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首页 > 知识 > 安全知识百科 > 儿童安全 > 内容
手足口病

一、 传染源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手足口病患者、隐形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1、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是否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但成人由于自身免疫机能的完善,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而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环境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

四、发病季节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

一、家长要加强手足口病的认识,发现学生和儿童发热、起皮疹或口腔溃疡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期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二、就地隔离避免接触。发现有手足口征象的孩子,不要再送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在家隔离治疗也要同其他孩子分开食宿,用具、玩具应分开;直到病愈后才可回校,以免传染其它儿童。

三、把住病从口入关。防止粪便、口鼻分泌物污染水和食物,彻底处理好孩子的粪尿排泄物,尿布要洗净消毒再用,孩子的奶瓶、食具也要经常消毒,不让孩子随便吃不可靠的食品饮料。

四、养成卫生习惯。教育学生和儿童自幼养成卫生习惯,改掉吮手指的不良习惯,远离垃圾及不清洁环境;养成游戏后、饭前、便后彻底洗手的习惯。

五、强化环境卫生。对学生和儿童居住和活动环境及玩具必须严格消毒。

该病在多年龄组人群引起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常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急性期病人的粪便、口腔分泌物、皮肤疱疹液中的病毒,经粪-口途径和呼吸道进入体内。可引起发热和手、足、臀、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一般预后良好,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引起死亡。为有效防控手足口病在我市流行,特指定本指引。

一、疫情报告

学校或托幼机构发现手足口病,要在24小时内电话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在“学生健康监护信息系统”登记为学校用户的学校和托幼机构需同时进行网络报告。

二、疫情防控

(一)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指导家长带小孩到正规医疗机构隔离治疗,未治愈者居家休息,不宜继续上学。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夏季是发病高峰期。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特征。少数患儿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受累,引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危及生命!

重症手足口病特征:

1、<3岁的儿童,病情进展迅速;

2、持续高热;

3、神经系统损害:精神差、嗜睡、易惊、肢体抖动、头痛、呕吐、烦躁等;

4、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快或节律改变、呼吸困难,口唇青紫,咳嗽,粉红色或者血性泡沫痰;

5、循环系统表现:面色青灰、皮肤发花、四肢发凉、出冷汗、心率增快或减慢等。如出现上述症状,需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食物对增强孩子抵抗力有重要的作用,应多给孩子选择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番茄、豆制品、粗粮等;富含锌的食物,如鱼、蛋、肝、豆、谷物等,以及富含钙的食物,如萝卜、胡萝卜、芝麻、海带、芥菜、虾皮等,都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好帮手。

研究表明,钙、锌和维生素是增强儿童免疫功能的重要微量元素,科学补充可明显增强儿童抵抗力。但家长应注意锌和钙不宜同时补充,因为在服用含钙、铁、锌的复合剂时,铁、锌降低了钙的吸收,而铁和锌几乎不被吸收,所以补锌剂和补钙剂要错开时间服用,建议“先补锌、再补钙”,这样效果会更好。

爸爸妈妈可以尝试选择"好娃娃"牌专业儿童系列药品,其中的四维葡钙颗粒、葡萄糖酸锌颗粒、小儿维生素颗粒等补益类产品对孩子肠胃刺激较小,身体极易吸收。在满足孩子日常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元素的同时,更能显著提升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发表我的评论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聚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