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一所高校在进行学生体质测试前,要求学生签订学校免责协议书,引起学生的不满,这则“学生体质测试要签‘生死状’”的新闻也在舆论中引发了不小的波澜。记者后来从该校了解到,在媒体报道这件事之后,学校已经取消了与学生签订体质测试免责协议的决定。
让学生签“生死状”体现高校管理的冷漠与荒唐
近年来,学生体测中猝死的事件时有发生,高校让学生签订体测“生死状”,无非是想撇清责任。然而,从“生死状”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高校在管理上冰冷的形象,还有说不尽的荒唐。
为何?体质测试的本意是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而如今,高校竟让学生签体测“生死状”,其中的悖论显而易见:其一,一个旨在强身健体的测试为何成了危险项目?这明显违背体质测试的初衷;其二,所谓“生死状”,就是免责协议书,学生体质低下,校方在体育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必然是有缺陷的,岂会因一纸协议就将所有责任撇清?荒唐的体测“生死状”,反映出的是高校僵化且缺乏温度的管理思维:学生体质差无所谓,只要出了事别找学校麻烦就行。
如果说“生死状”的正面写着高校的冷漠与无情,那背面则折射出其对意外发生后学生和家长“以闹维权”的忧虑与无奈。这几年,学校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家长忧心忡忡,教育部门与学校也是如履薄冰。一旦出事,“怕事心态”作祟,再加上“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潜规则存在,让学校不得不通过签订“生死状”这种方式,意图减轻责任。
大学生整体体质的下降不可忽视
如今,天津这所高校已经取消了体测“生死状”,此事掀起的波澜或许很快就会沉寂下去。然而,取消了体测“生死状”并不意味着问题就解决了,从源头来看,大学生整体体质不佳,是不可忽视的背景。根据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和北京体育大学联合编纂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有了提升,但大学生的体质堪忧,尤其在耐力方面,大学生竟不如中学生。这样的调查结果有些出乎意料,按照常理而言,中学生因为有太重的升学压力,体育锻炼的时间十分有限,而大学生则相对轻松很多,本应有大把的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而大学生在耐力方面甚至不如中学生,在于很多大学生没有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缺乏体育爱好,在中学阶段,在紧张的学习间隙进行锻炼是一种减压方式和乐趣所在,而到了大学宽松的环境里,对体育锻炼反而失去了兴趣。
中学生是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大学生是有足够的时间却没有体育爱好和锻炼习惯。应该看到,不少高校对学生体质测试颇为头疼是有客观原因的,你没有办法在末端去解决所有问题,一个在中小学阶段背负着沉重的升学压力,整日埋头苦读,没时间培养体育爱好的孩子,进入大学后,即便有了大把的课余时间,也不会瞬间变成体育达人。而对于已是成年人的大学生,再来重新培养体育爱好,显然有些晚了,效果也远不如在中小学时期培养的效果好。
走偏的教育模式需被纠正
提升学生体质,不只是解决锻炼时间的问题,还需从小就呵护孩子的体育爱好,不是在大学才想起解决问题,而应前置到中小学阶段。回头来看大学生体质测试的项目,在跑步方面男生是1000米、女生是800米,平心而论,强度远不到苛刻的地步。只是,我们在学生体育方面的欠账太多,才导致了许多猝死悲剧。荒唐的体测“生死状”已被抛弃,走偏的教育模式也该被纠正了。
( 作者: 胡玲玲 )
小编总结
学生体质测试的目的不是为了测试,而是希望学生养成平时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养成则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情了。
我的立场
您认为该如何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