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中午11点半,午饭时间。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校门口,十多名外卖小哥却一点也没有送外卖的意思。他们隔着校园防护栏,一字排开,或推着电瓶车或推着自行车,手上都举着一个醒目的红牌子:外卖无罪,支持O2O。
这是什么情况?原来出于安全考虑,该校从3月9号开始禁止外卖小哥进校园送外卖,生意受到影响,外卖小哥们自然不干了,于是联合起来想要讨个说法。
现场:
外卖小哥隔门举牌讨说法
钱报记者了解到,这些外卖小哥多来自校门口附近的19家外卖店,有烧面的,有做饭的……这些外卖店依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而生,客源几乎都是在校学生。
昨天在现场,一家外卖店的付姓老板娘说,她的店开在学校外面已经7年了,每天能接到来自学校的外卖单100多单,营业额1000多元。“这些年,一家老小都靠这个店养着,但现在不让送外卖后,店里几乎没什么生意了。”
另一家外卖店,卖汉堡的周老板这两天日子也不好过。原本他每天有两三千的营业额,而这几天几乎没生意。
“学校方面除了一字禁令外,跟我们什么沟通都没有。”周老板说,如果按照学校现在的政策,学校外面的外卖店都得关门。
小王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同时也兼职送外卖。他说,这次外卖店老板集体到校门口举牌是一个长期发酵的结果。
“上个学期学校要求外卖不准骑电瓶车进校园,那我们就骑自行车去送,而且在进校门前都是拿身份证登记的。”小王说,3月9号那天开始,学校就连“走路去送外卖”也不行了。
“我们现在就想跟学校沟通一下,学校如果考虑电瓶车不安全,那让走着进去也行啊。”周老板告诉记者,因为学校一直没有给他们说法,他们才只好在门口举牌。
学生:
点不点外卖是学生的权利
学生小M(化名)是该校学生。他说,虽然自己点外卖的次数不多,但对学校禁外卖小哥进校园的做法不太理解。“首先大学是自由的,为什么要剥夺我们点外卖的权利?”小M说,遇上下雨天,原本点个外卖,自己只要到寝室楼下拿就可以了,现在还要跑那么远去拿,不方便啊。
小M还说,食堂饭好吃不好吃先不去说它,但食堂人真的是多,经常排长队,有时候碰上中午有选修课,到食堂排队吃饭根本来不及,当然是先点好外卖。
不过也有学生支持禁止外卖小哥进入校园。“外面的这些外卖店有些都不是很正规,卫生啊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大一生小占说,他从来不叫外卖。
学校:
为了安全,禁止外卖小哥入校送餐
为什么不让外卖入校园?昨天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发了一份声明:
近期,学校外卖人员大批量进入校内,平均每天进出校园送外卖的人员数量达200人次以上,而且人数还在日益增多,且基本是在学生下课及行人较多时进入校园,甚至多次出现了外卖人员进校因车速过快刮碰、伤及学生的事件,严重威胁校内学生安全、影响校园安全正常秩序。
为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维护校园正常教学生活秩序,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学校全面禁止外卖人员与车辆进入校园。
需要说明的是,学校从未禁止外卖,充分尊重学生的就餐自主选择,但同时必须保障校园及学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因此学校近日决定:禁止外卖人员、车辆进入校内。
外卖yes or no
其他宁波高校怎么做
对外卖小哥的态度,宁波其他高校又是怎样的呢?记者了解到,考虑校园安全和食品安全,学校普遍不提倡外卖送入校园。
比如在宁波大红鹰学院,校方规定外卖原则上只准送到校门口,校内有十来家外卖店铺在经营,由学生在做配送。
在浙江万里学院,外卖同样也不准进入校园,该校工作人员表示,校内食堂和小吃店能很好满足学生需求,但如果学生要去外面吃,那是不受限制的。
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外卖也是不被允许进入校园。
佰佰安全网相关新闻解读:
“互联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从上网购物到手机叫餐,衣食住行都已经被网络改变。然而,“饿了么”的情况也揭示,“野蛮生长”难免积累下种种矛盾和问题,“井喷”的背后可能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消费品质。“饿了么”虽然是个案,但在“数字化生活”的大趋势下,不及时构建起良性的市场秩序,就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成为既影响行业发展、更降低公众福利的问题。
“互联网+”的概念意味着,互联网要与其他行业搭配,才能产生乘数效应,进一步提升价值。以网络订餐服务为例,从消费者下单到食物的制作、配送,涉及的主体很多,远不是一个软件那么简单。我们对一家餐馆、一个网站怎么管很在行,但一个网络平台连接起无数餐馆,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系统,这该怎么管,可能就缺少点经验了。“互联网+”时代,会产生很多社会治理的新课题。
与网络约租车等服务一样,网络餐饮消费如何准入、如何监管,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备受关注、也极具挑战的问题。对于这样的新业态,既要避免“一管就死”,管得太细太具体,扼杀了行业的活力;也要避免“一放就乱”,监管跟不上,让投机者得利、消费者受损。这确实考验着管理部门宏观的智慧、微观的耐心。
从监管层面讲,必须界定好外卖平台与接入餐饮商家之间的关系,规定好责、权、利的主体。平台负哪些责任、餐馆负哪些责任,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应该由谁来管,“谁的娃娃谁抱走”。同时加大市场检查系统、市场评价系统的建设,线上线下一起建构起良性的市场秩序。酝酿许久、即将出台的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对网络平台的义务做了明确表述;部分省市也做了一些管理创新,包括实行平台向监管部门报送制度等等,都在尝试勾勒清楚这个责权利的框架。
对于各个网络订餐平台来说,也应该有更多自律意识。互联网经济竞争激烈、更新换代快,然而,“唯品质不破”。中国消费者必然会走过图快图便宜的阶段,进入“品质时代”。不管是坚守严格的审查底线,还是以即时视频监督等方式增加透明度,网络平台方显然有很多工作可以去做——眼里不能只是圈更大的地、做更大的份额。没有品质与口碑保障,丢失市场与份额是“分分钟”的事儿。
不管是网络订餐,还是其他基于网络的服务,对于阶段性发展之后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应简单“唱衰”甚至“一刀切”地禁止,而应该视为改进与升级的契机。衣食住行无小事,这样的治理,表面看是管理互联网平台,但本质上是管理公众的生活,可以说是另一种“民生”。政府部门的监管模式,必须以改革之心、利民之志,努力实现创新升级。
( 责任编辑: 孟洋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