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2009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泸州市2009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泸州市2009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为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制订本预案。
一、2009年全市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一)致灾因素分析。通过对多年来地质灾害资料的分析,我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致灾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往往是人为因素与地质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1. 自然因素。
(1)地形地貌。泸州市地形地貌包括山地、丘陵等类型。中低山区分布于长江以南古蔺县、叙永县南部和合江、纳溪部分地区,海拔多在500-1000米之间,切割深度一般在80-200米之间,岩体切割破碎,地形陡峭,多发育滑坡、崩塌灾害;丘陵区主要分布在纳溪区、合江县一线以北的地区,海拔多在300-500米之间,切割深度一般在20-50米之间,地质灾害以小型滑坡、崩塌为主。
(2)地层岩性。泸州市境内出露最老地层为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最新地层为第四系河漫滩,包括碳酸盐岩、碎屑岩、松散堆积物等。碳酸盐岩类地层主要分布在叙永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溶隙、溶洞、落水洞、地下暗河等岩溶比较发育。由这类岩层组成的边坡一般比较高陡,崩塌较为发育,滑坡、泥石流少见。碎屑岩类地层广布全市,砂岩分布区以崩塌发育为主;泥页岩分布区则滑坡、小型泥石流多见。
(3)地质构造。全市地质构造总的特点是:长江以南的中、低山区,地壳活动以缓慢抬升为主,构造复杂,断层发育,地层破碎;长江以北的丘陵地区地壳相对平稳,断裂不发育,地层相对较完整。
(4)其他。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植被分布、地震等。这些因素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有诱发或加速地质灾害发生的作用。
2. 人为因素。诱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采矿、削坡、爆破、加载等。我市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较多,不同的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种类也不相同,如石灰石矿、页岩矿露天开采引发滑坡、崩塌灾害,硐室采煤、硫等主要引发地面塌陷、地下水疏干灾害,同时矿山的尾矿和弃渣顺沟乱堆乱放可能诱发泥石流灾害。削坡包括公路、铁路建设削坡、修房削坡、水利工程建设削坡等,削坡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崩塌灾害,不合理的削坡导致自然斜坡抗滑力降低,同时一些削坡过程中的放炮振动使坡体结构发生变化,岩体结构更加疏松,从而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修房、工程建设的加载作用对一些原本处于临界滑动状态的坡体下滑力增大,导致斜坡失稳下滑。
3. 主要诱发因素。我市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为降雨。泸州处于川南多雨地区,每年由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占总数的绝大部分,据多年统计资料,全市每年汛期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和造成的损失一般占全年的70%-80%。
当连续降雨达到200毫米或短时间(1日或数小时)降雨量在150毫米以上时,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将大量发生,各类地质灾害明显增多并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这些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表明我市地质灾害发育主要受暴雨分布情况的影响和控制,特别受区域性降雨影响,如2007年7月8日-13日我市泸县等区县发生的洪灾,累计最高降雨量达到436毫米,即使在泸县、合江、江阳区、纳溪区等丘陵区多个乡镇也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造成了较大的财产损失。
(二)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趋势分析。根据气象资料,我市近年来灾害性天气增多,因此,2009年我市汛期由降雨、洪水引发的地质灾害的范围和强度可能有所增加,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仍很艰巨,尤其是长江以南的纳溪、合江、叙永和古蔺等地。全市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预测分析。根据我市近年来汛前检查、汛期地质灾害调查、巡查和7个区县地质灾害综合调查成果,结合我市地质环境条件、降水量预测,经综合分析预测,我市2009年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分为以下3个区域:
1. 长江以北浅丘区:该区海拔多在300-400米之间。切割深度一般在20-50米之间,地层岩性以侏罗系红层砂岩、泥岩和第四系松散堆积土。本区灾害类型主要以小型滑坡、土溜灾害为主,当发生持续特大暴雨时,主要表现为群发性的小滑坡、土溜,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如果想了解相关法规解析和案例可关注佰佰安全网的安全说法频道。让你的生活更安心。
( 责任编辑: 赵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