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同学吵个架,想做什么、想买什么家长没答应等等一些在家长看起来小的不能再小的问题,竟然让很多小小年纪,对生死还没有什么特别概念的中小学生轻易选择自杀,我们在为这些花季生命凋谢感到悲伤的同时,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让本该天真无邪、快乐生活的孩子们敢以用自杀结束生命,来表达对父母的不满、怨恨?关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本安全网下面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近日,一“父母拿不出2万多元报名冬令营 14岁学生自杀”新闻,再次引起社会强烈关注,也引发无数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担忧,害怕自己的孩子哪一天也出现这种自杀的过激行为。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杀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家长学校教育不到位,因为教育分很多层面,如果我们抓不住问题所在,泛泛地谈教育,只会让类似事件越来越多。事实摆在眼前,社会上常说的学习压力大、家长要求严等等学生自杀的原因,只是表面原因,根本原因,其实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恰恰是这一点,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默契”地选择忽视,或随便几句话敷衍孩子,没有人从内心深处关心学生的想法,帮他们排解,从而让他们内心孤独苦恼,直至绝望用自杀来“挑衅”父母。
父母拿不出2万多元报名冬令营 14岁学生自杀
近日,遂宁一中学在学生中宣传,自愿原则报名参加赴美“冬令营”,10天时间近3万元。该校14岁的初二学生小明(化名),参加愿望比较强烈,但回家后向父母提出要求后,因家里条件所限,遭到了父母拒绝。上周星期天,小明回到学校后,到学校医务室买了一盒(50颗)阿莫西林胶囊,全部吃下。后因发现及时并送医院治疗,小明已无大碍,于12月8日出院。
生命只有一次,不可试错。小明这次被及时发现送医,生命得救,无疑是幸运的。孩子一时冲动,无论是被父母拒绝的失望,还是可能遭遇同学询问失了面子,这样的行为都不可取,而父亲的反思“跟孩子的沟通较少”,没有及时了解到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也确实有需要改进之处。
自杀已成青少年头号死因 危害不容忽视
近几年我国每年自杀人数总计为10多万人,青少年自杀的比例居高不下,其中学生自杀的情况以中学生最为严重。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
中学生自杀的危害
自杀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自杀是自己把自己毁灭的行为,什么理想、前途、幸福统统化为乌有。有的自杀还可能把他人一起杀死,是严重犯罪行为。
青少年自杀无疑给父母和亲友造成极大的精神打击和痛苦,甚至出现精神失常或走向绝路。父母所花费的精力、财力、时间和期望都付之东流,也是一种浪费。
社会和政府还要对自杀者进行抢救、医疗、调查、处理等,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社会增加许多负担和麻烦,如果保住了性命,留下了终身残废,给自己带来无限的痛苦,也会使父母造成长期的负担和悲痛。
预防学生自杀 加强心理疏导是关键
教育专家称,预防青少年自杀,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相关教育活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和预防心理疾病,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及健全发展。同时要求老师要严格按照教育教学法规执教,有违规行为坚决查处,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相关孩子自杀威胁父母事件
江西14岁邓伟强因自家拿不出2000元借读费无法就学,于是他喊了一句“我恨你们,恨所有人!”后跳水身亡,邓母也绝望自杀。
吴女士与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六岁的儿子一直由爷爷奶奶照看。后来,吴女士把儿子亮亮(化名)接到身边,希望能够多陪陪孩子,可没想到,在教育批评孩子时,孩子竟然屡次用跳楼、撞车等自杀方式,威胁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
滁州一名六年级小学生李利(化名)在考试前夕,留下一纸遗书,称不想上学,又害怕父母失望,让父母好好活下去,自己却从16楼坠下。
孩子用自杀代替与父母沟通 双方产生代沟原因在哪
学生与父母的年龄差距是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代沟的实质是反映在年龄差异背后的多重代际差异。
孩子与父母间产生代沟原因主要如下:
① 情感上的疏离。减少对父母的依赖,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不如以前那么亲密了。
②行为上的脱离。由于这个阶段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所以,在行为上反对父母对他们过多的干涉和控制。
③观点上的差异。青春期的孩子对于任何事物都喜欢自己判断和评价,不愿意接受现在的观念和规范,他们对于昔日一贯信奉的父母的许多观点都要进行审视,而审视的结果常常与父母的意见不一致。
④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孩子会逐渐地发现存在于父母身上的先前未曾觉察的一些缺点。
部分学生自杀的心理问题病根 可能早就种下
学生自杀问题的心理“病根”可能从童年时就已种下,只是很多家长没有注意到,只是单纯地以为是孩子的性格原因。中央教科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我国教育长时期把所有的孩子都引导到考试分数的导向上,对于如何认识生命、认识自然、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家族的发展,在很多孩子心目中是空白的,一旦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就没有其他的心理支撑点了,容易走上极端。
父母不该随意说出伤害孩子内心的话
在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随意说出伤害孩子心灵的话,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当孩子内心苦闷需要帮助时,他也不会再去找父母沟通,进而可能引发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做出一些极端行为。
当孩子与父母爆发矛盾、双方僵持不让时,有些父母在盛怒之下就利用孩子依赖性强的特点,用“滚出去”一类的话来恐吓孩子。父母说出这句最后通牒式的话来,当然并不是当真的,只不过是想逼迫孩子就范。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会对此当真,因而不知如何应对。他当然不想离开家,可是一旦就此低头,便会显出自己的软弱,所以为了尊严,就真的离家出走了。
所以,在许多的情况下,孩子是被家长的话逼出家门的。
