一再承诺发货是正品机。当热水器送达,李女士仔细查看外包装,却发现热水器的生产日期居然是五年前。
针对李女士类似消费投诉,市消保委提醒消费者,节日消费应货比三家,不盲目消费打折、特价商品,消费时要特别注意商品的“三包”期限。此外,消费者不要因满额赠礼之类的促销活动冲动消费,购买一些不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还要看清广告的内容是否与购买的商品真实一致,防止一些不法经营者夸大或虚假宣传,对商品“偷梁换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