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

首页 > 知识 > 安全知识百科 > 校园安全 > 内容
寨卡病毒

“寨卡”是乌干达语“Zika”,意思是“杂草”。1947年,科学家们在乌干达抓来一些猴子放在笼子里,准备用于黄热病的研究。其中一只猴子突然出现发热的症状。科学家们从这只猴子体内分离到一种病毒。由于这些猴子生长在乌干达的杂草丛中,科学家们把这种病毒命名为“寨卡病毒”。1948年初,人们从当地非洲伊蚊体内分离出寨卡病毒。血清学研究证实,人类也会被感染。“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家族,与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西尼罗病毒近亲。1956年,动物试验证明寨卡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后来的调查发现,寨卡病毒在非洲和亚洲南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动物(特别是猴子)中广泛流行。

寨卡病毒是一种由伊蚊传播的黄病毒科病毒。大约有4分之1感染寨卡病毒的人会出现轻度发热,皮疹和结膜炎等类似流感的症状,通常持续2-7天。目前被怀疑与新生儿小头畸形及其它神经系统疾病有关。现在尚无专门用于预防和治疗的疫苗,而最好的预防形式是防止蚊虫叮咬。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症状的时间)尚不清楚,可能为数天。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约20%会表现轻微症状,典型的症状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结膜炎,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无力。另外少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黏膜溃疡和皮肤瘙痒。症状通常较温和,持续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2013年和2015年分别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和巴西塞卡疫情期间,有报道称寨卡病毒病可能会造成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

2015年巴西的寨卡暴发流行中发现了很多小头畸形的新生儿(出生的新生儿头围与匹配的相同性别和孕龄的孩子比,低于平均值超过了两个标准差)。在20155-20161月间,共报道4000例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分娩了小头畸形儿,与往年小头畸形的比例相比,上升了20倍。35例小头畸形新生儿的头颅CT及头颅超声提示存在弥漫性脑组织钙化,主要发生在侧脑室旁,薄壁组织旁和丘脑区域、基底节区域。皮质和皮质下萎缩造成的脑室萎缩也能见到。小部分婴儿出现关节挛缩,提示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对寨卡疫情开展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寨卡病毒与小头症之间存有关联。然而,在解释婴儿小头症与寨卡病毒之间的关系之前仍需要做出更多调查。

1.做好防蚊灭蚊措施

寨卡病毒主要是通过伊蚊传播,我国的广东省、海南省、河北省等许多省市地区都有伊蚊的存在,所以需要做好预防措施。可以使用驱蚊剂,在蚊帐内睡觉,尽量避免野外露营,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不给伊蚊创造滋生的环境。

2.避免去往疫情爆发区

避免去往巴西、委内瑞拉、墨西哥、哥伦比亚等重灾区,尤其是孕妇,以免让胎儿感染寨卡病毒。从这些地区回国的人群也应该重点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控制。

3.提高自身免疫力

由于寨卡病毒之前没有传染到中国,所以国人对此并没有免疫力。因此只有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才能降低感染寨卡病毒的几率。

4.感染后需要对症治疗

感染了寨卡病毒可能症状没有特别明显,但也需要对症治疗。注意休息,多喝水,并减少体力劳动。一般一个星期之内能够痊愈。

引起发烧、头痛

寨卡病毒其中一个危害就是寨卡病毒感染者可能会引起发烧和头痛。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烧和头痛的症状,并且持续时间大概是数日到一周。

导致结膜炎

结膜炎及我们常说的红眼病,寨卡病毒感染的人,可能会出现结膜炎即红眼病,引起眼睛疾病。是病毒扩散到眼球导致的。这种情况,需要及时住院治疗。

引起腱鞘囊肿

寨卡病毒是有潜伏期的,现在还不明确寨卡病毒的潜伏期是多久,可能是数天。其中腱鞘囊肿是寨卡病毒感染的另一个危害。腱鞘囊肿是指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囊内含有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黏液,囊壁为致密硬韧的纤维结缔组织,囊肿以单房性为多见。多发于腕背和足背部。发病部位可见一圆形肿块,有轻微酸痛感,严重时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功能障碍。

发表我的评论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聚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