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味

首页 > 知识 > 安全知识百科 > 食品安全 > 内容
野味

野味是什么?

野味,指猎取得来的做肉食的鸟兽,如野鸡、野兔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野生动植物,非人工饲养。

野味指哪些?

1、熊掌

熊掌又名熊蹯,为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脚掌,干燥熊掌含脂肪43.96%,粗蛋白质55.23%,总氮8.83%,灰分0.94%;为亚洲人所谓的“养生”食材。

2、犴鼻

犴鼻是麋鹿眼部以下鄂部位,有干品和鲜品之分,其中以鼻皮完整、无腐肉者为佳。

3、飞龙

飞龙又称榛鸡,一般体长264—391毫米,体重350—400克,大致呈棕灰色。飞龙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微量元素,肉质细嫩,适于吊汤。

4、狍子

狍子食草动物。生活于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和内蒙古等地的小山坡稀疏的树林中。是东北地区常见的野生动物之一。狍子经济价值较高,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野味与病毒的关系: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业富表示人们食用野生动物,风险来自于宰杀野味过程中,动物携带的病毒,会传染到接触人身上。

这种传播渠道一般分为三种:

第一、被野生动物咬伤、刮伤,病毒会通过血液传播;

第二、通过飞沫传播,经过呼吸进入到人体的肺里面;

第三、病毒进入眼睛,人类眼角膜区域毛细血管很发达,可能成为病毒入口。

病毒寄生于动物体内,动物长期与它相处,通过进化已经适应这种病毒了。经过长久共处的历史,人类对于家禽身上携带的病毒已经可以适应,不会造成大的免疫反应。对于野味来说,人类与其接触得较少,对于它们身上携带的一些病毒,无法适应,会产生免疫反应,也就是“被病毒传染”,严重者甚至有死亡危险。

什么野味不能吃?

白头鹤

白头鹤为大型涉禽,灰衣素裳,头颈雪白,常栖息于河流、湖泊的岸边泥滩、沼泽和芦苇沼泽及湿草地中,也出现于泰加林的林缘和林中的开阔沼泽地上。在中国内蒙古、乌苏里江流域繁殖;长江下游越冬。由于围垦及捕鳗等因素,白头鹤赖以生存的海三棱藨草地正遭受着毁灭性的破坏,白头鹤种群数量因此日趋减少,现全世界仅存9,100只。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北山羊

北山羊在国外分布于印度北部、阿富汗和蒙古等地,在中国分布于新疆和甘肃西北部、内蒙古西北部等地。栖息于海3500~6000米的高原裸岩和山腰碎石嶙峋的地带,冬天也不迁移到很低的地方,所以堪称为栖居位置最高的哺乳动物之一。北山羊非常善于攀登和跳跃,蹄子极为坚实,有弹性的踵关节和象钳子一样的脚趾。

野味的误区如下:

1、食用野味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有安全隐患。食用野生动物易患多种疾病,因为野生动物可能患有多种疾病,其脑、血液及肌肉中含有病毒、寄生虫如肺吸虫、血吸虫等。通常情况下,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的病原体不会传染给人类,只有在人类破坏其生存环境或者猎捕、进食野生动物的时候,病原体才会传染给人类;特别是人畜共患病,如我国的猕猴有10%—60%携带B病毒,这样的猕猴把人挠上一下,都有可能致人感染,而生吃猴脑感染的几率更大。

2、一些人认为“野味美味滋补”,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与家禽、家畜相比,野生动物的营养价值是否更高

此说法不科学。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看,野生动物和人工饲养的动物没有明显区别;从现在的研究成果看,没有发现野生动物含有任何其它动物性食品不能取代的东西,仅仅食用单一的食品很难说有什么特别的营养价值。

食用野味对身体的危害:

由于野生动物自生自灭,生存环境大多阴暗潮湿,极易于各类病菌大量繁殖,因而大多数野生动物体内都携带有大量的病菌和寄生虫,它们携带的病菌、寄生虫往往是人工饲养动物携带的二三倍甚至还要多。由于野生动物的交易多是地下渠道,卫生检疫部门对此很难有效监管。尤其是一些病菌寄生于动物的肌肉、血液和内脏器官中,即便是进行高温烹煮,有时也难以将病菌消灭。这些病原体进入人体之后能引起多种疾病,譬如狂犬病、结核病、鼠疫、炭疽、甲肝等。

有接近一半的野生青蛙体内携带有裂头蚴寄生虫,人吃野生青蛙时,极容易将蚴虫一起吸收进体内。裂头蚴虫寄生在人体,可能会引起多种疾病:如钻进眼睛里,可能引起失明;若进入大脑,会导致癫痫或瘫痪;要是闯入内脏如肝、心、肾,也会造成巨大的伤害。蛇类动物身上的病毒进入人体,会引起腹痛、腹泻、持续性发热等症状。一般来说,越是生长在潮湿、污秽环境中的野生动物,譬如鼠类、蜥蜴类、蛇类等,身上携带病毒的数量也越多,对食用者的危害也就越大。

发表我的评论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聚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