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难,不仅要像打仗一样备战高考,还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来识别虚假大学。”这是一位考生在遭受虚假大学欺骗后的无奈感慨。随着高考到来,虚假大学招生诈骗也开始不断出现,据5月18日百度安全联合上大学网共同发布的《第五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又冒出73所虚假大学,需要考生和考生家长格外小心。
5月18日,民间高考资讯服务平台“上大学网”发布了《上大学网第五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共揭露全国73所虚假大学,其中北京有23所上榜,约占1/3,再次排名第一。一些虚假大学的常年存在,无疑比虚假大学本身更值得关注。为什么被媒体反复报道后,这些李鬼式大学还能坚挺不倒?为什么它们还有着数目可观的生源?
网上的一种观点是,虚假大学的经年存在,主要是因为社会中长久不衰的文凭意识。不能说这种观点毫无道理,然而,在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里,追求文凭和学历是一种错误吗?按此推论,要让虚假大学消失,责任其实在于受骗者?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讨论虚假大学最应该探讨什么?显然依旧是监管问题。
相关部门监管不力 招生录取存在潜规则
从近日报道的监管细节我们可以看出,被假冒的大学表示自己“很无奈”,教育部门则表示无管辖义务,公安部门则强调无报案难受理。由此来看,明显涉嫌欺诈的虚假大学,竟然处于某种监管真空中。如果说一次的行骗得逞具有偶然性,那么多年间同一个学校相似的行骗手段也能够成功,就只能验证相关治理的发力迟缓。
平心而论,“野鸡大学”之所以能够孵化,除了与考生和家长的“唯大学论”有关,与政府的监管和整个社会的用人导向也不无联系。教育专家认为,造成虚假大学泛滥的主要原因还是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大学维权意识差,考生和家长又相信“潜规则”存在。监管部门应加大对虚假大学查处力度,还要从根本上消除招生录取中的潜规则。
买卖文凭有需求 促使野鸡大学不断死而复生
在中国,15到20年前,多数工作由政府分配。一纸文凭差不多是唯一衡量标准。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对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拥有者仍然设定了不同的薪水档次,部分职位只限高学历人担任。扭曲的用人标准在作祟,随着中国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无论是否真正涉及跨国业务,各用人单位都以是否有高校文凭作为取才标准。虚假大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现在有些家长、学生有买文凭的需求。虚假大学通过建设的网站,可以配合买文凭的人进行学位查询,去欺骗用人单位。
“野鸡大学”不仅国内有,国外也有。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引用了美国大学统计的数据称,美国野鸡大学每年授予的学位证书,95%给了中国人。中国目前是最大的受害国。
相对于国外的 “野鸡大学”来说,应该说,国内“野鸡大学”的危害更大。能出国留学的人,毕竟远比不能出国留学的少很多;另一方面国外的“野鸡大学”不会扰乱我国的高等教育,但国内“野鸡大学”的泛滥成灾,显然会对我国的高等教育造成严重扰乱——既让许多学生、家长和正规高校深受其害,又让地方教育厅(或教委)和教育部深受其害——被媒体和舆论指责为不作为、失职、渎职。
野鸡大学需曝光也需取缔
对于虚假大学,曝光很好,但只有曝光还远远不够。尤其是这些名单上的一些虚假大学,几乎年年都上榜,已经是老面孔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有关部门查处与取缔的力度不够,所以它们才如此有恃无恐,年年高考前后都跳出来招摇撞骗。
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这些虚假大学在域名注册、虚拟主机、IP地址挂靠等网站建设的手续,在大陆以外的很多供货商那里更加“方便快捷”,这也导致了中国虚假大学“年年喊打,年年更多”。但越是这样,越应该加大查处和取缔的力度。在查处与取缔的过程中,既需要如“上大学网”这样的社会企业的密切配合,同时也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采用各种手段对这些虚假大学进行围追堵截,关闭他们设立的虚假大学网站,不给它们露面的机会,在这个基础之上深挖背后的违法犯罪分子,对他们给予法律的严惩。
( 作者: 胡玲玲 )
小编总结
一个有希望的社会,最不能辜负的就是年轻的面孔。唯愿“虚假大学预警名单”不再在下一年出现,唯愿监管者出台切实行动,走出当前“只能预防”的虚假大学治理困境。
我的立场
您认为野鸡大学屡禁不止是监管缺失造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