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微博、微信、论坛等自媒体目前已成为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主要途径。在互联网加速发展的当下,一些谣言不断掀起波澜,刺激广大消费者的神经。调查显示,在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位居第一,占比高达45%,这些虚假食品安全信息对企业、产业的发展造成损害。
层出不穷的各类食品安全谣言,不仅给相关行业造成经济损失,其危害还在于干扰了食品安全的正常监管工作,打击了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埋下了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隐患。食品安全谣言已不仅仅是从属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小分支,而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单独问题。
食品安全是“管”出来的,而食品安全谣言则更需要严管。治理食品安全谣言,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出手。首先要拿出法律武器,将每一个谣言的来源追查到底,让编造和散布者承担法律责任。有关监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则要坚持信息公开,不给谣言可乘之机。各类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时,务必坚持科学准确,不可进行“娱乐化”报道,不为谣言的传播推波助澜。
层出不穷的各类食品安全谣言,不仅给相关行业造成经济损失,其危害还在于干扰了食品安全的正常监管工作,打击了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埋下了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隐患。食品安全谣言已不仅仅是从属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小分支,而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单独问题。
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微博、微信、论坛等自媒体目前已成为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主要途径。近日网上盛传的“塑料紫菜”谣言,其来源就是网上热传的视频。新媒体具有病毒式传播特征,这导致有关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同时也加大了辟谣的难度。
食品安全是“管”出来的,而食品安全谣言则更需要严管。治理食品安全谣言,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出手。首先要拿出法律武器,将每一个谣言的来源追查到底,让编造和散布者承担法律责任。有关监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则要坚持信息公开,不给谣言可乘之机。各类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时,务必坚持科学准确,不可进行“娱乐化”报道,不为谣言的传播推波助澜。
1、心理需要。50岁以上人群中八成多关注食品安全。在有关食品安全的话题上,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的态度有明显差异。中老年人普遍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而转发这些内容的人则是出于一种求关注、求交流的心态,想用新奇有用的信息来与他人产生交流。调查问卷中,50岁以上的人中88%都表示关注食品安全,41岁至50岁的人中也占了39%,年轻人则在14%左右。
2、甄别能力差,觉得微信里分享的不会有假。有不少食品安全的谣言利用夸张、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实本原和全貌,假借权威机构的名义,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愚弄公众认知。此类谣言因为与事实真相“鱼龙混杂”,较难甄别,也不易取证,辟谣难度较大。
3、出于对亲人的关心,要尽到提醒义务。不少中老年朋友对新事物的认知度不够,法律意识淡薄,不排除一些中老年人人云亦云转发相关内容的情况,但也有很多父母转发这类消息是出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保护,是基于情感的一种行为。
1、食品谣言之所以能在微信上广为流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招”的大多是中老年人。由于中老年人尤其在意健康问题,而且他们的媒介素养和科学判断能力不足,很容易相信食品谣言。
2、食品谣言通过大量的图片呈现恶劣的加工生产环境和肮脏的原料,声称不当的食用习惯将引发严重疾病,夸大某些食品的保健养生效果,标题往往会打上“死亡”、“疾病”等致命关键词方便传播,而且往往通过以成功人士为目标群体的公众号进行传播。这都是利用了人们的‘死亡焦虑’,或者‘宁可信其有’的心理。
3、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不顺畅。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消费者对食品的生产环节越发陌生、疏离,由此导致消费者对食品生产者和生产过程产生不信任感。这种状况无疑将对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造成冲击。
一、 坚决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完善食品安全管理设施,做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
二、 坚决推进企业自律。加强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加强食品产业链质量安全自查,健全产品追溯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放心安全的食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 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大力支持并主动配合相关单位的依法监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行业监督、媒体监督,建立食品安全的长效管理体制。
四、 坚决抵制网络食品谣言。遵守法律,坚决远离利用谣言谋取不正当利益,进行不正当竞争。以法律为武器,捍卫企业的基本权益,还消费者透明公正的市场消费环境,传播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为中国食品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共塑中国食品的健康形象。