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脐疝气

首页 > 知识 > 安全知识百科 > 医疗卫生 > 内容
肚脐疝气

什么是肚脐疝气

肚脐眼疝气一般是疝气比较大了,这种容易引起腹胀腹痛,还会在局部出现包块的情况,多是因为平时的感冒经常性咳嗽,还有过多铁哭闹,或是用力排便,打喷嚏等都有可能引起的。在一岁前如果没有出现嵌顿的现象可自行闭合。

一般,宝宝患有疝气的原因是宝宝体内的鞘状突关闭不完全,使得腹腔内一些组织从中突出,这主要发生在男宝宝身上。而宝宝肚脐处有疝气,是因为宝宝脐部先天发育不正常,导致脐环不闭合。或者是脐带脱落后脐带根部与脐环没有很好的粘连一起。当然还有各种原因是导致宝宝患有疝气,有兴趣可以自行了解。

宝宝患有疝气,父母能够在宝宝的腹股沟处看到突出的一团,而且让宝宝躺下后,一按就会消失。宝宝也会有腹痛、食欲不振、发烧等情况出现。若是长期不去解决,宝宝的情况会加重,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并发症。

肚脐疝气怎么办

多发生在脐带脱落后的数天和数周的婴儿,此时脐带的切断处已有上皮形成,因此,疝的表面有皮肤覆盖,主要表现在脐部有肿物突出,哭闹时肿物增大,皮肤紧张很薄呈微青色,安静平卧或睡眠时肿物缩小消失。

脐部留有松弛的皱褶,用手指将疝内容还纳后,往往可以听到气过水音,并且可以触到组织坚硬的脐环,以手指深入脐孔内,可估计到脐环的直径,当小儿咳嗽、哭闹、用力时手指可有冲击感。脐部有可复性肿物,哭闹时胀满,安静时消失,即可诊断。

1、新生儿肚脐疝气初期

一般情况下,小儿脐疝,是由于其还小身体比较弱不能够及时的将病灶缩小,所以才会产生小儿疝气的这种情况。当发现小儿疝气之后,一定要及时的去治疗。

2、新生儿肚脐疝气后期

肚脐疝气是怎么回事

肚脐疝气即简称脐疝,是由于各种因素而导致肚脐周围区域缺损、薄弱而引起的肚脐区域疝气包块。这种情况常见于新生儿阶段,当宝宝的腹部开始用力、哭闹或者咳嗽时,便会容易造成脐疝。

脐疝一般会有的几个比较明显的症状:

1、 肚脐部位的凸肿会在宝宝哭闹的时候变得更加明显。

2、 脐疝的直径一般会低于2.5公分,用手轻轻一压可以把凸起的地方重新压回腹内。

3、 一般而言,肚脐出现疝气的宝宝不会伴有疼痛、高烧以及红肿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若疝气脐裂孔低于1公分,可以不做任何处理让其自动闭合,在3岁之前大部分的宝宝都会摆脱脐疝问题。但若是出现疝气脐裂孔超过2公分以上并且到了4岁的时候还没有变小,此时就要到医院进行问诊,必要的时候需要进行手术。

宝宝肚脐疝气怎么治疗

正常情况下生后18个月内,脐环可以继续缩窄,因此,婴幼儿脐疝有自愈的可能,不需要任何治疗绝大多数在2岁内自愈。有人统计随着年龄增长,腹肌亦越来越发达,脐环也逐渐变小而闭合,据统计生后6个月内有90%,一年以内有95%闭合而自愈。

1、非手术疗法 一般无需任何处理。对个别爱哭闹,屡发嵌顿者可试用。

(1)压迫法:用适当长度的9—10cm宽的松紧带,缝制成圆圈状,令婴儿平卧,还纳脐疝,将棉球(同疝大小)或半个乒乓球的凸面对准脐疝部,以松紧圈固定之即可。

(2)胶布粘贴法:可将稍大于脐环的硬币、扣子或圆木片用纱布包好,压在脐环上,然后用宽胶布固定。胶布宽5cm,胶布经过的腰背部可内垫纱布,以免损伤皮肤,操作时先将疝内容物还纳回腹腔,使疝囊呈空虚状态,避免疝内容物膨出,便于脐孔的闭合。一般1—2周更换1次,可连续贴用3—6个月,应注意局部皮肤的护理,每次粘贴时要使脐孔缩小,使之逐渐愈合。

肚脐疝气是怎么引起的

1.婴儿肚脐疝气

俗称“气肚脐”,为先天性,是新生儿和婴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之一。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区由于胎儿阶段脐带从腹壁穿过,是腹壁一先天性薄弱处;在婴儿期,两侧腹肌未完全在中线合拢,留有缺损,在医学上称为脐环。当哭闹过多、咳嗽、腹泻等促使腹内压力增高时,便会导致腹腔内容物,特别是小肠,连同腹膜、腹壁皮肤一起由脐部逐渐向外顶出,形成脐疝。

2.成人肚脐疝气

较少见。可能与脐环处瘢痕组织变弱有关。诱因包括妊娠、慢性咳嗽、腹腔积液等。疝内容物初期为大网膜,随后还有小肠,结肠等。常因与疝囊壁发生广泛粘连,形成多房性间隙。

临床表现:

1.婴儿脐疝

多属易复性疝,较常见,嵌顿少见。当啼哭、站立和用劲时,脐部膨胀出包块,直径1~2厘米,无其他症状,常在洗澡、换衣时无意中发现。多呈半球形或圆柱状,肿物顶端有一小瘢痕,是为脐痕;肿物特点为可复性,即哭闹、咳嗽、直立时肿物饱满增大,而且肿物触之较坚实;小儿安静或者家长用手按压时,肿物缩小或回纳人腹腔,伴有肠鸣音。肿物缩小或还纳后,局部留有松弛皮肤皱褶,以上为典型脐疝。肿物较大时,特别是孩子哭闹腹压增高时,外表的皮肤发亮显得较薄,有一些家长担心脐疝会不会被撑破,实际上由于皮肤的弹性与韧性,并不存在撑破的可能性,除非为创伤所致。

发表我的评论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聚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