其实,父母都知道这种威胁只不过是自己情绪的一种发泄,是不会实际施行的。但这种威胁说得多了,却会让孩子不把父母的话当真,进而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与父母的隔阂越来越大。
因此,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应该用伤害孩子尊严及心灵的话来威胁子女、逼孩子改过。孩子有错,应该明确指出,即使在责备孩子的时候,也应该让他感受到父母的慈爱和深情的关切,进而产生自强、自信、向上的力量。否则,孩子也只是表面上屈服,心里却不服气,反而越来越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父母关爱不够 让孩子对生活失去热情
很多孩子自杀,多是因为父母长期以来关心不够,从小与父母沟通交流少造成。父母和家庭,本来应该是能让孩子内心感到最温暖的地方,可很多家长却没有在对孩子关爱上尽到责任。
爱与关心是维系情感的桥梁。只有爱存在,生活才会融洽,孩子才会开心活泼,热爱生活。父母望子成龙尚可理解,对孩子的关心却不仅应该仅停留在学习层面,还应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的发展。融于集体之中,抱有积极向上态度的中学生,才能像沐浴着雨露的花朵,向阳积极成长。
加强引导 让孩子正确认识死亡
专家认为,当不能即时满足孩子一些过分的要求时,可以对孩子的情绪表示认同,但要让孩子明白,不买这件物品,不答应他做这件事,父母也是爱他的。同时,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认识死亡:“家族里如果有人死去,可带领孩子参加葬礼,让孩子明白死亡是永远离去。”
深圳市疾控中心曾在2008年公布过一份《深圳市青少年心理问题调查》,结果显示12.1%的受试学生表示曾考虑过自杀,2.2%的学生曾采取措施试图自杀。深圳市某区各中小学随机选取近千名中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学生对生命状态的现实是主体意识缺失、归属意识淡漠。中学生缺乏生命教育力度,存在生命教育盲区。16%的中学生表示生命教育“非正规地接受过一点”,16%的中学生表示“一无所知,没有接受过”,18%的中学生表示“说不清楚”。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及学生家长,则缺乏对生命、生命教育的开展形式、生存技能的正确认识。其实,连大学生自杀的问题,主要也是源于中小学阶段心理埋下的隐患。很多老师、家长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忽略了其心理的健康成长,导致了一些青少年走极端以自杀处理问题的后果。
多方努力才能共筑预防学生自杀的生命“防线”
在任何阶段,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不同的压力,缺乏责任的人会轻易放任自我,而培养责任意识要从小时侯的家庭教育做起,通过告诉孩子有关家庭成员、家族经历和故事,来让让孩子了解家族发展的情况和所遇到的挫折,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不只是一个人的,而是为大家的生命而存在的,真正从心灵教育层面,从小就对孩子加强价值观、人生观、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
从学校方面来看,原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曾锦华提出,虽然目前不少大学校园开了心理教育的课程,但还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学科教育上,不少心理咨询点也是形同虚设,很难对真正的心理弱势群体产生作用。
在当今社会,由于诸多元素导致的学生心理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单凭学校和家庭是不够的,同时,学生们也要学会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节并积极寻求帮助,努力做到身心健康发展。内外因共同作用,也许才能够有效减少学生自杀悲剧的发生。
心理咨询教室 离学生有多远?
尽管许多中学甚至城市纷纷开设了学生心理咨询室,但是悲剧的反复上演证明:仅寄希望于学生心理咨询室,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是痴人说梦。
第一,在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心理咨询室处于被动角色,难以深入学生群体中发现“问题学生”并为其答疑解惑。第二,衡量心理问题是否存在并没有硬性的标准,许多“问题学生”难以发现到自身存在心理问题,即便及时察觉,也可能碍于面子等原因而不去主动“就诊”。第三:学生心理咨询室受到时间上与地域上的限制,其功能与效果不能充分发挥。第四:有条件的大城市,心理咨询收费每50分钟收费在100-700不等,这昂贵的心灵鸡汤也让许多孩子“喝不起”。
学生自杀未必都是学习压力原因 心理健康问题或是根因
一些学生心理脆弱,受不了各种困难烦恼的“折磨”,直至走上极端,其背后反映的问题太多,不仅仅是很多家长所想的学习压力大问题,而这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多维努力,才能筑起坚实的生命防线。
当然,中小学生的自杀悲剧,无非是学业压力、家庭变故、同辈关系、生活琐事等导致心理脆弱、心理崩溃,也可能是高考应试制度的问题,推测自杀悲剧背后的原因比较容易,但是真正提出科学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却不容易。每当此类人身安全事件出现以后,社会总是谴责教育政策,过后,便不了了之,因学生心理健康导致自杀的问题还是没得到解决。
因此,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建立起政府、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各负其责、通力合作的教育机制,建立起立足全社会的青少年心理成长预防体系,确保青少年心理安全健康成长。
温馨贴士:家长如何做才能走进孩子内心
1.学会沟通,尤其是和自己孩子沟通的技巧,建立良好自然的沟通习惯。有很多家长没有和学生沟通的意识,也根本没有很好的技巧。对自己的孩子往往忽视沟通和交流,缺乏足够的耐心,不愿意花很多时间,也不太讲究技巧。比较简单,比较粗暴,比较武断,不耐烦,容易发火,容易训斥,容易教训。
2.有安全的意识,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观察,留心。
3.学习心理学书籍。
4.和孩子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5.多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6.凡事要讲民主,多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不要逼迫孩子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
7.不能以学习成绩否定孩子其他的正当诉求。
( 作者: 胡玲玲 )
小编总结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与家长良好的沟通,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孩子在其它方面再优秀,也早晚会出现安全问题,不是伤害自己就有可能伤害别人。要想避免孩子走向极端,家长及学校,要警醒起来,重视学生心理变化,及时与他们沟通排解,帮助他们心理始终于健康状态。
我的立场
中小学生自杀原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